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建置与自然地理·

〔历史沿革〕

武平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武平繁衍生息。夏商时,武平为扬州之域,周属七闽地,秦属闽中郡,汉时为南海王织封地,吴时改为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今武平境域属晋安郡新罗县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后,设南安(今平川镇)、武平(今中山镇)二镇,隶属长汀。南唐保大四年(946),并南安、武平二镇为武平场,场治在武溪源(今中山镇)。宋淳化五年(994)升武平场为武平县。民国二年(1913)废除府州制,以省统道,以道统县,武平属汀漳道。此后,武平先后属福建省第八、第七行政督察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武平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县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10月,武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年(1931)1月,武平的武东、武北地区与上杭联合成立杭武县苏维埃政府,隶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同年12月撤销杭武县,武东、武北划归武平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后,武平县苏维埃政府逐步停止活动。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武平县县长练平宣布起义,成立闽西义勇军临时行动委员会武平分会。不久,国民党军队残部窜扰并盘踞武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收复武平。同年11月7日,武平县人民政府成立。武平先后隶属福建省第八专员公署、龙岩专区、龙岩地区、龙岩市。

〔位置境域〕

武平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地处武夷山脉最南端,福建省最西端。地处北纬24°47′~25°29′,东经115°51′~ 116°23′,东邻上杭,西接江西省会昌、寻乌,南连广东省蕉岭、平远,北靠长汀,是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武平县西南部的民主乡有“一脚踏三省”之称。随着永武高速公路和古武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武平已融入厦漳泉3小时经济圈和珠三角5小时经济圈。

武平县境域自宋淳化五年(994)由场升县以来基本上没有变动。从中堡镇悦洋村至东留乡背寨村,东西宽53.9公里;从湘店乡湘湖村至岩前镇大布村,南北长77.3公里;总面积2638平方公里,占龙岩市总面积的13.76%。

〔地形地貌〕

武平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中低山纵横,南部低山丘陵起伏。武夷山脉从长汀南部蜿蜒进入县境,形成西列与东列两条山脉。西列山脉行经大禾、东留等乡镇逶迤进入赣南,形成武平与江西省会昌、寻乌两县的天然分界线;东列山脉又称梁野山脉主峰梁野山顶,分成梁野山、石径岭和龙嶂山三条山脉。龙嶂山脉行经武东、岩前、象洞等乡镇、南下广东省蕉岭县。县境内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梁山顶、高礤山、龙嶂岌等37座,最高峰梁山顶海拔1538米。境内溪流密布,总长499.4公里,流域面积228.3平方公里,分属梅江、汀江、赣江三个水系。全县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5.0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溪河有17条,分属于梅江水系的松源河、中山河、下坝河和汀江水系的桃溪河、汀江等干流。

武平县境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长冬短。

〔自然资源〕

武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为79.7%,有263科1880种及大型真菌类93种。森林动物有4纲28目、73科、634种。森林动物资源方面,有两栖纲2目8科298种、爬行纲3目10科69种、鸟纲16目37科203种、兽纲7目18科64种,其中有小天鹅、华南虎、金钱豹、梅花鹿、鸳鸯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森林植物资源方面,有263科1880种,其中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水杉、钟萼木、半枫荷、青檀、巴戟等国家级保护珍稀植物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境内水力资源丰富,有理论蕴藏量11.6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发电装机容量8.87万千瓦。境内矿种有37种,其中非金属矿分布98处,金属矿分布80处。主要有铁、锰、铜、锌、锡、钴、金、银、镓、无烟煤、膨润土、瓷(石)土、石灰石、白云石、萤石、石英石、钾长石、黄铁矿、高岭土、水晶、饰石石材(辉长岩、辉绿岩、花岗岩、大理岩)等。这些矿种现已探明储量的有10余种。其中,无烟煤4700万吨;石灰石16400万吨;金银铜多金属矿中金(含伴生金)22.607吨、银(含伴生银)4184.65吨、铜9.71万吨;白云岩12000万吨;锰180万吨;膨润土1289万吨;萤矿石38万吨;饰面石材2500万立方米以上。石英石800万吨以上。矿泉水日出量160吨;地热水流量2.53升/秒。武平生态旅游资源独特,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风景秀丽的狮岩石洞,灵洞西山,聚仙岩,下坝狮子山,丹井温泉等自然风景。 VRtESBhpxHhvvdMWiChetuGWaF9YSNzRLExMXHqsdh/FYlv++jo0P2XWSftu/73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