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略:《荷塘月色》一大特色是对美景、对矛盾心绪精彩细腻的描写。引用精华、链接生活、调整情境或拓展组合,转为备用素材。
示例一:表达自己暂时摆脱琐事、压力、烦躁偶然可以享受独处的自由。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示例二:表达静夜闻香(不一定是荷花)愉悦安适的心情。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示例三:表达“有点缺憾也很美”的感受。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示例四:表达某个夏夜因某件事而心情落寞烦乱。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示例五:引用精华之“概括精华”,表达因某件事而心情烦乱的心理。
有一种心情,叫作来到月下荷塘的心情。朱自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来到月下荷塘赏美景,独享到一份自由与安宁后,又发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求静而出游,我们真的能得到想要的宁静吗?
策略说明:前两句关于“月下荷塘的心情”,是对原文精华内容的概括。以此概括引发能否“求静得静”的思考。
示例六:表达去某地游览泛舟江湖嬉笑玩闹的畅快与陶醉;或表达青春年少的美好(划线句为课文原句)。
这是一个青春的季节。
我们泛舟湖上,虽没有苏轼“纵一苇之如,凝万顷之茫然”的恣意豪放,却有着暂时忘却俗世纷扰,纵情山水的一份畅快。
忽然想起梁元帝《采莲赋》里那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 笑,畏倾船而敛裾。 ”
一群少女泛舟湖中,一会儿担心着水珠溅湿衣裳,低低浅笑,一会儿害怕船倾倒了湿了裙子,又赶紧提一提裙裾的场景,恍如就在眼前。
多么美好的一幕啊,想到这里,觉得青春正值芳华,岁月不负美景,不负韶光,心中怡然自足。
策略说明:一、用调整情境之“增补过渡”,在引出原文素材之前增补出游的情景作铺垫;二、拓展组合,将原文引《采莲赋》的句子与课文的注释组合,表达美景引发的美好联想;三、末段抒情,将面对良辰美景的感受置于青春和岁月的背景下去抒写,感悟就有了深度,也更添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