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泰山“天门”系列地名研究

刘兴顺,赵培友,李岳婷

泰山“天门”地名最早出现于西汉,源于泰山封禅。此后,泰山的“天门”地名在历史文献中不绝如缕。到明代嘉靖年间,泰山景观中包含“天门”的地名大量出现,主要集中在泰山南麓主体登山线路与泰山极顶两处,呈现出系列化、整齐化的特点,清晰地传达出泰山历史文化的登天主题。泰山“天门”地名是中国文化与泰山自然景观在历史的长河中交互作用形成的极富内涵的文化现象。

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研究地名中的文化含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充分占有文献、分析文献,本文拟对泰山包含“天门”名称的地名,如一天门(红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等地名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

之所以选择这一题目,首先,包含“天门”的地名是泰山的著名甚至是标志性景观地名。其次,这些地名是有机的成序列的,既具微观特点,又自成系列,有着突出的特点;再次,三处地名既具本地特色,又具丰富深厚的大传统色彩,内涵丰富。最后,本内容目前尚未有系统整体的研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首先对泰山“天门”地名进行历史考察,然后对其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分析研讨。

一、泰山“天门”名称的历史考察

通过对正史、泰山志书、地方志书以及泰山摩崖碑刻的搜集研读,我们发现泰山“天门”的记载,始见于汉代的有“天门”“小天门”,一直延续元代。明代嘉靖时期,泰山“天门”地名呈暴发式的增加,基本完成了泰山系列“天门”地名的选定和命名,一直传承至今。下面我们按历史顺序对泰山“天门”地名进行整理考察。

(一)两汉时期泰山“天门”地名

1.西汉首次出现泰山“天门”地名

《汉书·礼乐志》载《汉郊祀歌》十九章,其中第十一章《天门》云:“天门开,詄荡荡。”王先谦《汉书补注》认为《天门》记汉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封禅泰山之事。 [1](P488—489) 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这一观点。表明泰山“天门”最晚出于公元前110 年。

2.东汉泰山“天门”地名:小天门、大天门

①马第伯《封禅仪记》所记泰山“天门”东汉建武三十二年(56),马第伯随从刘秀封禅泰山,撰《封禅仪记》(《封禅仪记》收入东汉应劭的《汉官仪》中,所以有时也称应劭《汉官仪》)记录了封禅过程,出现了较为具体的泰山“天门”的记载:

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早食上,晡后到天门……日入下去……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2](P2151)

清代人聂剑光认为“天门”就是后来的南天门、三天门。从其描写来看,大致不错。

②应劭《汉官仪》及《泰山记》所记“天门(大天门)”“小天门”

应劭于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其所记泰山“天门”:

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东岩为介丘,东南岩名日观……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见在。 [3](P94 95)

与此前相比,出现了“小天门”的记载,与“大天门”相对为名,并交代了“小天门”有秦代五大夫松,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在泰山顶完成封天礼,下山时遇暴风雨,就在此处树下避雨,然后封此树为“五大夫”。而“大天门”应该就是原先的“天门”。

除此之外,文献中还提到了山顶西岩“仙人石闾”,明代改名为“西天门”。

(二)魏晋时期泰山“天门”地名

1.三国曹植《仙人篇》中的泰山“阊阖”

仙人揽六箸,对博泰山隅……阊阖自嵯峨,双阙万丈余。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4](P42)

“阊阖”,东汉人应劭称:“阊阖,天门。” [5](P905) 所以,“阊阖”就是“天门”,是一个地点的两个名称而已。

2.晋人王婴称泰山一名“天门”

晋人王婴有《古今通论》。唐人类书《兔园策府·议封禅》云:

“告成方岳,陵天枢而纪号。”原注:“枢,门也,王婴《古今通》曰:太山一名天门。” [6](P230)

《古今通》即《古今通论》,可见魏晋时,人们已经习惯用“天门”这一名称来指称泰山。

(三)唐宋元时期泰山“天门”

1.唐代封禅中的泰山“天门”

①玄宗泰山封禅中的“天门”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泰山封禅仪式完毕后,颁布诏书,称:

朕躬陟天门,宿斋日观。 [7](P381)

又随唐玄宗封禅的张说作《封禅颂》,称唐玄宗:

独与一二元老执事之人,出天门,临日观,次沆瀣,宿巉岩,赤霄可接,白云在下……开阊阖,与天语。 [8](P185)

以其文意推断,“天门”应即今天南天门所在。

②李白诗中的“天门”

《送范山人归泰山》诗云: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9](P1045)

作于天宝四年(745)四月的《游泰山六首》诗云: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其一)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其二)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其六) [10](P166 167)

首先,从第六首王母池、天门阙相对为文看,王母池在山下,天门应该就在山巅,并且建有“天门阙”。其次,第二首称“直上天门山”,这是延续了魏晋时称泰山为“天门”的名称。

2.宋代的泰山“天门”

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宋真宗封禅泰山,相关史料如下:

《宋史》卷一百四《封禅志》载,在宋真宗到达泰山前:

(有司)自太平顶、天门、黄岘岭、岱岳观,各竖长竿,揭笼灯下照,以相参候。

真宗到达泰山后,于二十三日登山:

且以回马岭至天门路峻绝……自山趾盘道至太平顶,凡两步一人,彩绣相间。 [11](P1702)

随从封禅的王钦若作《社首坛颂》称:

是夕也,天门之巅,士虞载渴,甘醴忽涌,无源自澄。 [8](P190)

另一位随从官员王旦撰《封祀坛颂》,称:

上乃乘轻舆,陟绝巘,跻日观,出天门。筑圜台于山上。 [8](P190)

以上所记泰山“天门”,应该就在今天的南天门处。

3.元代泰山“天门”

元中统五年(1264)正月十五日,杜仁杰撰《天门铭》,刻在今南天门外西侧的自然石上。其铭云:

泰山天门无室宇尚也。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 [12](P299)

《天门铭》非常明确地指出,首先,泰山天门长久以来没有房舍屋宇,张志纯建筑天门室宇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事,表明此前应该有建筑。其次,从《天门铭》石刻所在位置看,张志纯建造的“天门”就是今天的南天门。最后,建成的室宇称为“天门”,可以证明,前代所称呼的泰山“天门”就在今天的南天门处。

(四)明清民国时期泰山“天门”

自明代开始,泰山带有“天门”名称的地名数量增多,且呈序列化。

1.明代泰山“天门”

①汪子卿《泰山志》所记泰山“天门”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汪子卿编撰的《泰山志》(以下简称“明《泰山志》”),是现存完整的最早泰山志书,其记载泰山“天门”如下:

小天门、一名御帐,一名五松亭。

南天门,即十八盘尽处。

以门名者四,曰东天门,在岳顶东。西天门,在岳顶西。南天门,小天门。 [8](P2、2、5)

可见至少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时,泰山上已经形成了四个“天门”地名景观,即东天门、西天门、南天门、小天门,且南天门与小天门位置是明确的,分别在今天的南天门和五大夫松处。

②《岱史》所记泰山“天门”

《岱史》为明人查志隆编,万历十五年(1587)初刻,清顺治十一年(1654)山东布政使张缙彦对查氏原书增订补刻,康熙三十八年(1699)又进行了第二次补刻。其中有关泰山“天门”的史料如下:

卷四《山水表》“门”:

一天门有坊,在岳阳岱庙北里许。二天门有坊,在岳阳,一名小天门,即御帐,盖宋真宗曾此驻跸也。诚意门在御帐上半里许。三天门石门,一曰南天门,即十八盘尽处。东天门在岳顶东。西天门在岳顶西。玄武门在岳北址。

一天门坊参政龙光题,通判王之纲建。二天门坊知府李伯春等重建,前同知翟涛建。 [13](P37、40)

我们将明《泰山志》与《岱史》所记泰山“天门”地名列表对照如下:

对照明《泰山志》(1555)及《岱史》(1587)可见:

第一,《岱史》中出现了“一天门”“一天门坊”,坊始建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时间在明《泰山志》成书之后。此坊保存至今。

第二,二天门坊《岱史》记载由前同知翟涛创建,今泰山一天门北“孔子登临处”坊东侧有翟涛题刻“登高必自”碑,立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可以推断“二天门”坊立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其时间也在明《泰山志》成书之后,“二天门”坊至清乾隆年间仍立于今天的中天门坊位置。

第三,《岱史》中出现了“玄武门”,补足了岳顶东、西、北、南四个门。需要指出的是明代文人创作了大量有关泰山的记游篇章,其中涉及“泰山”系列“天门”地名者颇多,如袁宗泗《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诗 [14](P294) 。值得注意的是王之纲的《泰山记》 [14](P247—248) 记载了泰山的“北天门”。可见明代的泰山“玄武门”也称“北天门”。

第四,《岱史》落实了“小天门”即“二天门”,“三天门”即“南天门”。

2.清代泰山“天门”

清代完全继承延续了明代的泰山系列“天门”地名,以聂剑光《泰山道里记》为例。《泰山道里记》成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为泰山导游之作。全书考证严谨,记叙精练。其记泰山“天门”如下:

北为一天门坊……再上为二天门坊……有坊,额曰“五大夫”,皆好事者为之。坊即小天门,《岱史》称“诚意门”……十八盘尽处为南天门,旧称三天门。劭所谓“天门”也……“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也。两石环立如扉,名曰西天门……(日观峰)东为东天门……(绝巅)北为北天门,旧有石坊,额曰“玄武门”,今废。 [15](P9 23)

3.民国泰山“天门”

民国时期仍然延续泰山“天门”系列地名不变。以民国十一年(1922)《泰山指南》为例。该书由泰安人王连儒撰写,是泰山风光导游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修订,改名为《泰山游览志》。其中有关泰山“天门”如下:

一天门,在关帝庙北……中天门,一曰二天门。在黄岘岭上……小天门,在三磴崖上,故诚意门,即五大夫松坊……南天门,在十八盘尽处,一曰三天门……西天门,在月观峰北……东天门,在日观峰东……北天门,在石马山北。 [16](P11 28)

二、泰山“天门”地名文化内涵研究

通过对泰山“天门”地名的考察,可以自西汉起,泰山开始出现“天门”地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一地名连续不断,不绝如缕,直至明代大盛,并演变为系列的泰山“天门”地名,蔚然大观,成为泰山上著名景观。刘兴顺等认为:

地名是人类对其生活世界中各种自然与人文景观加以命名而产生的专有名词,地名的起源,主要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任何一个地名都有其产生的缘由、演变的历史和语言上的源流。因此,地名是文化的,是历史的,是一个地区地理、历史、社会与文化的符码,追溯地名的起源、演变与含义往往可以揭示地域文化的密码,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解读一地的文化与历史价值系统。通过对地名的深入解读,可以探究出该地特有的文化历史内涵与文化发展脉络。 [17](P30)

费孝通认为:“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文化本来就是传统。” [18](P50) 可以说,二千年前产生的泰山“天门”地名来源自特定的文化传统,同时它在自身的历史演变中又形成了自身的历史传统,包含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内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泰山“天门”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一)泰山“天门”起源的文化研究

1.泰山“天门”的文化含义

对于“天门”的含义,姜守诚进行过归纳整理,他认为“天门”可析为三种含义:一是星宿名,二是卦象方位,三是天庭之门,能通往天堂仙界的大门。三种含义在春秋秦汉时期都已存在。并且“诸多迹象表明,登天门而成仙之传说在汉代似十分普及”。 [19](P391—397)

我们认为,汉代泰山“天门”明显是指天庭之门,即通往天界的门户。如曹操《气出唱》诗:“东到泰山,仙人玉女,下来遨游……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20](P1—2) 曹操称“天门”为“天之门”,泰山天门就是进入天庭之门,经过天门,即可与神仙交游,可以长生不死而成仙。又如西晋人陆机《泰山吟》称:“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指出高大的泰山直接到达那遥远的天庭。既然有天庭,则自然有进出天庭的门户——天门。

2.秦汉泰山封禅催生了泰山“天门”名称的出现

从前述史料中可以看出,《郊祀歌》中的《天门》,即是歌咏汉武帝泰山封禅之事的篇章,马第伯《封禅仪记》又一次记载泰山“天门”,也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泰山封禅的产物。

所谓封禅,其实包括两大仪式,即在泰山顶上封土为坛进行祭天,在泰山下小山上祭地。为何要选择在泰山顶上祭天,东汉班固《白虎通·封禅》说得非常清楚:

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 [21](P278)

也就是说,泰山顶上是与天神最接近的地方,在这里是最容易与天神交流,所以就在泰山顶上设祭坛来进行祭天仪式。而要上天,必有升天门户,这个门户就是“天门”。

秦始皇封禅泰山时,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这就是泰山上五大夫松处,而此处正是“小天门”所在。

汉武帝自公元前 110 年首次泰山封禅,此后二十二年间八至泰山,乐此不疲,除封禅外,另一个动因来自其求仙升天长生的追求。钱穆指出:“惟王者改制太平,封禅告成功,而得升天。” [22](P354) 《史记·封禅书》载,元光二年(前 133),方士李少君上言汉武帝:

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23](P1182)

即要达到不死的目的,要满足层层递进的六个条件:第一,祠灶;第二,致鬼物;第三,炼成金丹;第四,益寿;第五,遇仙;第六,封禅。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封泰山禅梁父》引公孙卿语:“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今历正值黄帝之日,圣主亦当上封,则能神仙矣。” [24](P65) 可见汉武帝封禅泰山具有极强的巫术色彩。总之,汉武帝希望通过封禅泰山的仪式,与天神交接,实现其得道升仙的诉求。带有强烈谶纬色彩的东汉光武帝泰山封禅也是如此。西晋王婴《古今通论》称:

太山上为天门值户,户为明堂,圣帝受天官之宫也。王者即位三十年,功成治定,则告成于天,登封太山,刻石纪号。 [25](P1036)

王婴指出,泰山上有门户“天门”,这个“天门”就是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地方。也就是说圣帝通过泰山上的“天门”明堂,在这里就进入了“天官之宫”,即天帝神仙居住的宫殿、天上的宫廷。然后进行封禅活动。王婴称王者即位三十年,登封太山,根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公元前 140 年即位,至公元前 110 年首次封禅泰山;光武帝公元 25 年即位,公元 56 年封禅泰山,很明显,王婴指的就是汉武、光武二帝,也就是说,汉武、光武二帝就是这样进行的泰山封禅。

总之,封禅文化产生的祭天与升天成仙观念与高大的泰山相互交融,促使了泰山“天门”名称的出现。此后唐玄宗、宋真宗等封禅中,也是继承着这一传统,经过泰山“天门”,在山上的封天仪式中“与天语”。而普通信众香客也走过“天门”与神仙交接祈求多福与成仙。

一个标志性的景点地名,足以代表一个整体景观,比如今天泰山极顶的“五岳独尊”就是泰山的标志,提到“五岳独尊”就是指称泰山。同样的道理,“天门”这个地名在泰山上出现后,由于帝王封禅的强大文化力量,这个“天门”地名甚至成了泰山的代名词,以至于魏晋时泰山也称作“天门”,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而不衰。

(二)明代泰山“天门”地名系列形成的文化解读

从前面的述论中,可以看出,泰山“天门”名称,至明代时出现巨大的变化。在“天门”“小天门”的基础上,生发出“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南天门、东天门、北天门(玄武门)、西天门”等众多成系列的泰山“天门”地名,体现出系列化、整齐化的特点。这些地名明显分为二类:

第一类,“岱宗坊至一天门,为初地;历二天门得程之半;上三天门乃极岱顶”。 [26](P250) 三个天门地名将泰山南麓登山盘路清晰标识出来,并有着极为强烈的指示意义——由低到高、由人间到天界的登天历程。

第二类:岱顶四个天门地名,将岱顶四至标识出来,清楚地指示着天上的世界——天界。

1.泰山系列“天门”地名出现的概念依据

毫无疑问,明代众多的泰山“天门”地名,其是紧紧围绕着“天门”这个核心概念设计命名的,并使之整齐序列化,其定名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是改名,如将原先的“天门”修改为“三天门”“南天门”。将“仙人石闾”修改为“西天门”。

第二是初创,如初创一天门、二天门、东天门、北天门(玄武门)等地名。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志书中称“玄武门”,而同时期文人记述中,却故意称“北天门”,显示着文人心目中,已经开始自动将其整齐序列化,这也就为后来将“玄武门”更名为“北天门”打下了基础。

第三是迁移合并,如果保留原先的“小天门”地名,则使整个泰山“天门”地名系列显得不协调,所以将“小天门”通过迁移的方式,与“二天门”合并为一处地点。这也恰恰表明明人对泰山“天门”命名时的整体系列化的思路。

所以“天门”概念,是这次泰山“天门”地名命名的基础,也是明人对泰山文化主题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景点命名,彰显了明人对泰山“登天”这一文化主题的理解,及其在这一文化主题下的地名设计思路与安排。

2.泰山系列“天门”地名出现的自然原因

如果说原先的“天门”概念为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的命名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概念基础,那么泰山中生代构造的几个自然断裂带,又恰好给三个“天门”地名提供了现实的自然地理基础。“山南云步桥断裂、中天门断裂和泰前断裂等,都属于中生代的断裂……三条断裂呈阶梯式正断,形成泰山南坡三大台阶的地貌景观”。 [27](P68)

一天门位于泰前断裂带上,二天门位于中天门断裂带上,而三天门(南天门)则位于极顶。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原先的小天门也恰好位于云步桥断裂带,可见古人于此设立小天门也是充分考量了自然地理特点。可以说,明代充分考虑和利用了泰山中生代三处断裂形成的自然景观特点,将三个“天门”地名与它们充分融合,自然而然地构建了三个天门地名。

3.泰山系列“天门”地名出现的国家祭祀制度背景

不可忽视的是明代泰山系列“天门”与国家祭天坛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首先,明代嘉靖九年(1530)郊祀礼改革后,北京的祭天坛形式采用了三层坛。据明《明会典》载:

嘉靖九年,复初制,仍为圜丘,在正阳门外。圜丘,三成坛……又外围方墙为门四,南曰昭亨,东曰泰元,西曰广利,北曰成贞。 [28](P2550 2551)

以上四门,《明史·礼志》载:

外建四天门:东曰泰元,南曰昭亭,西曰广利……北曰成贞。 [29](P816)

所谓三成坛,即三层坛的意思,这与泰山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的层次结构完全一致。又祭天坛外墙设东、南、西、北四个天门:昭亨、泰元、广利、成贞,与泰山顶四个天门形成位置与形制的雷同,虽然名称不完全一致,但北京的天坛四门也称天门,并且也各俗称为东天门、南天门、西天门和北天门。

这样天坛的三层坛、四天门,与泰山的南麓三层天门、岱顶四天门形成了同构同形的关系。有人认为泰山是个大天坛,我们认为这一概括恰如其分地点出了泰山的特质,而泰山的三层天门与岱顶的四个天门,正是这一特质的典型体现,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天门地名的存在,使人们充分感觉到泰山就是个大天坛。所以明代泰山系列化的“天门”地名,体现出当时人们登坛祭天、登山上天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泰山“天门”地名最早出现于西汉武帝封禅泰山,此后这样的地名一直延续到元代,并在泰山建起了室宇式的泰山天门,标识出泰山“天门”的具体所在。至明代嘉靖年间,泰山“天门”地名暴发式地大量出现,由山脚至山顶出现了由低到高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南天门)三个天门,并在岱顶四周出现了南天门(三天门)、北天门、东天门、西天门四个天门,呈现出系列化、整齐化的地名特点,将泰山的登天文化主题清晰地呈现出来。

泰山“天门”地名是中国文化与泰山自然景观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泰山“天门”地名起始于秦汉帝王的泰山封禅,是泰山封禅文化中的祭天观念、升仙观念的产物。其次,“天门”名称为后代的人们提供了景观命名的概念基础,在这一观念概念的基础上,人们将泰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泰山自然地理构造相互结合,对泰山南麓主体登山线路与泰山极顶景观进行了系列化、整齐化的命名,将国人对泰山的理解、信仰充分展示出来,清晰地传达出泰山历史文化的登天主题。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唐]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清]丁晏.曹集诠评[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5][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英藏敦煌文献(第二卷)[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7][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8]周郢.泰山志校证[M].合肥:黄山书社,2006.

[9]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李太白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9.

[1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姜丰荣.泰山历代石刻选注[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

[13][明]查志隆.岱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

[14]泰山文献集成(第一卷)[C].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

[15][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7.

[16]王连儒.泰山游览志[M].泰安:砺志山房,1933.

[17]刘兴顺,张静.从泰山名称看泰山文化中的和谐观念[J].泰山学院学报,2008(2).

[1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姜守诚.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0]曹操诗译注[C].北京:中华书局,1979.

[21][清]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2]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4]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5]李宝淦.诸子文粹[M].长沙:岳麓书社,1991.

[26]孟昭水.岱览校点集注[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

[27]泰山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8][明]申时行.明会典[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29][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作者简介]刘兴顺(1965—),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泰山研究院副教授。

原载于《泰山学院学报》2017 年第 2 期 1V2+wBIY1y8OV5pnTd9d9o97y5taFSgeGNBHZ5wZtc9a9427Bfnv8xS8mHu52o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