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文言文单元,最常用的策略是“拓展组合”,即“原句+翻译”、或“原句+注释”;对于无法直接化用的素材,再“链接生活”,“调整情境”(划线句为课文原句)。
示例一:《三峡》
1.只见两岸高山连绵,全无中断;悬崖层叠,峭壁层排,果然是“ 两岸连 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2.夏季,江水漫上山陵,江流正急,我们的游船顺流而下,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气势一路劈浪向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抓着船栏,我们饱览风景。只见白色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潭水倒映着树影。高峰之上,松柏千奇万状,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果是“ 素湍 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3.果然,我们一路上看见了一群群猿猴,它们或跃高跳低,或抓耳挠腮,或悠闲小憩,一副安适自在和谐生趣的样子,可惜我们没有始终没有听到一句猿猴的鸣叫声,丝毫没有感受到渔民的歌谣所唱的:“ 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凄凉,倒是像极了《西游记》里花果山的那群嬉戏逗闹的猴子那般欢悦自在。
策略说明:按照“六合”原则,三峡的风光穿越时光至现在,如“猿鸣的凄惨鸣叫”对游客来说,已难经历。就可从“现实中没有,回忆书上有”的角度来转为备用积累。
示例二:《答谢中书书》
只见巍峨山峰耸入云端,明净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一会儿是青葱林木、一会儿是翠绿竹丛。不禁让人想起那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示例三:《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闲”有复杂的内因。链接中学生生活中可能有的“苦闷”,再调整情境,拓展组合(原句+翻译),转为素材(划线句为课文原句)。
我和A同学住在一个新建的住宅小区里,小区风景幽美,适宜散步。但小区邻居们散步的时候,却是我们灯下苦读之时。所以,我和A常常是在夜自习后,挤出二十来分钟的时间,相约在楼下散步,让那颗为了成绩和排名压抑烦躁的心灵静下来,在悠闲一刻中得到清零而归于安宁。
今日夜自习回家,见“ 月色入户 ”,我和A同学就“欣然起行”。一起到小区中庭散步。果见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好像是水藻、水草纵横交错一样,其实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想起那句“ 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心里好佩服苏子的妙笔如花。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压力和浮躁之外懂得寻求清闲的人罢了。
策略说明:苏轼此文中的精华是“积水空明”的比喻和“闲人”的点睛之笔。首先,链接学生的现实生活,可以先把苏轼“因苦闷而寻欢愉”的心境调整为“因学习压力烦闷浮躁而寻求心灵的清闲安静”;以此为背景,再化用“积水空明”的比喻入文就合情合理。
示例四:《与朱元思书》
我们沿江而下,颇有“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的恣情与潇洒。
只见水色青白,清澈到可以看见千丈之底,清澈到可以直视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夹江两岸的高山上,寒树丛生;山势高峻,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正是“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 峰 ”。
又见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正是“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所谓“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我们虽不是文中所描写的那种“追名逐利”之人,可我们难道不曾在学习成绩上、在与人攀比中迷失过自己吗?
所以,当我们在美景中流连忘返,唯愿我们的心能得到哪怕是短暂的平静,然后,带着这一份平静,我们再重新出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终于明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有意义的事了。
策略说明:《与朱元思书》的精华是对美景的描绘和对美景的感悟。美景部分可以用“拓展组合”之策积累;感悟部分,可以通过找到文中的“古人”与“我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来打开链接。相同点是,都在“追名逐利”,不同点是,文中所指的“名利心”更重,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程度较轻,只是“有时”迷失而已。以此认识为基础,调整情境来转为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