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徽州太子神考

与其他神灵信仰相比,徽州普遍存在的太子神信仰有其复杂的一面,不仅徽州各地存在着不同的太子神,而且还同时存在着诸如张王神和三太子神的同一神灵的不同名称,黟县和绩溪的太子神信仰即如此。

(一)黟县两太子神考

黟县的两位太子神指通真三太子和昭明太子。两太子之间以及通真太子与张王之间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搞清它们之间是否确实存在某种联系,这有助于我们厘清太子神信仰的真实一面。

1.张巡与通真三太子

明清时期,在黟县的民间信仰中,既有张巡的信仰,又有三太子神的信仰。张巡即张王,在江淮等许多地方均有相当普遍的信仰。嘉庆《黟县志》载:“张公巡为太子舍人,西安糖坊街有宋碑称张巡为三太子,黟人祀张公巡,又祀三太子……” 据此,张巡,或称三太子,或以张巡和三太子为两者。

对此,俞正燮的《癸巳存稿》则言:“黟记,唐封中书舍人通真三太子,即唐张巡也。”其所据者四:第一,明《咸宁县志》云:“通真太子庙在安远门东街,祀唐忠臣张巡,洪武十三年建。有《记》”;第二,嘉靖时咸宁胡传《珍珠船》云:“陕西会城糖坊巷有太子庙,所祀乃唐张巡。庙碑云,唐尝赠巡为通真三太子”;第三,《山西通志》云:“平阳府晋山书院,即三太子祠”;第四,《唐书·张巡传》云:“开元末,擢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源令。” 由于张巡在全国具有较为广泛的信仰,俞氏所据史实亦较为宽泛,而未仅局限于黟县史乘。由此可见,三太子乃通真三太子之简称,或直接称作太子,其缘起应是张巡在唐代时曾任中书舍人通真三太子一职。三太子乃官职之名,而非帝王之胄所指。

关于张巡的生平事迹,除《新唐书》等史书记载外,徽州文书中亦有类似内容。《清末民初胡庆贵办抄本》中有光绪乙酉年(即光绪十一年,1885年)寄云山人吴同书氏所撰《诸神事迹考》,曰:“考《唐书》,神讳巡,邓州南阳人。初为真源令。安禄山反,起兵讨之。继又与许远同守雎阳,以忠义厉其下,身经四百余战,士皆用命,力竭,遣救不至,不屈死。论者谓其婴守孤城,使得江淮得全财赋,以济中兴,唐室再造,皆此之力,所谓守在一隅,而功及天下者也。” 可见张巡功勋卓著。其后之“附封号考”则进一步指出:

陕西塘坊街张公祠有宋碑云:唐张巡为三太子,此当因公曾官太子通事舍人而误。又《新安名族志》云:胡氏有李胡,唐徽王之后。徽王为武后所害,其子通真、通灵,匿于民间,此通真三太子,所由为伪也……

此处的黟县文书资料证明了俞正燮的判断,并且指出了陕西塘坊街张公祠宋碑以及邑志所载有误,致误之由在于张巡于唐时曾封为太子舍人官。亦正因为如此,《诸神事迹考》中径称舍人神,或云唐张雎阳之神,“以其曾为太子通事舍人官,故称如之”。并由此得出结论:“按上所辨封号,据今开山旗直书唐封给事中中书舍人、通真三太子,与上颇有符合处,所以疑是张雎阳之神也。”但作者寄云山人对此并不确定,只是以“疑是”来作为并非肯定的判断,并一再声明“或曰是别有神,子[予?]特未之考耳”,“如曰不然,须再详之”,“舍人神尚在疑似间,所望后之君子,博考参稽以匡不逮焉。”

今查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并无“徽王为武后所害”的记载,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之“唐通真三太子神”条则曰:“又陆锡明《新安氏族考》云:‘唐新安郡王李徽,武后时,为酷吏罗织死。有二子,曰通灵,曰通真,亦与其难。国人哀之,为立太子堂。’”并指出黟县所祀三太子与徽王无关:“黟祀三太子,亦于徽无与也”。 由此,《清末民初胡庆贵办抄本》之谓《新安名族志》疑为《新安氏族考》之误,且言词亦有出入。因而,文书资料虽然是第一手史料,以其原始性、真实性而在当前的徽学研究中备受重视,但是我们亦不能过于迷信文书抄本,文书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衍误很容易发生,因此,我们应当在加以严谨的研究与分析之后,再作出较为恰当的判断。

由此观之,虽然黟县存在张巡和三太子分别祭祀与信仰的情况,但是,不可否认,它们之间确实有一定的联系。

2.昭明太子与通真三太子

前揭之《癸巳存稿》,于通真三太子考证精细,不仅分析“致误之由”,而且一一指出,非昭明太子、清源之子、徽王之子。譬如,关于以昭明太子为三太子之讹误,俞氏考之曰:“宋赵彦博知池州,作《昭明太子事实》二卷,庙食于池,元祐时,赐额文孝。黟自有文孝庙,由贵池秀山来。《墨庄漫录》所谓英济王封于唐开成时者,此自通真三太子,非昭明英济王也”。由此,昭明太子信仰的传入乃由贵池而来,后渐与通真三太子混为一谈。

嘉庆《黟县志》载有“祀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孝庙, 昭明太子之神由贵池传入黟县的时间应在嘉庆之前。《清末民初胡庆贵办抄本》录有《诸神事迹考叙》,其中有言:“我乡诸乡辈之祀梁昭明太子诸神也,创始于国初年间,历今已二百余年矣。”可见,昭明太子神在清初已由池州传入当地。由于黟县二都四图位于县域之西部,基本与池州接壤,因而,可以认为昭明太子之神传入当地的时间即为其传入黟县的时间。另外,此“叙”系由寄云山人吴同书撰于“光绪乙酉仲夏月”,光绪乙酉年即为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百年前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此,黟县传入昭明太子之神的时间当在1685年之前的清初。

《诸神事迹考》中亦同时列有梁昭明太子, 且有“附谥封考”,其所据乃嘉庆《黟县志》。考曰:“太子本谥昭明。《文献通考》云:宋仁佑间,赐庙额文孝,越乾道、嘉泰,累封文孝、英济忠显灵佑王,并封神,从庐康二将军。明洪武三年,厘正祀典,仍号昭明太子。……”并且又据县志,考昭明称号之变化曰:“又按《周书》:萧詧,昭明太子之第三子……太祖立詧为梁王,居江陵东城,资以一州之地。詧仍[乃]称皇帝于其国,年号大定。追尊其父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故文孝庙今俗亦称高宗庙……”将上述文书所考内容,对照以嘉庆《黟县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内容相近,唯文书中言词有所精简。

然而,文书所删减内容,有两处需要特别指出。其一,嘉庆《黟县志》在考证昭明太子之后,有曰:“庙俗传中秋日太子诞辰也。”可见,祭祀昭明太子的文孝庙以中秋作为太子诞辰。其二,县志对昭明太子名称变化考证后,进一步指出祭祀昭明太子之庙亦有不同的名称,“宏[弘]治《(徽州)府志》:歙西昭明庙即梁高宗也,里人谓郭西九郎庙,盖池州之郭西有九郎庙,此其行祠也。” 歙县昭明庙亦如池州又称九郎庙,这亦进一步证明了池州昭明太子信仰对黟县、歙县等徽州地区的影响。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九郎的称呼有点奇怪,新安江流域有八郎庙,八郎和九郎似与八相公、九相公有关。这种现象正说明徽州存在昭明太子与九相公在信仰上的相互影响乃至可能出现混淆的情况。

因此,昭明太子不同于通真三太子。如嘉庆《黟县志》《癸巳存稿》等所言,黟人亦两太子各祀。总之,在黟县,张巡即为通真三太子,而昭明太子与通真三太子乃截然不同之两者;但是,作为信仰的既奇怪而又实属正常之处是张巡、通真太子、昭明太子在黟县均有信仰与祭祀。这种现象反映了徽州民间信仰的多重性与复杂性。

(二)绩溪太子神考略

绩溪县亦以张巡为太子。对此,《绩溪庙子山王氏谱》有极其翔实的考证,指出绩溪七都原有太子会,“太子俗以为汪华子,实则唐张巡之沿误”

该族谱首先从两个方面证明太子非汪华:一是,据宋胡伸《越国公行状》,华虽建吴国称王,以天瑶为右相,铁佛为左相,然未久即奉表归唐。《汪氏谱》载汪华有九子, 然而,终唐之世决无有敢称其子为太子者。俗云:“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均无稽。而且,“各家著录于华子均未有太子之称”。二是,史书所载,历代封王皆为汪华,并无汪华之子受封, “或二字或四字或八字,皆及华而止,亦无太子之目”,是以华子为太子实无依据。

再者,该谱从两方面考证太子舍人为张巡:其一,据《新唐书·张巡传》,张巡曾官太子通事舍人,在当时,其称谓“太子”不敢在姓名下直呼,不是称张太子舍人,而曰太子张舍人。杜甫诗题《太子张舍人遗织成缛段》是也。然而,“五代迄宋,历年既久,传闻遂讹,乃脱下三字而误称为太子。然张氏与李唐无关,求其说不得,遂误以太子为为(疑衍一字)唐时所封。陕西糖坊街张公祠内有宋碑载唐封张巡为太子是也(《黟县三志》亦载此说),是误以巡为太子,在宋已然。历元明清迄今沿袭未改”。这里,族谱区分了太子和三太子。三太子或太子舍人乃张巡所任官职之名。其二,再以本乡各村会期证之,尤确可据信。“张巡相传为七月二十二日生,各地方志往往均有此记载。汪泽注《高孝本绩溪杂感诗》亦云:七月二十五日前三日为睢阳寿”,故八都即于是日迎太子出会,出会必演剧,而邻近十余里内各村若同时出会,演剧必互相冲突而不能遍观,因此,“五都则提前于二十日出会,六都六棚又提前于十八日出会,而汪村前坦头则逢闰月之年于六月出会,必以闰年六月者,其始必闰月在六月以前,六月亦七月后,乃不论闰在何月均出会耳”。 以此证明太子乃为三太子之讹传,三太子,或太子舍人,即张巡。

据此,得出结论:“则太子为张巡无疑”。并进一步指出,“夫隋炀无道,一时起兵见于隋本纪者四十余辈,爨不及析骸,食未遑易子,天下之乱极矣。环歙诸地皆为豪力所暴劫。华以偏裨崛起歙州,东击宣而南下睦、婺、饶,保五州之民以安居乐业者十余年……崇功报德,祀之固宜,惟其名称应改正”。 因此,不能因汪华之功而妄加其子以太子之名。

绩溪的太子神信仰并不局限于上面所反映的七都范围之内。晚清著作《陶甓公牍》有关绩溪的《神道》,所列首为“太子菩萨”,详曰:

西北乡皆崇此神,五都、六都、八都香火最盛,或结数社,或结十数社,而为五朋六朋(俗以朋为会),按年轮值,正月则同以元宵日迎神赛会演剧,七月则六都十八日,五都二十一日,八都二十五日迎神赛会演剧,进香者以千计,妇女跪拜焚纸箔者无算。

上述材料显示,绩溪的诸多地方信奉太子神,并且每年两次迎神演剧,热闹非凡。南京大学历史系所藏绩溪仁里《太子神会簿》所载录与之类似,在这里太子神的信仰结成会社的组织形式,该会每年办祭两次(极少情况为一次),多在正月初一(后改为十七)和八月廿五进行:

立合议西隅胡、唐二姓人等,今因本隅有太子神会,自乾隆年间起例,至今四十余载,无有异言。讵因近年以来,人心不一,各怀异见,以至递年积息出入等项,往往循私,擅行无忌。若不重新相议,将来异弊百出,不日将散。是以二姓人等重新邀集合议:其递年积息出入等账,值首者轮流挨管。当各体公心,毋得私自循私,擅得借贷。其在会内人等,亦毋得恃强欺弱,推恶利己,致生嫌隙。自议以后,如有违拗者,众议斥出,永远毋许入会。今欲有凭,立此合议为用……

由此,绩溪县之太子亦为张巡,而非所谓汪华之子。 当然,绩溪亦是既有太子神信仰,又有张巡信仰。如,《陶甓公牍》载《岁时》曰:“……是日(上元日)西北乡有太子会,灯剧尤甚……(闰年六月中各村)祀五方神,并祀张睢阳殉难诸神,名曰善会……(七月)十八日西北乡六都有太子菩萨会,烧香者以数千计,五都于二十一日,八都于二十五日……二十三日为张睢阳诞辰,坊市分五土之色制花灯,遍游三夜,日出瘟车以驱疫疠,近城一带村坊行之……” 这种现象同样反映出徽州民间信仰的多重性。 56lCAM/ZCCEcBrbBnb08NEGzh/WQ+8o70tcXvyzWj1vmEbcmghBDTDZFptPaJct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