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媒介代际更迭生命线

一、媒介斗兽场:守旧派VS新势力

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人类借助其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以实现交流的目的。因此,媒介既可以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也可以是储存、处理、呈现、传递信息的实体。

按照不同的标准,媒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不过,如果按照出现时间早晚,则可笼统地划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社交媒体)。一般而言,传统媒介包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类别,而互联网则是当下新媒介的代表。

(一)报纸

印刷媒体是发展最悠久的视觉媒介,报纸、杂志、商品说明书等各类印刷出版物都属于印刷媒体的表现形式。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并定期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它能够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 2世纪)的“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邸报”比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创建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随着造纸技术的提高、印刷术的发明传播,信息传递及时、可信度高且便于保存、费用低廉的报纸,拥有了庞大的发行量和阅读群体。作为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体,报纸历经数个世纪的发展,具备了发行即时、信息量大、普及范围广、影响力大的优势。

一是发行即时。报纸发行的即时性,使得报纸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依据晨报、晚报以及综合性日报的分类,部分报纸可根据时事新闻在一天内印刷出版数个版本。

二是信息量大。印刷制品的特性使得报纸作为传播媒介,具有极大的容量。虽然辅以图片,但报纸的整体内容仍以文字为主,具有很强的说明性。

三是普及范围广。相较于其他的传播媒介,报纸自身的材质以及规格所需的制作成本低,且便于携带和保存,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剪裁留存。历史上大部分重要的文献资料都是以报纸的形式流传于世,为史学研究和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是权威性强,影响范围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报纸大多数是由国家的主要职能部门掌管,在普通大众里享有极大的威信和影响。

现在,读者可以很方便地在路边的报刊亭或便利店买到当日的报纸,获取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或者发生在身边的日常新闻。报纸低廉的价格以及印刷品质,也使得读者能够随意裁剪、保存自己想要的信息,提高了报纸媒体的利用效率。

但是随着各类新媒介的不断涌现,报纸也面临着很大挑战。如时效性是各类新闻媒体在展开报道时的首要关注点,而报纸受限于印刷篇幅,文章通常较为简短,内容介绍性强,缺乏一定的深度,且时效性一过,阅读价值就大打折扣。此外,传统的报纸媒体因印刷简单而不够形象生动,主要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呈现。相较于其他以动态图片、音频、视频方式呈现的传播媒介,表现形式单一、感染力差的传统报纸,在当下各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亟需找到突破口。

(二)杂志

与报纸类似,杂志也是一种印刷平面广告媒体,是人类传达信息、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杂志形成来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与报纸媒介相比,杂志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1665 年由法国人萨罗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学者杂志》,是公认最早出版的杂志。德国汉学家郭实腊 1833 年 7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杂志在中国的首次发行。种类繁多、印刷精美的杂志,具有光彩夺目的视觉效果,深得特定读者群的喜爱。

一是杂志有效时间长,阅读率高。广播电视节目、新闻报纸往往一播即逝,而杂志的阅读时间就长得多,常被读者保存下来反复阅读或传递给他人阅读。

二是印刷精美,版面安排灵活。杂志媒体的用纸较好,部分杂志出于高质量阅读效果的考虑,用纸更为讲究。色彩鲜艳,图文并茂,容易引人注目。

三是读者定位明确。杂志媒体相对细致的分类、较强的专业性,对读者群体的划定有了一定限制。一般来说,杂志的读者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较好的理解能力,且不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杂志。

杂志媒体相较于报纸虽明显缺乏时效性,但杂志早已融入现代生活,购买订阅形式也不再局限于报刊亭的定期购买。读者可以在各类电商网站和杂志官网上订购一期或者是一年的杂志,足不出户就可以按时收到邮寄来的最新版杂志,省时省力。

(三)广播

听觉媒体是听众通过听觉刺激而感知信息内容的媒介,广播则是最常见的听觉媒体。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根据电波传送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由于技术限制,早期的广播受众范围很小,直至 20 世纪 20 年代,真正的广播才在美国诞生。此后,广播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一是广播传播对象广泛。不同于单纯的视觉媒体,现代广播运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其受众是所有收听广播的听众。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广播系统已经发展成熟,无论男女老幼,只要听觉正常可以听得懂语言,都可以收听广播。

二是广播传播迅速、功能多样,且感染力强。作为大众媒介,广播不仅传播迅速及时、覆盖面广,而且内容广泛,信息量大,满足了不同层次听众的需要。听觉媒体特有的声音传播方式带来的听觉冲击,给听众营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有效传达和表现感情。

三是收听方式灵活。初期的广播只能通过收音机等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来收听,但伴随移动通讯的发展,广播收听方式不再受设备工具的限制。如今,很多电台都提供了互联网收听服务,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端App来在线或离线收听广播节目,不再受制于时空。脱离了文字、图片的视觉限制,听众也可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做其他事情,因而车载广播依旧有着广泛的市场空间。

但是,声音介质一瞬即逝的特点,使得广播信息不易储存。被动收听的方式,也限制了听众对广播内容的自由选择。但是近年来网络广播电台的兴起,使得广播这一传统媒体拥有无限的发展和完善空间。

(四)电视

电视媒体集合了报纸杂志的视觉优势和广播的听觉优势,音频与视频融合的表现形式,让画面伴随着声音直接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英国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J.L.Baird)在 1925 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但直至 1931 年,观众才首次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美国人费罗·法恩斯沃斯(Philo T.Farnsworth)发明了每秒钟可以映出 25 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进一步加快了电视媒体的发展进程。

电视媒体具备的众多特质是其能够在千家万户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一是信息整合度高,实效性强。电视节目融合了各类社会信息,视音结合的动态传播技术以及高效率的节目制作,让观众能够及时获取到刚刚发生的信息。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在对一些节目进行研究后发现,重大新闻事件只有在被电视媒体播出以后,才会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出现传播高峰。此外,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视直播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如今,重大会议和晚会的报道也多使用现场直播的方式,用最短的制作周期第一时间进行大量的细节呈现,营造出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使得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屏幕前与万里之外所发生的事件同步。大年三十晚上和家人聚在一起,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已成为春节的传统必备项目。

二是受众广泛,不受文化程度的局限,老少咸宜。伴随制作工艺的改进,电视早已退出奢侈品的行列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日常家用电器。电视的普及带来了观众群体的无限扩大。打开电视,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接收到电视媒体传播出的信息,从国际新闻、社会民生,再到娱乐综艺,不同内容的电视节目全方位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三是视听形式多样,直观性强,制作品质高。声音和画面的简单相加并不会使受众产生真实感和信服感,而电视却能将视听有机融合,呈现了较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电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事件的记录和重述,它超越了观众的读写障碍,通过光波和声波形成直接刺激,声形同步,营造出整体的立体感,成为一种大众化媒介的代表。 在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审核下,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经过了层层筛选的高质量电视节目。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见字如面》《国家宝藏》《朗读者》等,均是电视节目中的翘楚。

但是,电视媒体制作成本高、被动接受的不足,也让它在家庭电脑普及之后,一度位于尴尬的境地。一是作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电视的普及度所带来的影响力,使得制作者在进行电视节目制作时会为了收视率和广告利益,过度追求庸俗刺激以迎合观众趣味。高成本的制作却产生了低品质的电视节目内容,既限制了观众的多元化的选择,也阻碍了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在内容上,观众虽然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类别的频道,但在接受电视节目的时候,毫无主动权,即使手握遥控器也只能按照节目的播出顺序收看。三是在参与度上,电视通过视频和影像调动观众参与所呈现的事件中,但是这种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极易导致观众主观思考的缺乏,难以激发观众认识事物的透彻性和深刻性。

(五)互联网

互联网起源于 1969 年美国的阿帕网,这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互联网媒体又称“网络媒体”,即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相对于早已诞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互联网常被习惯性称作“第五媒体”

在传统媒体基础上,互联网媒体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优势,是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和手段的有机结合。互联网社交媒体把各种信息以数字化、图像化、声音化、文字化等交互的形式,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信息载体以更快速、便捷、多元的方式传播给受众。互联网作为集书信、电话、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光盘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体系,既能承载大众传播,又能承载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是一个全新传播平台。

一是迅捷性。互联网媒体的快捷传播速度、广泛信息来源、简便制作发布,让互联网媒体可以随时发布新闻。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和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时,互联网的实时“刷新”功能赋予的时效性,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

二是多样性与无限性。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在单位时间(节目)和空间(版面)中所传播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但是,互联网媒体依托数字化和云智能技术,拥有超大信息容量的“海量”内存。在信息形态上,互联网媒体也具有纷繁的多样性。

三是易检索。互联网检索成为最简便、最高效的检索方式。只要拥有能够连接网络的电子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网页搜索新闻百科、文献资料和影音资源。谷歌、百度、必应都是当下全球流行的搜索引擎,让各种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是虚拟性。伴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对象不确定性不断增强。“你永远不知道坐在电脑前的是人还是狗”点明了网络虚拟匿名的特点。时至今日,网络信息爆炸之后又极易引发个人信息泄露,这使得互联网构筑而成的“信息帝国”危机四伏。

二、媒介超车道:网络媒介后来居上

(一)QQ,在指尖,在心间

QQ是腾讯QQ的简称,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IM)软件。经过十几年的优化和更新,个性化与集成式的聊天窗口、扁平化界面、收藏网页助手、截图马赛克,呈现新颖的视觉聊天体验。如今的QQ也早已不局限于聊天,QQ群、QQ音乐、QQ通讯录、QQ宠物、QQ空间等扩展服务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此外,文档演示分享、视频会议、题库作业、离线文件、电脑和手机的文件互传等,更是方便了青少年的学习和工作。

1.一路风雨,相知相伴

QQ的标志是一只戴着红色围巾的小企鹅。和 90 后一起长大的QQ,18 年来始终是青少年最爱的社交工具,提供最潮、最酷的体验。目前QQ已经覆盖Windows、OS X、Android、iOS等多种主流平台。1997 年,腾讯公司老总马化腾接触了ICQ。1998 年 11 月 11 日,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在广东深圳注册成立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至此,一只戴红色围巾的小企鹅诞生。

从 1999 年至今,QQ这只戴红色围巾的胖企鹅已年满 18 周岁。18 年见证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种”的进化——这些年,它在改变青少年生活的同时,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PC端发展到移动终端,从单纯的只是一个模糊性别、长相和真实身份的聊天工具,蜕变成现在可以实现办公、购物、看新闻、听音乐、玩游戏、追踪健康甚至基于LBS(位置服务)的陌生人交友等功能的开放网络社区平台。

在 2009 至 2014 的五年里,QQ的活跃用户中,90 后和 00 后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是绝对的主力。QQ用户群中的 90 至 95 后越来越活跃,已经成长为新一代核心用户。当下的青少年拥有的特质,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性是一致的。QQ创造了群体社交生态圈,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交方式。可以预见,“互联网+”的时代,QQ在兴趣社交领域依然辉煌。

2.开放日,未来已来

腾讯在“QQ开放日”上发布的QQ概念视频,讲述了一个略带科幻又似乎并不是太遥远的未来故事:一个热爱旅行的男士,出发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这一路的交通、餐饮、酒店、支付等,全都可以在QQ上完美解决。他走在街上正寻找美食,手机自动弹出一条信息:“你的朋友Rose觉得这家咖啡馆不错。”并配上Rose曾经分享的咖啡馆照片,还有QQ好友对附近店铺招牌菜式的推荐指数。这样一个超酷的“经历”,就是QQ这只憨态可掬的胖企鹅现在正在打造的“无边界”的生活。

QQ团队说:“未来的QQ长啥样?你一定想象不到。个性化生活服务、多屏互动、泛社交,未来的QQ让一切都成为一个整体,让人充分体验无边界的生活。而即使是QQ本身,也不再固限于一个具体的形状……”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CEO曾表示,QQ的战略很明确,就是聚焦年轻。“因为年轻就是未来。”所以,为了“成全”年轻人的任性,腾讯己其尽所能地将全部服务都搬到这只小企鹅身上。

(二)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 2011 年 1 月 21 日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根据腾讯公司“企鹅智酷”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微信已经从最初简单的通讯App,进化为一种蕴含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驱动力的现象级产品。微信的用户非常年轻,近一半的用户低于 26 岁,18—35 周岁的中青年为使用微信的主要用户,高达 86.2%。

毫无疑问,青少年群体正大范围、高频率地使用着微信,自然使得全国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微信,并在团委和学生工作中应用微信。“微信已成为一所大学传递信息、凝聚情感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1.不被看好的“Q二代”

2011 年 1 月 21 日,微信iOS版本上线。但是,大部分人一开始不看好微信,因为几乎所有人对腾讯移动社交概念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移动QQ上。后来,微信推出了第三个版本,可以通过“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通过“摇一摇”,青少年可以迅速找到周围也在使用这一功能的人,加为好友。这一崭新的、有趣的社交方式使得微信脱离了“QQ类似品”的名头,并开始在青少年为主的群体中迅速推广开来。

2012 年 8 月 23 日,微信推出了“公众号”平台,支持信息推送和订阅。公众号既支持个人账号,又支持团队形式,类似于手机报却优于手机报的功能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也成为社会各界团体、组织与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因而发展迅速。仅仅一年的时间,微信公众平台就有 3 万认证账号。

2013 年,腾讯QQ在原有高粘性用户的基础上,逐渐分化出与QQ形成区别的功能,不到两年时间,QQ用户转化为微信用户的数量不断增多,“加我微信”成了很多原有QQ用户的流行语。

2014 年 5 月 6 日,腾讯宣布成立“微信事业群”,由此开启了微信与QQ“平起平坐”“相爱相杀”的时代。以QQ和QQ空间为载体的社交网络事业群正在向青少年提供高品质、全面型服务的社交网络平台,其目的是为了扩大腾讯公司的发展空间,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微信事业群负责微信基础平台、微信开放平台,以及微信支付拓展、O2O等微信延伸业务的发展。意味着微信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孵化,从产品升级为腾讯战略级的业务体系,全面助力腾讯公司在一定互联网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移动互联的时代,强大而牢固的QQ用户群体是腾讯公司发展的载体。“其打造‘无边界、互惠互利、共同分享的互联网新平台’也将由以QQ为核心的线上社交网络所构成。” 通过开放平台,利用互联网新的交往平台,带动更多资源整合,并以规模效应实现腾讯和其合作伙伴的双赢,保证QQ的持续活力。通常来讲,微信的发展为腾讯公司创造了有利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环境,界定了青少年用户群体:大量QQ用户群具有低龄化、志向相近、乐于娱乐需求的特点,同时,有较强经济能力的白领阶层是QQ的高价值用户。

2.飞速成长,势不可挡

在 2013 年的广州互联网大会上,腾讯的CEO马化腾表示,2012 年微信只做了三件事:微信开放平台、二维码服务和公共账号。 腾讯的着眼点自然是有根据的:对比中学阶段的“小团体”社交模式,青少年对社交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一方面,他们希望拓宽社交范围,结交更多的朋友,提高自己的社交灵活度;另一方面,又害怕开放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常常带着防备和警戒。但微信以“朋友圈”和“摇一摇”为典型的功能,竟然能够同时满足两种社交需求。

微信好友,都是通过验证的熟人,对其开放的个人通话权限和朋友圈,能够让人拥有“熟人圈”的安全感,较为自由地表达真实想法和情感。而微信群和“摇一摇”功能,又在“熟人圈”的前提下适当允许陌生人存在,让青少年有拓展社交圈子的机会,认识和结交新的朋友。

不管是“熟人圈”的安全感,还是新朋友的新鲜感,微信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工具和信息收发平台。微信里的朋友圈、扫一扫、钱包、表情、购物、游戏等功能已经将微信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使其能够融入每个青少年的生活,形成一种微信态度。正如腾讯宣传的那样:“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1)弹指神功——超强便捷性

通过手指的“点”“按”“拨”三个动作,微信能够实现通话、录像、拍照、支付、游戏、查找、导航等丰富的功能,便捷性大大超过了其他的社交工具,具有超强的便捷性,分别体现在“快”“准”“省”三个方面。

一在“快”。快,是微信最基础的通讯功能,不但实现了图片和文字的“一对一”和群发送,还增添了“对讲机”功能,只要按住对话键,就可以实现 60 秒内的通话,还可以实现回放,大大节省了交流的时间。如果不方便听,甚至还可以选择转成文字。如果想打字比别人快,用“语音输入”,自动把语音变成文字发送。还有自带录制小视频和拍照快捷键,让音像的分享更为快速。在聊天过程里,遇到不认识的字,还可以直接点击翻译。而在支付功能中,不需要反复输入账号和密码,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就能立刻实现电子货币的交易。

二在“准”。通过二维码的方式添加好友或关注一个感兴趣的公众号可谓“秒速”且绝对不会发生弄错对象的事情。与好友聚会,也可以发送或分享“地理位置”,让朋友准确地寻找到自己所在的或指定的位置。如果想和朋友分享一个好友或公众号,也可以不需要输入昵称或编号,直接发送名片给对方查收即可。最有趣的是,在微信 5.3.1 版本中,还增加了“撤销”的功能,能够让发送者撤回在 2分钟之内发出的信息或朋友圈评论,很是人性化。

三在“省”。尽管运营商已经在短信和通话资费上设置了很多的套餐,但是都比不过微信所省下的资费。因为在微信中图片、视频、音频都可以自动压缩,所以仅会产生非常少的花费。何况,在无线WiFi已经四处普及的现在,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即使是发送图片和视频也不需要增加多少额外开支。

(2)独孤九剑——超高服务性

据艾媒咨询2017 年2 月发布的《2016 年App与微信公众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 年中国微信公众号数量超过 1200 万个,相比 2015 年增长 46.2%,预计在2017 年将增长到 1415 万个。其中,60%的微信公众号坚持更新内容。

“微信公众号”功能上线后,微信就有了自己的绝无仅有的个性——在传播和互动基础上实现的超高服务性。公众号有两种类型: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账号都可以做微信认证,因此总共可以做如下的划分(见表 3-11)。

表 3-1 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异同点

通过公众号,个人和团体都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并且通过不同模块实现咨询定制、实时自助服务等。作为对时尚最敏感的青少年来说,微信公众号的便捷性和多媒体趣味性,十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在 2013—2014 年,公众号迅速成为青少年的主要信息获取工具。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年来,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变成学校重要消息推送、联络情感的主要方式,极具有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衡量各大高校官方微博的影响力,从 2014 年 11 月 10 日开始,《中国青年报》每周一将推出全国高校的微信公众号排行榜,分别以省级为单位的地区高校及全国职业院校做排名。” 可以说,微信已不再是高校中简单的一种社交软件,而是成为高校教育理念和成果展现的宣传平台、师生管理与服务的快捷通道,甚至可以集合传统官方网站的大部分功能。

高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对师生的校园服务,无疑是“以生为本”教育服务精神的体现。以福建师范大学团委的“小葵”微信公众号为例,目前在校师生约 2 万人,截止 2017 年,公众号关注量达到了 67713,近一个月的信息平均阅读量为 4856次,并且通过自定义菜单,完成学生常用的图书、课表、自习教室、成绩、快递等查询,以及二手置换、建议反馈等服务,成为全校师生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3)化骨绵掌——超广融合性

作为以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的一种免费应用程序,微信使得社交、资讯、支付、查找只需要点击“微信”就能够全部实现,从而将人对信息、情感和物质的需求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与手机电话功能类似的“语音聊天”功能、与QQ及QQ邮箱这类常用的软件的提醒关联功能、类似于“支付宝”的红包功能和与银行卡绑定的支付功能、与微博和“说说”这种短篇图文发布形式类似的朋友圈功能,以及与“查一查”“有道词典”等类似的二维码扫描和中英文翻译功能、与地图导航类似的“分享地理位置”功能等,都使得原本青少年需要多种程序的运行模式,变成在微信中就可以实现自由切换,游刃有余。 因此,微信越来越成为社交媒体中的宠儿。

微信以飞速传播信息,与“数字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任何一个新词的出现都能瞬间点燃一次潮流。加入流行的新词能够提升一段文字的趣味性,让内容变得易于接受,使文章更加博眼球,引发阅读兴趣,同时满足青少年追求新潮的心理动态,让公众号的整体形象趋于活泼。注重词句的应用,是提升一篇文章档次的关键,也是运营社交媒体微信需要重点把握的对象。

(三)微博,发现身边的新鲜事

微博(Weibo),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进行简短实时信息分享的社交网络平台。 作为一个分享和交流平台,微博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博客偏重于梳理在一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微博更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

和微信一样,微博也能提供资讯内容服务。微博最大的优势,就是“舆论广场”式的开放空间,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同时,微博支持通过“关注”功能把信息变成专属定制,可以选择性接收,满足青少年的资讯需求。

1.微博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而Twitter的雏形源自 2006 年播客公司Odeo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Twitter因使用简单,又可轻松实现互动,面世后在全球迅速传播。2007 年 5 月,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络“饭否网”诞生。2007年 8 月 13 日,腾讯“滔滔”上线。遗憾的是,从 2009 年 7 月中旬开始,国内大批老牌微博产品停止运营。

2009 年 8 月,新浪首次在中国门户网站中发行“新浪微博”的内测版,开启了微博服务新的媒介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了新的上网渠道。2013 年 4 月,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于 8 月又进一步深度整合,推出新浪微博淘宝版,实现账号互通。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合作后,同时也为其上市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2013 年 10 月 29 日,新浪微博“粉丝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帮助认证用户为主动订阅他的粉丝提供精彩内容和互动服务,被视为推动微博由“营销”平台向“营销+服务”平台转型的重要产品。同时,粉丝服务平台宣布推出开发者模式,对第三方开发者全面开放。

2014 年 3 月 27 日晚间,新浪微博左上角的LOGO悄然更换,原有的“新浪”二字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更大字号的“微博”字样,新浪色彩逐步淡化。2014 年4 月 17 日晚间,新浪微博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范围内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

2016 年 2 月,微博取消 140 字的发布限制,让微博和博客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也让微博“起死回生”。2017 年 8 月,新浪微博公布了该年度第二季度Q2 的财报。财报显示,新浪微博净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 47%,至 3.589 亿美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 48%,至 3.563 亿美元。同时,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MAUs)从 2016 年 6 月的 2.82 亿增长至 2017 年 6 月的 3.61 亿,同比增长 28%,6 月平均日活跃用户数(DAUs)较上年同期净增约 3300 万,达到1.59 亿。

2.“织围脖”已成为一种社交形态

2015 年年底,《中国经营报》联合专业数据测评公司“数字 100”发布了“青少年至爱品牌评选”的榜单,其中微博获得“青少年至爱社交平台”的殊荣。微博传播的即时性、超强的互动性、高度的开放性、信息发布的多样性等特点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微博方便了青少年的信息获取,为青少年提供了方便开放的社交平台,但是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的文化现象、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相互交叉、碰撞,利用微博平台进行恶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模糊了青少年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冲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尤其在碰到突发性社会事件时,个人微博传播信息的单一性、自由性和零散化等特点,容易造成大众的紧张。

微博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且具有用户群体大、粘性高的显著特点。随着网络环境和移动终端功能的不断完善,移动应用创造出的无限想象和发展空间,让每个青少年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分享信息。

据青年学生微博使用率的最新数据显示,高校学生在使用微博时,作品原创率达 39.96%,使用图片的微博比率为 13.93%,使用定位功能的微博占比39.96%。由此可知,青少年喜爱微博,乐于用微博分享。移动网络数据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近几年微博的使用量。如微博青少年用户范围明显扩大,在各个省市都有涨幅,而且在校青少年使用微博的上线率、数量、活跃指数远远超过其他年龄阶段的用户。

(四)直播,小房间里的大世界

2016 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从此,国民进入网络直播的新时代。参与人群年龄段从在校学生到“40 后”“50 后”,甚至 80 岁的“潮老太”;参与群体从普通群众到“网红”、明星;直播后台从独立个人到各大视频网站。此外,在线直播平台数量从无到有,直至 2016 年已突破 300 家。2016 年网络直播已成为全民参与的一种媒体平台,男女、老少皆可参与,让无数青少年为之狂热。

近两年,随着在线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更是进入“全民直播”时代。网络直播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事物,它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当前,社会上并没有对网络直播进行官方的界定。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就是通过网络系统,在不同的交流平台上同一时间观看同一影像” 。一般来说,网络直播是近两年出现的一种高互动性视频娱乐方式。直播者利用简单的视频设备工具,如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个麦克风等,就可以随时随地向网友直播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并且同一时间制造和发布直播内容。在移动互联网在线直播平台上,直播内容不需要二次加工,直接通过网络在线直播的方式和网友互动,观众也可以利用虚拟道具打赏主播。

1.初露光芒,世间百态

网络直播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具体的分类标准也大同小异。如果按照直播的主体划分,直播可分为传统媒体直播和非传统媒体直播;按照直播对象来分,可以分为直播人、直播事。前者是以主播为中心的直播,这也是当下绝大多数网络直播的类型。后者是以事件、事物为中心的直播,可由组织、机构实施,亦可由个体操作。 当然,当前的直播主要是个人为主,就是主播个人进行实况的直播。这类直播具有鲜明的个性,重在展示主播个人魅力,如直播化妆、吃饭甚至睡觉。同时,粉丝可以实时与主播互动,向主播“送礼物”。礼物也分为不同的价值等级,主播可将虚拟的“礼物”提现,即获得经济收入,或参与平台分成获利。

最为常见的网络直播类型,第一类是表演类网络直播,第二类是新闻类网络直播,两者有很大的不同。表演类网络直播,也叫“秀场”直播,是采用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取用户付费的模式。如斗鱼TV采用鱼丸、飞机等虚拟道具,鼓励观众充值,再在直播间将它们打赏给主播,从而得到积分,甚至成为直播间的房管,这种模式和网游在本质上一样的。 相对的,新闻直播则是比较严肃的新闻纪实性的宣传与传播,主要直播各种新闻事件。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7 年 8 月发布的第 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游戏直播和真人秀直播用户使用率明显增长。截至 2017 年 6月,网络直播用户共 3.43 亿,占网民总体的 45.6%。其中,游戏直播用户规模达到 1.80 亿,较去年底增加 3386 万,占网民总体的 23.9%;真人秀直播用户规模达到 1.73 亿,较去年底增加 2851 万,占网民总体的 23.1%。与此对应的是,统计表明目前国内各种网络直播平台数量已超过 200 家,且仅 2016 年就有超过 100 家的网络直播平台创立,预计到 2020 年网络直播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 1000亿元。

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使得更广泛的受众参与到直播中。相应的,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则为网络直播提供了便利,无论是网络低门槛、匿名性的优势使得不同受众群体的广泛参与,还是实时互动、转发、评论与分享功能增加用户的个人体验,都是一种吸引青少年注意力、保持平台持久吸引力的有力保障。 网络直播形式上通过视频的高清画质、仿真的现场体验,改变了信息的传输与青少年的社交体验,相比于图片、文字更能带给观众即时的现场感、参与感;内容上,直播则改变了传统的生产与消费的链接形式,青少年能够直接参与内容的生产、制作和传播而不必经过其他中介;变现上,依靠互联网平台的支付渠道,以用户的打赏与购买完成。因此,线上的打赏与线下的变现相结合,成为平台稳定的资金流。

移动直播伴随 4G时代的来临,呈现爆炸增长的势头。相对于PC直播端的少数人的围观,移动终端时代则是全民参与。2016 年移动直播峰值时期,已经存在超过 300 家的大大小小的平台,并且新的直播平台也不断涌现,新的直播内容也是应接不暇。较早的“映客”是比较前端的直播平台,在发展之初就集聚了人气。后来发展的“花椒”以及新浪微博的“一直播”,也在明星效应与资本的带动下掀起整个直播行业的一股浪潮。当然,网络直播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背后更有社交媒体技术以及社会复杂的情绪宣泄等等原因的助推。那么究竟网络直播的发展的情况如何呢?为什么受到广泛的追捧与热议?

目前来看,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及投资者纷纷开设网络直播平台,游戏类直播包含斗鱼、熊猫;视频类有优酷网、乐视、爱奇艺;秀场如 9158、六间房;移动终端类有映客、花椒;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诸如此类,网络直播新形式不断涌现。不仅直接参与直播的人数渐增,对应的观看直播的用户也呈上升趋势。当然,网络直播并不是如其他的实体行业一般,有着相对有保障的生产、流通线,而是一种伴随着互联网兴起的虚拟经济模式,由流行、娱乐与资本推进的产物。

2.百变之身,特征尽显

从每日浏览的门户网站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开启了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直播的平台,伴随着直播内容的丰富,直播也改变着传统的媒介生态。可视性、交互性、碎片化等等越来越强。具体而言网络直播有如下特点。

(1)实时发布,身临其境

从最开始以微博为代表的随时发布,到现在的网络实时现场发布,体现了直播形式和速率的提高。以往的大众传播模式基本上是单向传播,并且具有滞后性,缺少互动环节。互联网出现以后,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一对多”发展为“多对多”,并以病毒式传播。随着用户的参与,更多的技术如VR、AR的介入,直播交互更具有沉浸感和参与感,观众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增加了青少年空闲生活的情趣,也增加了直播的收视率。

(2)内容多样,主题不一

网络直播涉及的内容从网络游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不同兴趣的青少年的口味。如涉及的内容有美食、电商、拍卖、健身等,当然还有音乐、舞蹈等各种主播的“秀场”直播。网络直播主题有针对青少年的时尚生活,也有针对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有针对户外活动者的操作活动,也有针对“宅男”的兴趣话题。

为了吸引不同的受众,网络直播的内容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主播也要有多方面的才能,“才华横溢”是引起青少年关注的重要因素。多样化的主播满足了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具有个性化的主播更是决定观众数量多少的因素。女性独特的魅力决定了大多数的主播是女性,她们更有传染力和宣传力,吸引很多“宅男”参与其中。

(3)个性释放,隐私不保

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隐私被暴露,相反,也助长了人的偷窥与猎奇心理。网络时代使得每个人的个性得以展现,并且低门槛、虚拟性与匿名性使各个不同阶层受众参与其中,可以发表意见、评论,并转发与分享给别人。直播也不例外,既可以展示主播们的独特的个性、出众的才华和一流的口才及应变能力,青少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主播。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的展现。与此同时,以直播形式出现的媒体平台也体现了一种对明星的偷窥心理。这种对人的隐私的窥探,只不过披上了所谓的合法性的“外衣”而已。

(4)碎片互动,你来我往

传统的媒体直播在展示自我时,强调与受众“多级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损耗”。而网络直播主要是“面对面”式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更注重青少年的个人体验。网络直播利用细致的内容分类来吸引不同口味的青少年,做到了定位准确。因此,几乎各个“秀场”的直播,都有自己稳定的受众群。此外,直播时间选择自由,不仅选择青少年感兴趣的内容,也满足青少年群体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节目的需要。再者,良好的直播氛围使互动更自由。在网络直播过程中,观众与观众,主播与观众都可以实时互动,使双方都能感觉到归属感,体现其参与度,迎合了青少年“求关注”的心理。

网络直播的用户充值后,方可参与和主播互动。赠送礼物后用户的名字会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并且会显示在直播间里,还有可能参与到与主播的重点互动中。通过与现场的直接连接,青少年参与这种较真实和真正的传播中,这也是网络直播的魅力所在。

(5)把关缺失,迎合媚俗

因为直播形式的特殊,青少年往往不需要什么门槛性的限制就可以参与,以至于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都可参与其中。在话语内容的表达与传播中,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导致话语低俗与庸俗。以明星为代表参与的直播可以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即相对于平时看不得、接触不到明星的群体而言更具有吸引力。 当然,以“网红”为代表的直播则开启了另一种画风,直播过程中的“擦边球”现状堪忧。在以商业为主导的传播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并被贴上“色情”等标签,也使网络直播方式受到诟病。

总之,网络直播的发展前景可观,通过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更多的观众能够参与其中。当然,直播不仅是商业投资者的阵地,媒体人亦可以参与。这种势头的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媒体的传播生态,不难预料以后的媒体直播也会参与其中。

3.新生势力,潜力无限
(1)星味十足,力能扛鼎

自 2015 年开始,网络直播就悄然在全民娱乐生活中占据较大的分量。其中,部分网络女主播凭借着清新脱俗的外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节目吸睛的亮点。2016 年起,越来越多的明星也开始加入直播的行列,有的是为了宣传即将播出的节目(类似现场发布会性质),有的是进行线上粉丝见面会,并将直播过程中收到的“打赏”作为公益款项捐出。在直播过程中,强大的粉丝团以及后援团队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毫无疑问,直播是一个将明星IP品牌价值放大的平台,是继博客、微博、小咖秀之后明星艺人另一个“秀场”。

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都能接受来自观众的赠礼以及价值不菲的“打赏”,使得直播收入也比较可观。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在线互动形式,传播者与受众的传播间隔被打破了——受众可以直接接触传播者,然而从传播角度来看,却也受限于这种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一定程度上仍是不对等的交流对话。 此外,就传播的内容而言,大部分是明星个人的影视宣传或者产品宣传等具有营销性质的个人推介,过度浓郁的商业气息也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2)多屏联播,蓄势待发

随着智能手机硬、软件设备的更新与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逐渐成为青少年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7 年大量的PC端用户转向移动端,移动终端的优势也显示出来。相对于电脑端来说,移动设备的随身可携带性让使用更加便捷,网络直播也更加方便,利用手机就可以参与直播互动。专业的直播团队更注重宣传和营销,而非专业的直播秀更加注重传播的乐趣与个人体验式的狂欢。 可以说,借助 4G网络传输技术的“东风”,网络直播掀起的浪潮才刚刚开始。

(3)资本助力,强势来袭

网络视频直播频繁成为时下热点话题,并且以惊人的浏览量与点击量占据热搜榜。正因如此,直播行业也一直是资本追逐的对象。2016 年在线直播给国内的直播行业一个大的福利,一方面是全球移动鼻祖Meerkat关闭直播业务;另一方面国内的直播创业公司获得巨额融资。除了家大业大的门户网站,中小型互联网公司甚至因此兴起的网红直播产业链全数参与直播阵营。在资本市场的支撑下,网络直播市场也开始了“圈钱”的游戏,并在内容上给予大力投资。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网络女主播必将是未来游戏直播争夺的重点。

与其他的传统的行业相比,互联网产业有着共同的宿运,即当网络直播市场日臻成熟,行业规模的增长速度也相应从“有增无减”变成“有减无增”。昔日的繁荣将归于尘埃,却不像传统的实体行业多数是价值规律下的自发调节。虽然网络直播市场是自发的市场运营下的产物,但更是一种现象级的经济产物。资本来得快去得也快,能否长存于世,也要看直播的后续市场表现。 pLzJnMmi8nz92NuOL2DAl044YJwEaWTWGcKfH4wIWHTv1CaduQ/u5cFUbq42MX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