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下泰山
——泰山文化在全国的传播

周 郢

说起中国的名山大岳,许多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有的信仰遍及一省,有的更远及数省,然而影响远及中国全境的,却只有一座东岳泰山。为什么其他名山的影响仅限于一域,而泰山的影响却能遍及全国呢?这首先是因为:泰山曾是中国古代的“首都”!您听我讲出这话,肯定提出质疑:中国古代的首都是长安、是洛阳……啊,什么时候搬到泰山去啦。我给您的回答是:您说的意见很对,可我说的也不错——因为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原有两个——这倒不是什么“两国论”,而是古人认为除了有一个人间中国,还有一个阴间中国,人间中国的首都是长安、是洛阳,而阴间中国的首都则是泰山。您也许又要问: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啊?我的根据就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从汉墓出土的墓砖之中,不少刻有“生属长安,死属泰山”的文辞,这句墓砖文的意思是,人活着归长安管,死后便归泰山管。在古人的心目中,泰山不仅仅是一座山,它还是主管天下人生死的神府,天下人死后都要“魂归泰山”。泰山俨然与长安并列为阴阳世界的两大首都,可见时人心目中的泰山神威力之大。同时还认为,泰山之云,“触石而出,起于肤寸,不崇朝而雨遍天下”,意思是云生于泰山,不过一早晨的时光就能遍雨天下。泰山也就成了主管全国行云下雨的总降雨站。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农业生产离不开雨水,泰山因此更受到了天下求雨者的无比仰赖。这两重信仰,使泰山从一域走向了全国。

遍及全国的泰山信仰,在东岳庙上就有具体的体现。那什么是东岳庙呢?讲述之前,请大家先看一幅图——这是岱庙大殿中所画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画面中描绘的,乃是东岳大帝出宫与回銮时的壮观场面。泰山神有一个从“山”到“人”的演变过程。泰山崇拜最早来源于先民的自然崇拜,那时的泰山还仅仅是一座颇有灵异的大山。但汉魏以后,因受佛教偶像崇拜的影响,泰山也日渐人格化,渐渐地泰山就变成了一位朗眉长髯、冠冕威严的官员神。他不但有着人的形象,还有着人的家庭,有的书上说他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汉魏六朝,泰山神由“山”变成了“人”,成为官员;唐宋以下,又由“高官”变成了“国王”“皇帝”。既然泰山神是人、是皇帝,他的管辖范围又不限于泰山,他需要不断地巡行啊!那么他外出办公时住哪啊?人们受到帝王行宫的启发,纷纷在各地为泰山神建起行宫,也就是“东岳行宫”,或者叫“东岳庙”。凡是有东岳宫庙的地方,也就是泰山信仰达及的范围。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东岳宫庙遍于天下”的格局。

东岳庙在全国的传播,我共列出三条路线:第一条是“从山东到中原”,第二条是“从北方到南方”,第三条是“从内地到边疆”。

一、从山东到中原

东岳庙首先兴起于山东。泰山的东岳庙——岱庙汉代已经兴建,其分支机构也最早在山东出现,其时间是隋唐时期。像《元和郡县志》中记述了鱼台东岳庙,唐人小说中记述了兖州东岳庙。唐玄宗的封禅,促进了东岳庙祀的传播,东岳庙开始传布到河南、山西、河北、陕西。如今著名的北京东岳庙,根据明朝大学士张居正的说法,“相传唐宋时已有”,后来经过元代重建,成为除去岱庙之外在中国规格最高的东岳庙。

二、从北方到南方

唐末五代,江南地区文化经济日渐发达,泰山信仰也随着移民南下与政权南迁而传布江南。特别是在五代与南宋,出现了两次泰山信仰向南方传播的高潮。

唐末五代之际,光州固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光州人王审知兄弟,率领着十万中原流民,南下福建,建立起闽王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十八姓从王下福建”的大移民事件。这些南下的中原人民,不但带去了北方的新文化与新技术,同时也带去了古老的泰山信仰。闽王国建立之初,便在王宫建立了一座东岳行宫,开启了八闽奉祀泰山之先河。这座泰山庙至今仍完好保存在福州市区内。从此泰山信仰开始在福建广泛传布,境内州县无不建有东岳庙和东岳行宫,使福建成为中国南部泰山信仰的第一重镇。

两宋之际,随着赵宋政权的南渡,再次在江南掀起一次传播泰山信仰的高潮。刚才我们讲到,宋真宗为了报答泰山神帮助他完成封禅大典,将泰山神封为皇帝,使泰山神的尊崇无以复加。这种视泰山神为其王朝保护神的心态,在金军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失去泰山之后,却依然在赵宋皇室保留下来。南宋高宗在江海逃亡中,就编造了一个类似“泥马渡康王”的神话:说他舟行江上,忽遇大风,所乘御舟几乎被掀翻,这时只见有一金甲神将紧随救护,御舟方免于倾覆。脱险之后,高宗忙问神将姓名,神将回答自称为刘郡王,声称是泰山神的女婿。既然女婿有护驾之功,宋高宗对他的“老岳”自然不敢怠慢,于是他在江南站稳后,便开始在南宋境内大修东岳庙。仅南宋首都临安——也就是今天杭州,东岳庙就多达五座,他的后代南宋理宗还亲笔为临安东岳庙题额,大大促进了东岳庙在江南的传播。

三、从内地到边疆

随着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泰山信仰也开始向边境各地传播。元代,由于蒙古入主中原,受汉地文化的影响,东岳庙首先构建于漠南蒙古;明朝建立后,云南、贵州、广西、宁夏等相继纳入大明的版图,包含有东岳庙的祭祀体系也开始在这些地区推行。清廷入关,满汉文化日益融合,东岳庙遂大兴于东北。此后,清朝先后平定新疆、西藏,促使东岳庙祀又推广到这些边陲地区。

关于元明清三代泰山信仰在边疆的传播,我这里只举一个事例,这就是东岳庙传布宝岛台湾。

古代时去台湾,还没有直航包机,只能坐海船,泰山神赴台也是坐船去的,不过他坐的可不是一般人的船,他乘坐的乃是民族英雄郑成功远征台湾的舰船。在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的祖父连横先生所著的《台湾通史》上,就记载了明郑政权将东岳庙传布台湾这一历史事件。1661 年郑成功击溃荷兰殖民者,一举收复台湾,开始在岛上大力推广中原王朝的礼乐文明。刚才我们讲到,福建是中国南部泰山信仰的第一重镇,而郑氏军事集团崛起于闽南,深受泰山信仰的影响。于是在 1673 年郑成功的儿子延平嗣王郑经率先在东宁省城——也就是今天的台湾省台南市,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东岳庙。从此泰山神就在宝岛“落户”,在台湾民众中盛信不衰。三百年中,在台湾境内建立的东岳庙达七座之多。2006 年的 4 月份,台湾的宜兰市就举行了一次庆祝“东岳大帝安奉一百五十周年”的“嘉年华”大会。泰山神渡海落户这段历史掌故足以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历史与文化渊源上,确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

与上面所述东岳庙东岳大帝信仰双峰并峙的,还有对于碧霞元君的崇拜。碧霞元君最早称为泰山玉女,源头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宋真宗封禅时,在岱顶玉女池“新玉女之像”,立龛以祀,推动了此一信仰的传播。不久泰山之巅便有了奉祀女神的玉女祠——即后来的碧霞祠。到了金元之时渐行于民间,至明开始为其神加碧霞元君封号,其影响力渐渐超过泰山神,大有取代之势。由于较之泰山正神,碧霞元君身上更具人间情味,因此赢得上至皇室、下至黎庶的尊信。一时出现了“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的局面。其神威赫然凌驾于岳帝之上。也就是在此时,元君庙祀由泰山渐向周边传播,由京师,而北方,而江南,渐成为普及全国的民俗信仰。中国北部为数甚多的泰山娘娘行祠——亦称泰山行宫、元君庙、娘娘庙等,几与泰山神的东岳庙相抗衡。形成了“南妈祖,北碧霞”的信仰格局。

如果说一座泰山主神东岳大帝与碧霞元君可以保佑整个国家和平安定的话,推而广之,泰山的一块石头也定能庇佑一个家庭幸福平安,于是就有了随处可见的“泰山石敢当”,传说中泰山灵石的化身石敢当正是一位福佑万家的保护神,他所到之处擒妖降虎,镇鬼压邪,所以百姓纷纷将他的名字刻上石碑,嵌置墙角屋宇,作为镇室之石。于是便有了这传承千年的泰山石敢当信仰。“泰山石敢当”,即泰山的石头敢于抵挡一切。赋予了人们对泰山灵石的无比崇拜与美好希冀,这一信仰不仅传布大江南北,而且远播海外,成为影响世界的社会风俗。

当石敢当信仰人格化之后,每个时代人们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石敢当形象。最早的时候是威严勇猛的“石将军”,后来又成为行侠仗义的“石义士”,到了明清,又成为悬壶济世的“石大夫”。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诉求希冀寄托于石敢当,塑造出不同的石敢当形象。而刚刚问世的“全运会”吉祥物“泰山童子”,既撷取了石敢当文化中的勇猛无敌、坚韧不拔、平安吉祥的内涵,同时又注入现代体育元素,体现了奋勇争先、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可谓是石敢当形象的最新版本和最新演绎。

以上我们所说的泰山由中原向四周恢拓的过程,也正是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的一个具体例证。在中国众多的名山大岳中,只有“东岳之庙,遍于天下”;只有碧霞之祠,遍于南北;只有石敢当之碑,遍于全国。其信仰地域的广泛性,是国内其他名山所无法匹敌的。

正因如此,泰山已不仅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成为了一座中国人的精神之山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所以季羡林先生说:“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哲学家任继愈先生更精辟指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泰山则是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周郢(1970—),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载于《泰山学院学报》2009 年第 1 期 4RuJ/HdY9GfJLLqBopZGfmzMgg7xq410/yTmppNGjZiQQdN0sBSTdV/uKsI+dgg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