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汗水滴滴重千钧
——江浦、高淳、溧水酷暑抗洪录

今年,梅雨季节一结束,南京及周边城市立即进入了持续高温天气。可怕的热浪似猛虎出笼,咆哮城市,肆虐乡里,令人谈暑色变。

望着仍居高不下的江河湖水位,我们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到了抗洪前线:长江洪峰 7 月 9 日进入我省境内,11 日又适逢农历十八,大潮的到来,南京又将面临一次洪潮并袭的考验。

昨天,气温高达 37℃,我们赶赴江浦、溧水和高淳三县抗洪一线采访,在挥汗如雨中摄取了一组组感人的镜头。

江浦

江浦县紧邻长江,境内 4 条与长江相连的内河水位比县城平地高出 5 米多,稍有疏漏,后果便不堪设想。在珠江镇七里村防汛指挥部,我们见到了在大堤上已苦战15 个昼夜的镇党委书记徐书林。烈日下,他已显得很虚弱。我们要他谈谈他自己时,他却向我们介绍了人称“铁脚板”的防汛老模范冯长良。冯长良今年65 岁了,是一名老党员。他每天巡堤都要步行80 多华里。他一边走,一边忙不迭地用拐杖四处探查,发现有一丁点儿问题,就用随身带的红绳系上,留下标记。有一天,他发现堤埂背水坡下的马圩塘冒水泡,随即报警。村防汛指挥部立即调集人员运来草包,及时堵住了洞眼。老冯一家四代同堂,防汛战斗一打响,全家参战。儿子参加抢险突击队,媳妇参加巡逻,老伴则给防汛前线送水送饭。

两天前,烈日暴晒下的河水似乎下降了一点,人们松了一口气。但是,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有人报告,南门排涝站的水位不但没下降,反而涨了20 厘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团结圩大堤内的油库、工厂、农场及一千多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将受到威胁。县委书记戴宗宝、县长刘捍东闻讯立即率抢险人员赶赴现场。建设乡调来 500 名民工、100 台装土拖拉机以及木桩等物资。几户村民抱来 5 床棉胎,港务局也派出了潜水员。一名水手穿上潜水服潜到 8 米深的水下,发现闸门没有关死,便果断地用棉胎卷成柱状堵塞空隙。岸上干群则用油泥装进编织袋,一袋一袋投入水中将闸门空隙堵死,解除了险情。最后,戴宗宝书记通过对讲机对水下潜水员动情地说:“江浦人民感谢你。但是,还请你坚持一下,再检查一遍,做到万无一失啊!”

溧水

在溧水县明觉镇胜利圩东埂我们看到,这里一边是高程只有 6 米的万顷田园,一边是浩浩 33 万亩、水位达11.76 米的石臼湖。就在两天前,800米长的埂段有 600 米出现裂缝、200 米塌方。当巡逻队报警的锣声响起时,远近村舍的男女老少纷纷而至。刚从广东打工回乡的 4 位年轻人午饭未吃就投入了战斗。8 日、9 日两天他们冒着高温打了 44 根桩。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他们冒着高温仍在继续打。木桩打不下去,就改用三角铁。铁桩被烈日烤得烫人,打桩人一个个挥汗如雨。

在胜利圩东埂的工棚内,我们见到了已在此吃住十多天的护堤人员。“圩长”黄开双说:“护堤就是护家,这个道理乡亲们都懂。”根据他的介绍,我们用手机拨了设在渔歌乡西大圩陈家圩堤段的防汛热线,一拨即通。我们又用这部热线电话分别要了县、乡防汛指挥部,也都是一拨即通。已吃住在这儿半个多月的乡宣传委员顾永康说:“水不退,险不排,我们不能回家。”他说,为了防汛抗洪,县委书记王德寿、县长孙长松都累病了。县里一位同志还讲了一个“老荣军”的故事。他叫蔡德宽,共产党员,今年已 70 岁,在朝鲜战场立过三次功,1957 年又被公安部授予“一线值巡能手”称号。从 1986年开始,他和老伴一直吃住在明觉镇的团结圩上,义务巡堤 12 年如一日,成了全县知名的防汛宣传员、后勤员、参谋……

高淳

下午 1:00 左右,烈日已将大地烤得火烫。柏油路面早已油汪似浇。当我们来到高淳县淳溪镇的固城湖永联圩大堤时,热浪窒人,我们中的一位同志差点儿昏倒。定睛看去,面前是白亮生烟的固城湖。高高的圩堤成弧形向前延伸,另一端已隐约嵌入远处绵延起伏的青山之中。在堤上的一个防汛棚内,我们见到了刚刚吃罢午饭的宝塔村村民史年胜。老史的面前摆着两只空碗、两只咸菜瓶子和几只西红柿。显然,他吃得很简单。一问才知,在这堤上他待了十几天,每天活动范围就几百米,而且白天高温难耐,晚上蚊虫叮咬,人早没了食欲。说话间,老史满头汗珠直往下掉。我们也感到,这棚子里其实跟太阳底下的温度差不了一二度。只几分钟时间,我们已浑身湿透。我们问老史,这十四五米高、八九米宽的大堤,已经多年垒实、加固,现在又在缓慢退水,真有必要花这么多人力在这毒日头底下死守吗?老史一听,甩下一把汗珠正色说,这种时候过去出事的多了。1991 年胜利圩不就是天晴退水时破的吗?别说避避暑、喘口气,当班时连打个盹都不成!而且,夜里更紧张。这里,每天晚上要分两班通过传统的传水牌的方式来巡堤。从晚上 7 点钟到第二天早上 5 点钟,每一小时传一道水牌。哪一处不能及时传出水牌,便说明此处有险情或有人脱岗。所以,整个一条堤上都没有人敢懈怠的。说到这里,老史指着不远处一处圩堤说,20 多年前,下塘村一位村民在值夜守堤时,就是因为麻痹,在他沉沉睡去时大堤冲决的,他自己也被冲入水中淹死了。

听老史这么一说,我们放眼堤内数千亩高淳人民引以为豪的林网化良田,联想到臧正金县长上午所说的“32 平方公里的固城湖,其湖底与苏州虎丘塔顶平齐”的严峻局势,再看看在这条 16 公里长的大堤上正经受着烈日炙烤的一个个防汛棚,我们立刻明白了,他们的汗水滴滴重千钧!

(1998 年 7 月 11 日。全国省级晚报好新闻一等奖) 8H8bSSePRkOEXsu5DSOBFuZmb1KUkmZJz5iUsy96FstmOOzPmzJZzSevnZ4FV8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