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文化的定义

《辞海》给文化下的定义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

如果把二者集中起来,文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从外延上讲,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内涵上讲,文化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客观环境(包括创造发明,创新,发现)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具体讲,文化是人类经济、政治、宗教、哲学、科学、教育、伦理道德、心理学、法律、历史、文学艺术、体育、军事等各门学科的成就与结晶,也包括从人类诞生以来创造的远自旧石器文化,近至于当今所有的民俗文化,传统,习俗,行为,各民族的精神、气质、个性的特质,等等所有“人化”“人类化”的内容与形式。

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包括各种子系统,大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常常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或者互相借鉴与互相启示。“文化学”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文化”一词,拉丁文为cultus,法文,英文为culture,意大利文为cultura,原意是开发,开化的意思(见《西方文化百科》P1,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孙鼎国等主编)。

我国“文化”一词在《易经》中最早出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见徐子宏译《周易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122 页)。人文在这里指“文治教化”,如典籍、礼仪、风俗对人们的教化,如同李斯所说有“移风易俗”的功能和作用。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指出:“圣人之治天一,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是说“文治教化”如果不起作用,就用法律或武力治服。

19 世纪中叶,西方兴起了新的人文学科,如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人类学之父”英国学者泰勒,他在 1871 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19 世纪下半期,西方已开始掀起了文化研究热,我国也随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兴起,伴随着对西方科技、文化的翻译,介绍与研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思想。不少学者也对东西方文化作了比较性的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对文化的理论研究也进一步加强,加深。

1952 年美国学者克鲁伯和克拉克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统计了 1871 年—1951 年 80 年间的文化定义有 164 种(见庄锡昌《世界文化史通论》P26,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怀特给文化下的定义最简洁:“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符号的总和。”(见《文化的科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物质财富是符号的具体形式,精神财富则通过线条与色彩(建筑,绘画,剪纸);音响(音乐),表情(戏剧,影视,人际交流);动作(舞蹈,体育,武术);形象,梦幻,联想(语言,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信仰(宗教),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理论)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符号表现形式。它们都包括在“文化”这一总概念之下。

“文化”本是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三大板块之一,文化板块又包括建筑,绘画,音乐,文字,文学,书法等各种艺术成就的介绍。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也不断出现《世界文化史》《中国文化史》等一类的文化史书籍。地方大学开设了秘书,广告,摄影,播音主持等许多新专业之后,文化传播,大众传媒的学问正普遍正式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新兴学科。

对“文化史”的研究,“文化理论”的研究也日渐受到重视,正如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怀特指出的那样:“文化学是科学的最新尝试,只要文化研究主题能够向前,向上持续发展,则它注定会做出伟大事业的。”(见怀特的《文化的科学》) D4zJnUqzjvpqTVNY1nhoIkE+/D9eFz3OFgD5TXyBfb+Bvra+TyAyX4ioB5+9IK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