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从文化交流上讲

古人说得好,人以镜为鉴,可以观其形。人以文为鉴,可以知得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与外界完全隔绝,都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特别在科技日益发达,电视,通讯,网络,把全世界连在了一起,地球村中每日报导世界发生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使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人们联系的距离缩小了,拉近了。

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与外国互通往来,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通往罗马,地中海诸国;东汉佛教的传入及唐代佛教的兴盛与东传,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印行及佛教典籍的翻译;日本七世纪的仿唐制的“大化革新”,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结束了奴隶制时代,日本语言文字也在中国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日本八世纪的《古事记》,《日本书纪》全是用汉文言文写的。产生于十一世纪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女作家紫式部著,已用日语写作)中就引用了大量的诸子名句,唐诗与白居易的诗。《源氏物语》与后来 18 世纪中国的《红楼梦》何其相似,同样表现了封建制度与一夫多妻制下的贵族的生活,感情需求与悲剧。堪称东西双璧,姊妹篇。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元朝时来到中国经商,入仕,回国后写下了有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引发了哥伦布对东方的兴趣,远航大西洋,却意外地发现了新大陆并以为这就是欧洲地图上的印度,称新大陆的居民为印第安人(印度的居民)。明朝郑和的船队早于哥伦布到达印度、非洲等地。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发明了火药,外国人拿去发明了枪炮,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外国人拿去航海。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 7 世纪后兴起的阿拉伯人传向西方,促进了西方文艺复兴的繁荣与传播,世界的进步在于文化交流与科技交流。

不仅是古代,从明代中叶 16 世纪利玛窦传教士等人到我国传教并带来了西方近代文化,从近代的鸦片战争到现代的五四运动,从 30 年代到新中国的建立,我们都出现过介绍,翻译,学习和研究外国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热潮。

五四时期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即为一例,仅林琴南就翻译了二百多部外国文学作品(与人合作),出版发表的就有 150 多种,其中有 60 多种是世界名著,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等新文学巨匠,最初接触外国文学都是通过他翻译的外国小说,不少现代文学家同时也是翻译家,如鲁迅翻译的果戈理的《死魂灵》(又译《死农奴》),郭沫若介绍惠特曼的诗作,翻译歌德的《浮士德》,冰心翻译泰戈尔的诗作,茅盾翻译苏俄的文学作品与文艺理论,等等。

十年动乱之后,我国面临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当打开国门时,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停滞与落后,看到了世界发达国家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要想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必须改革开放,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争取早日实现现代化,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引进了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加上我们自力更生的积累与发展,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阵容,赶上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跨入到世界强国之林。

我们青年一代身负未来重任,更要具有开阔的胸襟,放眼全世界,应该具有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如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见《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76)。我们只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一个与世界同步发展的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信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化社会。 ICgIPXk/+2nAm59Y6mklC/rzcnRdE77QfYBjxwbi3KFJjdNoINL+i3yI5tx4mo1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