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文化兴衰的原因

根据考古学家发现: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古猿化石是埃及的原上猿(约3500 万年),人猿分离后的人科是印度的腊玛古猿(约 1400 万年),175 万年开始进入旧石器文化期,1. 8 万年前开始进入新石器文化期。人类经历了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计算机革命的发展时期,从约公元前 4000—前 3000 年文字产生到今日现代化社会,六千年来的人类文化有了巨大的飞跃与发展。

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如果考查一下文化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经济的,宗教的,政治的,战争的,历史的,科学的,哲学的,精神的,心理的,语言的,社会的,风俗民情的,等等都可以成为文化发展繁荣与衰亡的原因。

综合文化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们的论述与探讨,基本上有地理气候说,地力耗尽说,逆境说,外力推动说,循环说,文化转移说,文化重构说与文化层面说,马克思主义观等九大观点对文化兴衰原因可以加以概括。本文试从这九个方面加以论述。 yJdN+CBjo8R5bqt9ovM+479DTlO0TrvdpD7gUQA+CczYh9zYbJiZaJtnzFlvfpwb



一、地理气候说

这一观点早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就曾提出过(见伯恩斯,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第一册,P28,商务印书馆,1987 年)。很显然,这是首要的条件,因为不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如月球,地球的南极与北极,至今没有文化存在(科考队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入住)。

文明古国最早兴起的都是河流文明,进而有古希腊,古罗马的地中海文明,其地理环境和条件有利于人类的生息与发展。空气稀薄的高山,没有水源的沙漠不利于人的生存,无文化繁荣的条件。沙漠中的游牧文化也必须有绿洲,水源,草原,才有可能发展。

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的西部沙漠中有名的楼兰古城已被沙漠侵蚀即为一例,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这里还是西域的一个古国,汉武帝元封三年(前 110)楼兰归汉。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有“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不知何时起这里由于沙漠的侵蚀,人们无法生存,只剩下被沙漠覆盖的断壁残垣。 PgmBaS8QE51jZa6YZYT2HygSUW7SmKqaNsQ+MS4C1BLrnUN/mm38It9X31DvPLZT



二、地力耗尽说

有自然与人为的两种,一是自然形成的。沙漠地区早在多少亿年前曾是一片绿洲,地球被各种动物占领着,中美科学家联合研究认定地球上动物首次出现的时间距今不超过 5. 8 亿年(见《大河报》2005. 2. 26.中国新闻栏)。几亿年后这些动植物在地下变成了储量丰富的石油,恰恰因为这里的土地曾被充分的利用过。二是人为造成的。有的学者认为:“地球上的大沙漠和贫瘠地区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为的,是人类过分的放牧与耕种所造成的”(见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如中国一千年前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不见了,被沙漠吞没。因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我国西部玛纳斯湖,罗布泊,居延海已变成盐硷荒漠(于凤琴《来自湿地的报告》。中国绿色时报 2004. 2. 2.新华文摘。2004. 8.转载)。

何博传《山坳上的中国》一书惊呼,我国的沙漠,戈壁沙化土地占 1 /7,海南岛是热带森林区,解放初天然林占 35%,20 世纪 80 年代只剩 1 /7,如不控制人为破坏,继续砍伐森林,占用土地,加上沙漠侵蚀,到 2000 年会有比宁夏还大的地方沦为不毛之地(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 年)。时至今日,我国的退耕还林,退土还山,植树造林的实施,才使他的警告没有成为现实,但沙尘暴的肆虐,依然向我们敲响了加强环保的警钟。

又如我国一个牧区只能承载 20 万头吃草动物的草原,现在有 120 万头吃草动物。2003 年河套地区兴建一个号称“世界第一”的羊绒厂,一年就需要 70 万吨的羊绒,已注册的中小厂有三千多家,没有注册的小厂还有上万家,2001 年,阿拉善滴雨未下,山羊吃完草又吃草根,饥饿的山羊开始互吃羊毛,大批的骆驼被饿死,阿拉善就要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了(马静《哭泣的草原》。《读者》2003. 14.摘自《百姓》2003. 2. )

有人估计:一英寸土壤的形成,大约要三百年的时间(见《世界文明史》第一册)。人们要珍惜土地才对。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森的《寂寞的春天》(1962)一书中指出化肥,农药,杀虫剂对生态环境将造成破坏,人类如不及时防范,便有可能自毁于科技成就中(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8. )。为这本书再版作序的美国戈尔副总统指出:“1992 年,我们国家共用了 22 亿磅杀虫剂,等于人均 8 磅,许多杀虫剂有致癌性,这对人也是可能的”。令人欣慰的是,他告诉大家:“现在人们已在研制无毒农药”(见《寂寞的春天》引言)。这无疑是环保的最有力的措施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梅多斯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则指出 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沿用的生产方式一直是消耗资源和能源,人类将耗尽地球,总有一天会走上绝路(转引自冯天瑜《世纪之交的文化断想》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7. 8.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研人员对全球 33 个人口密集的大型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 2 /3 受到地陷海升的双重威胁。分为 5 个等级,中国的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在受威胁最严重的一级。在过去 10 年中,全球33 个大型三角洲地区中有 85%曾受严重洪涝灾害,导致 26 万平方公里土地受淹。(见《读者》2010. 2. 《报刊拾零》)

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湿地改造,防止沙尘暴,已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初,联合国专门小组已发表著名报告《只有一个地球》,1992 年联合国大会提出保持环境,由不可持续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见冯天瑜文)。当今人类的“绿色经济”,“绿色消费”及中国的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退土还山都是环保的具体措施。 PgmBaS8QE51jZa6YZYT2HygSUW7SmKqaNsQ+MS4C1BLrnUN/mm38It9X31DvPL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