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略论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楚汉战争中,实力雄厚,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的项羽,竟被弱小的刘邦所败,实在令人悲哀。究其原因,人们往往把它归结于项羽不善于用人。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关于“楚汉战争”有这么一段话:“战争初期,项羽在兵力上占优势,刘邦经常打败仗。但刘邦注意收揽民心,善于用人,又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因此,汉军逐渐由弱变强,反败为胜”。

我认为以上论述,有一定片面性。根据史书记载在反秦及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在军事上占优势,不只在战争初期。项羽从公元前 209 年追随项梁起兵直到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八年间亲自参加战役七十多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 202年,项羽“兵罢食尽”,可谓穷途末路,汉军追至阳夏,项羽挥师反击仍大破汉军,刘邦只得“复入壁,深堑而自守”。(《史记·项羽本纪》)由此可见,尽管项羽不善用人,不注意收揽民心,以至陈平、韩信、范增等相继离去,并未因此而改变在军事上的优势。应该说项羽在军事上是一个将才。

项羽在军事上常常占有优势,为什么最后被弱小的刘邦打败,落一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呢?这主要是项羽在军事斗争中缺乏政治谋略与手段的结果。公元前 203 年,“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史记·项羽本纪》)之际,项羽向刘邦提出“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刘邦则笑着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项羽本纪》)老练的刘邦是知己知彼的,他从几年的战争实际总结了教训:“斗力”(军事斗争)不是项羽的对手,只有“斗智”(政治斗争)才能致项羽于死地。历史真相正是如此。

首先,项羽是一个对政治问题不敏感,无洞察力,甚至麻木不仁之辈。在反秦战争中,刘邦比项羽早两个月入关破秦,按“先入关中者王”(《汉书·高帝纪》)之约,他完全可以占有秦朝皇府中的珠宝、财物和宫中美女,称王关中。但刘邦看到了自己军事上的弱小,不敢公然称王关中,故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封秦府库珠宝财物,放弃广占宫中美女之念,并约法三章,防范和禁止官兵骚扰百姓,以争取人民拥护,从而奠定了称王关中的基石。刘邦这一政治举措,不仅避免了上层集团的迅速腐化,而且表明了自己不追求财货美女,赢得了民心,确实造成了关中人民“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汉书·高帝纪》)的政治局面;同时,也在各路军中赢得了声誉。刘邦欲夺取天下称王称帝的意图,在这里已暴露无遗。当时,项羽的谋士范增就敏锐地洞察了这一点。他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去勿失”。(《史记·项羽本纪》)但是,项羽对这样重大的政治问题竟然毫无察觉,麻木不仁。他置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的告密和范增的忠告不顾,却去听信已被刘邦收买了的说客项伯的胡言,对刘邦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的政治谎言表示认可,并许诺善遇刘邦。鸿门宴本是逮杀刘邦的绝好时机,但项羽对范增的再三暗示置之不理,反而与刘邦饮酒高歌,甚至轻易地把曹无伤告密一事也告诉刘邦,连起码的政治警惕也没有。正因为项羽政治眼光短浅,不听范增力谏,才致坐失良机,放虎归山,酿成后患,留下千古笑柄。

其次,项羽经常坑杀降卒,纵军烧杀掳掠,丧失民心。民心的向背往往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存亡。因此,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帝王们,他们无论在争夺天下还是在治理天下时,总忘不了这一点。然而,项羽则对此一窍不通。他为人“僄悍猾贼”(《史记·汉高祖本纪》)。早在入关作战前,“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史记·汉高祖本纪》)。巨鹿之战后,项羽率大军准备入关作战,因恐秦兵反叛,“乃召黥布、蔺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史记·项羽本纪》)。大肆坑杀降率,一方面有失人心,无形中增强敌军士卒血战到底,宁死疆场也不投降的意志;另一方面,由于屠杀了秦降卒二十万,也使他失去了本可利用的军事力量。更有甚者,项羽入关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秦民大失望”(《汉书·高帝纪》)。公元前 205 年,项羽击败田荣,“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绚齐至北海,多所残灭”,致使“齐人相聚而叛之”。是的,一个到处坑杀降卒,纵军烧杀掳掠的屠夫,岂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而夺取天下呢?正如韩信所说:“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史记·淮阴列侯传》)其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相形之下,刘邦在争取民心这一政治问题上比项羽要高明得多。他在入关破秦后,封秦府库宝货,存宫中美女,约法三章,保护百姓,造就百姓“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的政治优势。公元前 206 年八月,刘邦还定三秦后,又大赦罪人和允许人民耕种秦原有的苑囿园池(《史记·高祖本纪》),进一步取得了群众的支持。这就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牢固不破的根据地。项羽在争取人心上的失败,就基本决定了楚汉战争他注定要失败的命运。

第三,项羽在政治上实行落后的分封制,使诸侯分裂割据合法化。项羽入关火烧咸阳后,对怎样建立政权和巩固自己统治也是一窍不通。公元前 206 年四月,“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史记·淮阴列侯传》),大搞分封制,先后封了十八个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记·淮阴列侯传》)。并撕毁先入关者为关中王的协议,把刘邦分封到汉中、巴蜀一带做王。分封制起源于夏商,盛行于西周,到东周时已不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故造成了诸侯并争天下的局面。秦国废分封,推行郡县制,灭六国而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至此,分封制和郡县制,谁优谁劣已是十分明显之事。然而,项羽对这样政治上的大是大非之事竟是茫然不知,盲目仿古分封。从当时形势来看,诸路军的分化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被封的各王中一部分是六国的旧贵族,他们时刻都在梦想复辟原有的疆土和政治地位。项羽对这种政治局面认识不清而实行分封,这就使诸路军头目地位合法化了,造成了公开的割据。在定都问题上,项羽也没有政治远见。当时有人劝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但项羽“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竟把富饶险要的关中分封给秦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以牵制刘邦,自己率兵东归,偏居一隅,并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政治上已幼稚到了十分愚昧可笑的地步。刘邦则不然。公元前 203年,刘邦深沟壁垒,困守荥阳、成皋,项羽几次切断粮道,使刘邦陷于危急之中。为摆脱危急,寻求出路,刘邦差点听信了郦食其分封六国后裔为王的拙劣之计。幸而张良及时发现,陈述分封八条不可行的理由,使刘邦立刻醒悟,大骂郦食其是“竖儒”,几乎毁了他的事业!当即销毁印信,撤销原议。(《史记·留侯世家》)政治上昏庸的项羽岂能战胜政治上敏感善变的刘邦。

第四,项羽不懂得分析政治局面和如何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联合利用中间势力,团结一切力量以对付主要敌人。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之后,乘胜进军打了不少胜仗,在荥阳、成皋一带与刘邦对峙。当时的形势对项羽是有利的,“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史记·项羽本纪》)。原来降汉的董翳、司马欣又反汉降楚,魏王魏豹也占据河东反汉投楚,从左侧威胁着刘邦。关中有章邯困守废丘,从后方威胁着刘邦。九江王英布处在项羽南侧,保守中立。唯一对项羽不利的就是田横乘楚、汉之战,立“田荣子广为齐王”(《史记·项羽本纪》),占据齐地,和彭越在项羽心腹地带活动。如果此时项羽有清醒的政治头脑,首先,折节让步,主动封田广为齐王,暂时满足彭越的要求,以清除后顾之忧,然后再积极争取中立的英布为己用,联合各路反汉军事力量与刘邦决战,刘邦就是有通天本领,也必败无疑。可惜项羽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竟是一筹莫展,只是孤军与刘邦征战,坐失良机。而政治上老练善变的刘邦则乘机于公元前 205 年六月,派兵引水灌废丘,章邯自杀。刘邦在雍地设中地、北地、陇西三郡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先礼后兵,派韩信等率军,大破魏军,在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三郡。随即破代,解除了左侧的威胁。公元前 204 年刘邦又派韩信攻赵,斩除余,俘赵王歇,置常山、代郡,从左侧对项羽施加压力。同时,刘邦又派谋士随何往九江说服了英布归汉,解除了右侧的顾虑,并从南面威胁项羽。派郦食其往齐说服齐王田广、齐相田横与汉联合攻楚,从背后威胁项羽;又派兵帮助彭越在梁地一带活动,袭击项羽后方,断绝项羽的粮道。(上述史料出于《汉书·高帝纪》)从此,项羽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刘邦却因此而反败为胜。

第五,项羽不善于用人,且刚愎自用。韩信为刘邦分析项羽为人时指出:“项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邧獘,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列侯传》)询诸史实,确如其言。韩信本是一代奔驰疆场,攻无不克的军事奇才,曾追附项羽,只因韩信“数以策干项羽,项羽不用”(同上)才投奔刘邦与项羽为敌,成为他的掘墓人。足智多谋的范增为灭秦复楚而赤心追随项羽多年,并多方献策。但项羽刚愎自用,对范增各种正确谋略多半置之不理,几次丧失消灭刘邦的良机。“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史记·项羽本纪》)没有政治头脑、缺乏远见的项羽,竟愿放弃几次消灭刘邦的良机,“欲听之”。范增立即谏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虽采纳了此议,急围荥阳,但由于缺乏政治头脑和对范增的不信任,中了刘邦的离间计,“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把唯一的谋士也赶走了,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刘邦则不然,他对文武之士和有才能的人则善用其长,尤其能接近一些下层人物,使他们“见之如旧”(《汉书·高帝纪》)。故而网罗了张良、陈平、萧何、郦食等谋士,云集了韩信、曹参、灌婴等良将。刘邦经常博采众议,择善而从,不苛求其短,因此在重大事变来临时,能够比较准确地做出判断,多次化险为夷,反败为胜。不善用人和刚愎自用是项羽在政治上的致命弱点之一,也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不能战胜刘邦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军事上,而在政治上;不在“斗力”,而在“斗智”。项羽是一个军事上的将才,政治上的庸才。就在临死之前,项羽还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非战之罪也”,而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说对了,说成“天之亡我”,是“天意”,则证明项羽在政治上的愚昧无知。是的,年轻、自负、沽名钓誉,政治经验缺乏的项羽,遇上了政治上的强手,军事上的对手,其军事优势自然不能持久。

历史的教训是,作为秦末起义领袖人物,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非凡的将才,杰出的军事家,还必须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仅仅是一个军事家,像项羽那样,是无法吞并群雄最终夺取天下的。即使侥幸获取胜利也无能治国。应该说,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在军事上常常处于优势,刘邦则常打败仗,处于劣势。但刘邦注意从政治上收览民心,网罗人才,讲究斗争策略,协调内部关系,联合反楚力量,扩大反楚阵线,终于用政治上的优势战败了仅有军事优势的一方,由弱变强,转败为胜。

注:“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于 1986 年 3 月 29 日撰写于核工业部中南地勘局 303 大队子弟学校。这是本人在教学与读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文章虽然浅陋,但它是我参加工作后对历史教材局限的粗浅认知,或许能给读者从教有所启发。 887N/nHTOn72Z8HjESWscud6lQ4/3E5pGpaHwyRBiOtyp7qggF7cuBMj78wjuF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