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会本色化(Indigenization)的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世纪如何有效地在中国传播福音,二是在20世纪如何有效地建立真正的本土教会。差会的本色化包含了传教士的本色化与差会组织的本色化两个层面。就传教士本身的改变而言,19世纪晚期内地会传教士所到之处,大多是风气未开的内地城乡,加之“疑洋排外”的情绪,造成宣教的种种困难。因此,在内地会本色化进程的初期,主要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消除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芥蒂,如何与当地同工搭配合作。
差会的本色化,意味着要建立适于中国宣教的机构,制定合适的机构运作规章。
因此,按内地会规定,传教士无论男女都必须穿着中式服装,男士还要剃发束假辫子。戴德生认为:“在不违反真理的大前提下,让我们把自己中国化……我们换上他们的服装,学习他们的语言,效法他们的习惯……外国人穿上中国服装,虽然还是被人认出来,但至少不会到处被人群围观;在街头讲道时,虽然衣服不吸引,但话语却吸引了很多人。”
为提高传教士的汉语水平,内地会于1866年开办了传教士语言训练学校,专门对传教士进行汉语及宣教事工的培训。名为语言学校,实则是传教士的培训中心,设男子部与女子部,分别位于安庆与扬州。学校主要的目的是“为新来的传教士服务,不仅是在语言学习方面,而且在传教工作的原则方面,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
[1]
日后在傈僳族地区传教的傅能仁、杨思慧、杨志英等人均在此处接受过培训。
内地会在华宣教伊始,即着力教会自传、自治与自养的建设,建立真正的属于中国人的教会。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中国教会的领袖也提出了本色化教会的观念,主要有两个焦点,一是如何使基督教适合中国之需要,二是教会的一切事工,应交由中国信徒负责
。
内地会从一开始就注重本土同工的培养与运用。在二十年代以前,内地会雇用的中国同工约有1412人从事福音布道工作,是所有在华外国差会雇用中国职员最多的。雇用从事教育事工的职员为629人,居于第4位,而从事医疗事工的只有84人
。由此可以看出内地会对福音布道的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同工更多从事的是辅助性的工作,教会仍然由外国传教士管理。担任教区监督管理的中国同工数量很少,例如席胜魔负责山西平阳地区、洪洞等地区
,王来全负责浙江北部地区等,到1920年,尽管中国牧师的数量只有32名,却是所有来华外国差会中人数最多的。20年代以后,内地会加快了教会自治的步伐,总主任何斯德(D.E.Hoste)认为:“……建立自治、自养和自传的教会,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必须将教会的监督权由传教士完全转移到中国领袖手上。”
[2]
1943年10月,内地会在重庆召开大会,总主任华福兰(Frank Houghton)再次重申内地会将工作交由中国同工的原则,认为内地会应成为教会的“辅助者”而非“管理者”。二战以后,中国同工已在内地会各个传教点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正如华福兰在谈及外国差会与中国教会关系时指出:“所有基督徒的工作自此都必须以教会为中心,而不是以差会为中心。只有这样,外国传教士才能为变化的中国所接受。”
[3]
自养是教会本色化进程中最难以实现的部分。内地会的收入,来自欧洲、北美及中国等地信徒的奉献。自内地会在华宣教伊始,尽管面临许多困难,自养的政策仍严格地得以执行。但20世纪以前的“自养”,虽然奉献收入都源自信徒,教会按规定也没有负债,但其中很大部分的奉献并非源自中国信徒。这是因为内地会以尽快将福音传至中国每一个省为目标,传教士所接触的多为下层民众,信徒大部分非常贫穷,根本无力奉献。进入20世纪后,这一情况有所改善,到1920年,来自中国信徒的奉献已占到教会总收入的42%。后因社会动荡,部分教会自立,奉献收入降低,至1940年,中国信徒的奉献占教会收入的约19%
。由于内地会并未建立大学,在教育、医疗事工方面投入较少,且中国同工的薪金在所在差会中是最低的,加之内地会以福音布道为主的传教策略,使得中国信徒的奉献能够基本满足教会日常运作所需。到1949年之前,内地会在各地建立的教会已实现自养。
[1] J.J.Coulthard,“The Province of Gan-hwuy”, China's Millions ,British Edition,January 1903,p.4.
[2] D.E.Hoste,“A Re-Statement of Policy”, China Millions ,American Edition,Jan,1929,p.3.
[3] Frank Houghton, China Calling ,London:China Inland Mission,Newington Green,N.16,revised and enlarged by L.T.Lyall,1948 revised,p.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