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活动概述

(一)红色文化走访谈活动背景

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能力、重视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完整,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的新要求。高校由于专业和学科因素的限制,往往在人文精神培养和人文知识的灌输方面显得欠缺,这就需要校园文化的课外延伸教育和环境熏陶发挥补充作用。坚持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弘扬时代旋律的健康校园文化,将有效弥补常规教育和课堂教学的不足与缺憾,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高校学生的智力发展并不平衡,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结构等因人而异,丰富多彩、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展示才华、实践志趣、充实自我、调整改善知识结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广阔天空。同时,当代高校学生往往缺乏对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深刻了解,加上人格心理、价值观的不定型,逆反心理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使主课堂的政治理论教育效果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主课堂的教学和灌输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校园文化活动的潜移默化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举行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红色旅游、社会实践、校园征文、演讲比赛等,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容易消除逆反心理和思想障碍,正确的思想易于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比较理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协调并进的事实,充分说明了重视和开发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具有情景性、渗透性、持久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能力争站到“艺术”的这个视角上,营造出高品位、高蕴涵。

老红军身上所具有的是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的品质,而这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经过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对抗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红色年代里革命战士们艰苦奋斗和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新县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将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它将成为一面旗帜,迎风招展,永远飘扬在青春的年代里。

(二)红色文化走访目的

1.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有多少人会把这段沉重的历史放在心上。战在后60年里,局部战争并未间断,地区冲突屡见不鲜,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恐怖活动成为人类安全新的威胁。今天的日本,当年的战犯还在受到供奉,右翼分子企图为法西斯招魂的闹剧,仍在一幕幕上演……一个世纪过去了,这时的人们彻底遗忘了祖先的叮嘱,和平安逸的生活让人们失去了对战争的恐惧。

中国进行的抗日战争,是落后的农业国同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的较量,其中既有落后挨打、四亿国人不敌几十万倭寇的惨痛经历,又有以土枪刀矛同洋枪大炮拼搏的壮举。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14年抗战,中国军民不畏牺牲,英勇作战,伤亡之比高达1∶6。“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支撑起了这个民族在一次次苦难,一次次屈辱中奋起抗争,永不言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长征擎起的熊熊革命火炬,没有随着其结束而熄灭历史。而现在的我们爱国意识逐渐减弱,人心底也不再自然朴实,金钱利益蒙蔽双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也在逐渐消失。不能遗忘,也不容遗忘,口述历史,重温红色经典,希望将正能量在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身上传承下去,在建党95周年之际,谨记历史惨痛的教训,不断为中国“十三五”的建设做出贡献,推动中国伟大复兴梦的实现,传承红色精神,感受人性温暖。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2.民族气节,我辈传承

2015年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万众一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同年的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3.民族脊梁,向老兵致敬

70年前,战士们带领着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这一伟大胜利,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在这其中,老兵们用自己的生命、鲜血、青春保卫着祖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最伟大的贡献。

近年来,抗战老兵的生存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但就目前来看,生存现状还不如人意,“贫困”是了解他们情况不可绕过的一个关键词。随着民间慈善组织和志愿者的关注帮助,部分抗战老兵的生活困难得到了一些缓解,精神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抚慰。“抗战老兵”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群体,他们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战争片中,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可现实中他们却过着隐遁的生活,他们有在家享受儿孙绕膝的退休工人,也有至今孤苦无依的农村老汉。而在几十年前,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足迹留在了中条山战役,留在了洛阳保卫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诸多战役中,他们中间有远赴国门外的中国远征军,有深入敌方腹地的侦察兵,其中也有老兵,八年的抗战全过程都参加了一线战斗。他们舍家、舍命、舍青春,保卫了生者,他们是当初最苦、最平凡的人,但他们更是最伟大、最光辉的英雄。

(三)浅谈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社会亚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习生活等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从文化形态上看,大学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而校园文化活动属于行为文化层面,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实现途径。离开了校园文化活动,其他一切文化结构要素均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校园文化活动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还分为不同的形式,如主流文化、支流文化、暑期文化、文学文化、爱情文化、交往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广告文化等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兼有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铸造学生灵魂、养成良好气质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和以弘扬科学人文精神、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营造一定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和制度环境,使身在其中的每个成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

校园文化活动是指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趋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蕴含着较深层的价值体系,这一体系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它为学生提供了行为的参照系,潜移默化地指导其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行为引导到集体目标上来,因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导向的成功与否,是校园文化活动发挥了积极的正面效应还是产生了消极的负面效应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规定了一种目标模式。

2.规范作用

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建立与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通过抓制度落实为青年学生创造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平竞争、自我成才的良好环境。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觉地将他律行为转为自律行为,不断提高学校学风建设的整体水平。

3.激励作用

校园中凸现出来的榜样是这个特定的文化区间内涌现出来的正面典型。他们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行为方式。校园榜样真实贴近他们的生活,其激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既是校园精神的生动体现,又是校园文化的形象教材。它所产生的“共生效应”和“魅力效应”,是推动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动力和能源。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对于弘扬正气、优化校风、培养校园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4.凝聚作用

这是指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良好的校风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所谓校风,即学校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教学意识、育人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以及为全校师生认同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它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内在潜力。这种高凝聚力主要表现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休戚与共;集体对个人有很强的吸引力;个人对集体有很强的认同感。

5.调节作用

大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需要缓解与调适。“一张一弛方为文武之道”,校园文化活动展现的这一片天地可以让他们心理得到放松、心态得到调整,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

6.认识整合功能

学生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模仿、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一定的文化氛围正是他们模仿的“蓝本”。与此同时,校园文化自身渗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生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通过不同思维的不断碰撞,在寻找个人与集体、社会的结合坐标的过程中,不断整合自己的思想与价值体系,从而逐步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并获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与技能。 D+30KsCbkQFr4WoyEjoO2cIVFemi58Zi5mzisVs2+I/AktnAIlwT2+lVWA5Ya+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