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近年来,关于基督教在云、贵、川一带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当中活动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西南地区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的人数众多,有的民族当中基督教信徒占全民族总人数的比例较高。此外,由于处在边疆地区,宗教问题常常与民族问题纠结在一起,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故此这一地区成为基督教研究的热点。本书将以怒江流域傈僳族为例,探讨中国内地会在傈僳族当中的活动历史与基督教对傈僳族文化的影响。

由戴德生创立的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以下简称内地会)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西南地区,至20世纪50年代退出中国大陆,期间它的影响扩散至云、贵、川地区苗、彝、藏、傈僳、拉祜、景颇等少数民族。内地会在华宣教的过程中,以福音传播为主要目的,采取巡回布道的方式,注重培养本土传道人,积极推动本色教会的建立与发展,从而形成福音传播走“下层路线”的特点。该会在华传教的近百年时间中,活动范围几乎涉及中国各个省份,接触民众数量众多,传播速度迅速,影响的范围和深度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基督教差会。当下许多民族地区的教会或多或少都与内地会之前的活动存在渊源关系。另外,内地会在西南民族地区活动之时,正值中国国家政权整合,现代国家建构,中央与边疆加强联系之际,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内地会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影响综合在一起,共同构建了边疆地区较为独特的基督教发展历史,而其中尤以云南傈僳族教会的创立与发展引人关注。

傈僳族聚居在云南滇缅边境怒江流域,作为中国较早接触内地会的少数民族,傈僳族教会的发展可以被视为内地会在少数民族当中活动历史的一个范本。以傅能仁(J.O.Fraser)为代表的内地会传教士于20世纪初进入云南活动,由于当地汉人对基督教回应寥寥,而傈僳族多对基督教持欢迎态度,故传教士将重点转向傈僳族。传教士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立傈僳族拼音文字,通过翻译圣经,传授文字,发展信徒。同时,由于人手不足,活动地域广阔,传教士大力培养傈僳族本土传道人,借助他们接触民众,传播宗教,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内地会坚持本色化原则,积极推动教会的“自传、自养、自治”,促进了本色教会的发展。基督教在傈僳族中的传播历史,傈僳族本色教会的建立与发展,基督教文化对傈僳族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当代傈僳族教会的现状与前景,如何与社会相适应,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

对于基督教在包括傈僳族在内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从国内来看自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一批学者,如秦和平、韩军学、钱宁等,先后出版了不少的研究专著与论文,学者们多是从历史学、宗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韩军学教授写作《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宏观地介绍了包括内地会在内的基督教差会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历史,其中对基督教在傈僳族中的传播历史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与分析。钱宁教授将“边疆社会”和“短缺社会”相结合,用以解释包括傈僳族在内的云南少数民族的信教原因。秦和平教授在《基督宗教在西南少数民族的传播史》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基督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利用族群理论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不同少数民族信教的情况。四川大学宗教所的陈建明教授近年来从文字事工的角度出发,在《近代西南少数民族语言圣经翻译出版考述》(《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与《传教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字创制活动》(《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中考察分析了基督教文字事工对包括傈僳族在内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的游斌教授在《圣经翻译、文字创制与社会转型—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圣经接受为例》中,运用人类学以及田野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傈僳族文字创制具有的社会学内涵及其影响。

80年代以来,部分学者与博士、硕士研究生对傈僳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田野考察。张兴洪、张慧星在《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信仰调查》中,考察了80年代末傈僳族基督教信仰的现状,并作了简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卢荣和博士在《少数民族基督教信仰的田野研究——以云南怒江傈僳族为例》的博士论文中,对当代傈僳族教会、信徒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对傈僳族的信仰现状进行了分析。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曹月如在《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研究——以福贡县架科乡里吾底村为例》的博士论文中,以民族学的理论入手,重点考察了基督教文化对傈僳族的影响。四川大学宗教所王再兴博士的毕业论文《西南少数民族语言圣经翻译传播及其社会文化影响》中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圣经翻译,其中涉及傈僳文《圣经》的翻译及其影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卢成仁博士从体味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基督教在怒江上帕娃底村的传播进程,重点考察了80年代以来当地基督教的发展状况,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云南大学的付伟斌在硕士论文《怒江傈僳族基督教传播研究—以怒江州泸水县大兴地乡灯笼坝村为例》中,以一个村落为考察单位,对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进行了分析。

从中国香港的研究来看,涉及这方面研究的有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相关成果有杨学政、邢福增主编的《云南基督教传播及现状调查研究》、蔡锦图的《戴德生与中国内地会》等等。另外香港还翻译出版了一些内地会传教士的回忆录及书籍,比如《山雨——傅能仁新传》《深渊上的居家》《我成了一台戏》(杨宓贵灵)、《同行二里路》,以及狄克(Dick,Lois Hoadley)的《傈僳女使徒》。

国外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研究,尤其是对傈僳族教会的研究,由于受种种原因限制目前并不多见,大多是关于内地会本身在华活动情况的研究,例如A.J.Broomhall, Hudson Taylor and China's Open Century ; Alvyn Austin, China's Millions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and Late Qing Society ; David Anthony Huntley, The Withdrawal of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from China .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对内地会在傈僳族中传教活动的研究仅有Walter Leslie McConnell III于维真学院写作的硕士论文: J . O . Fraser and Church Growth Among the Lisu of Southwest China .作者在文中简要介绍了内地会在傈僳族当中的传播历史,也分析了基督教对傈僳族产生影响,但其重点是关注傅能仁的活动及其影响,缺乏对内地会其他传教士的研究。另外柯饶富(Ralph Covell)在 The Liberating Gospel in China 一书中对于基督教在中国西南西北边疆地区的传教进行了总结,从传教学的角度审视了基督教对包括傈僳族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本书通过文本和实证研究,运用宗教学、历史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将文献分析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力图全面剖析内地会在云南怒江傈僳族当中的传教活动,傈僳族教会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基督教对傈僳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本书使用的资料包括两部分,文本材料和田野考察笔记。前者包括地方档案资料、历史典籍、方志、地方文史资料、传教士和信徒的回忆录等等,后者系笔者前往怒江教会考察记录的文字、录音录像等一手资料。

(一)文本资料

1.地方档案资料,包括各级档案馆对内地会在怒江活动的记载。

2.地方文史资料与傈僳族历史调查材料,包括《云南文史资料》《怒江文史资料》《泸水县文史资料》《福贡县文史资料》《滇西基督教史》(朱发德编)以及50年代与80年代的傈僳族调查材料等,含有关于内地会在傈僳族当中活动的情况记载,信徒回忆录等珍贵资料。

3.传教士传记与回忆录。这部分内容以英文资料为主,涉及傅能仁、杨思慧、杨志英等重要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例如 Behind the Ranges Mountain Rain Fish Four and the Lisu New Testament Nest Above the Abys s, In the Arena By Searching One Vision Only precious things of the lasting hills Stone of Fire Each to Her Post the prayer of faith A Flame of Sacred Love not less than every thing Bible in China Beyong the Clouds Green Leaf Ascent to tribes 等等,叙述了传教士在傈僳族当中的传教活动以及他们对教会发展的观察与解读。

4.内地会刊物。 China's Millions (《亿万华民》)伦敦版和北美版,其中记载了大量涉及怒江傈僳族教会的文章,包括传教士活动、教会发展、信徒人数增长等等内容。

5.已有研究成果。包括国内外对内地会的研究论文,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研究论著,当代傈僳族教会的调查报告等。如80年代张兴洪、张慧星对怒江傈僳族基督教信仰的调查,2000年云南大学跨世纪民族调查对上江乡百花岭村的考察(《傈僳族—泸水上江乡百花岭村》),以及近年来韩军学、高志英等教授对包括傈僳族在内的跨境民族的现状调查(《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等等。英文资料包括 J . O . Fraser and Church Growth Among the Lisu of Southwest China The Liberating Gospel in China 等等。

(二)田野考察

2010年7月笔者前往怒江泸水、福贡、贡山进行田野考察,访问了当地教会与信徒,采访收集的文字、音像资料。

国内外对内地会的研究,多集中于戴德生的传教活动,目前还没有全面论述内地会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活动及影响的专著及论文,缺乏对内地会在傈僳族当中的传教历史的详细叙述与分析。从上述博士、硕士论文来看,多注重对傈僳族教会与信徒现状的田野考察及分析,缺乏对傈僳族本色教会建立、发展历史的描写与分析。纵观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有如下几个重要方面尚未涉及或言之不详细,本书将对此重点展开阐释。

(一)怒江傈僳族教会史研究

由于关注点不同或缺乏相关资料,过往研究中多忽视傈僳族教会史的研究,本书弥补了这一空白。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傈僳族教会运作机制及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均承袭既往的做法,故教会历史的梳理有助于当代教会的研究。

(二)教会学校的种类与功能

傈僳族教会学校分为查经班、雨季圣经学校、儿童查经班等类型,其中尤以雨季圣经学校最为独特,这是教会神学教育处境化的直接表现。本书还以民国政府对教会教育的态度,考察了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与教会的关系。

(三)傈僳族教会本色化进程研究

教会的本色化研究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将详尽分析教会本色化的缘由、过程与结果,以及对当代教会的影响。

(四)基督教文化对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往对傈僳族文化变迁的研究当中,注重对变迁内容的考察,忽略了对变化成因与种类的分析,本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内地会在傈僳族的传教活动中,傅能仁、杨思慧与杨志英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关于内地会活动历史的论述,将以传教士作为划分章节的标准,以人述事,兼顾其他传教士。

内地会在傈僳族当中的活动地域,以怒江流域为主,傅能仁等传教士最早接触的是滇西南保山(腾冲、龙陵),潞西木城坡与耿马福音山一带的花傈僳,其后将基督教传至怒江峡谷的黑傈僳当中,故本书涉及的地域以当今怒江州为主,亦包括腾冲、保山、潞西、盈江等地。

关于传教士的译名,目前尚不统一,J.O.Fraser被译作傅能仁或富能仁,Allyn Cooke被译作杨思慧或杨智敬,Cooke夫人亦被田汝康译为杨思慧( peak of faith ,1993)。本书参照中文历史文献与档案资料,并依照傈僳族学者史富相的译法以及里吾底当地信徒的说法,将上述两位传教士分别译为“傅能仁”和“杨思慧”。 sk0el9x/DK7+Sb0ezp1fvAyw9jVUsC/YvOVgFM0k84uLz2x6nTtLCUw+njtcWOG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