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廖家盛

久闻慈利县有一位土家族女能人,在出任慈利饭店经理3年来,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国营饭店搞得红红火火,声名远播。

她叫廖家盛,38岁,只有高小文化,当了几年农民,又在农科所搞过几年杂交水稻的繁殖工作。1985年,她服从组织调遣,放弃自己熟谙的工作,来到新星化工厂搞筹建。凭着农家姑娘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无论干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投入的性格,她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先后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

1989年8月,廖家盛调任慈利县农业局下属的索溪峪招待所当所长,开始从事服务行业工作。该所是一个乱摊子,债台高筑,设备破旧,就像断了发条的座钟,早已停摆了。廖家盛却以顽强的毅力,渐渐叩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到任第二个月,营业额达到万余元,和原来几百元比,实在是奇迹。以后的每个月,营业收入与日俱增。

1990年9月25日,这是一个令慈姑人刻进记忆的日子。经过慈姑职工的纷纷请求和力荐,廖家盛正式出任了慈姑饭店经理。

慈姑饭店是慈利县农业局下辖的一个经济实体,自1987年面世营业以来,屡遭变故,生意一直不景气,面临倒闭。廖家盛上任第一天,立即召开职工大会,她滔滔不绝,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构想。热烈的掌声,代表着职工们的信任,更包含着殷切的期望,廖经理深感肩上担子的重大。她默默告诫自己,就是豁出了性命,也决不能辜负领导和同伴的期望!

在旅游区经营旅馆业,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客源大都在省外,有一半的业务,得靠自己出门联系。为了饭店的生意,她早出晚归,到县城各单位联系会议,一些单位什么时候开什么会,她都一清二楚。两个月内,就把饭店从“门庭冷落”搞得“车水马龙”。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住店的两个生意人口中得知,西安仪表厂拟组织员工到索溪峪旅游。便立即决定走在别人前面揽回这笔业务。为节省开支,她独自一人,踏上了北上的列车。风尘仆仆,两天一晚的火车硬座,劳累自不必说。第二天,她顾不上休息,急忙赶到厂工会。工会主席被她的诚意感动了,很快谈妥了4万元业务。上任仅一年时间,她先后到过上海、武汉、襄樊、郑州、洛阳等地,揽回业务40多万元。这其中辗转舟车,几多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体会到了,要用文字表达出来,亦是很困难的。

对于饭店来说,顾客就是上帝。廖家盛对此认识最深,所以她花了最大的气力培养职工“顾客至上”观念,培养职工一切为了顾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992年12月15日,是慈利县人民医院建院50周年大庆,150席筵席就摆在慈姑饭店。就饭店的接待能力,一共60多名工作人员,一次只能开席51桌,所以这已远远超过了饭店的承受能力。不料,武陵经济技术协会慈利城关分会成立大会也在这一天举行,主办单位强烈要求,就是把席摆在操坪里也要在慈姑饭店开餐。廖家盛各方协调,又增加50席,并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人民医院同意11时开始开餐,不会有问题。”果然,筵席有条不紊地开着,客人来的来,去的去,笑声、赞声、碗碟杯相碰声,似一曲和谐的交响曲,延续至下午2点。客人满意而归。这正如廖经理所说:“人心齐,泰山移,人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就看你怎么把它挖掘出来。”她对自己营造的这个“同心圆”太了解了,这就是她苦心培养职工凝聚力的结果。

廖经理常说,我们开饭店的,要把赚钱当成第一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199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7个从上海、武汉等地回家过春节的鄂籍大学生,由于大雪封路,绕道贵州,行至慈利,囊空如洗,准备在公共汽车上待一晚。廖经理得知,把他们接到饭店,免费提供食宿,并亲自送开水。大学生们很感激,致信当时的大庸报(张家界日报)社,以“慈姑饭店遇‘慈姑’”为题,表扬了饭店待客如亲人的新风貌。

廖家盛就是这样,用一个女人天生的善良本性和勤勉、认真的工作精神带领她的职工,用心血创造了慈姑饭店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使顾客产生了一种信任感、依赖感。有时,客人一多,住宿有困难,有些旅客宁愿到会议室、办公室开铺睡觉,也懒得找别的住处了。

为了饭店,她几乎倾尽了全力,用别人对她的评语来说,她是一个拼命女郎。那是1991年8月,县里召开“经贸会”,饭店170个床位,县政府却安排该店接待250多人。设施、人员都在超负荷运转。廖经理和她的员工,每天24小时上班,饿了就吃副食品,困了就轮流打个盹,一干就是三天三晚。就在经贸会结束前的一天中午,她终于支撑不住了,晕倒在餐厅里。等她慢慢苏醒,大家要送她去医院时,她说:“再过十几个小时,客人就走了,我得拼命支持住,否则,出了岔子,得罪了客人,怎么向县政府交代……”直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她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休息。

这就是廖家盛,为了她心爱的饭店,怠慢了自己,也怠慢了家庭,怠慢了自己的独生女儿。丈夫是县农业局制药厂职工,每天上班还要包揽家务。女儿上了初中,她也没有时间过问女儿的学习,只好待她初中毕业便上了技校。每每想到丈夫被家务事所累,心里便充满着自责和不安,为这,她常常暗自饮泣。难怪她说,自己的成功也有丈夫的一半。

廖家盛把全部时间、精力都献给了饭店,可出人意料的是:她并未比其他职工多拿一分钱。她风趣地说:“我当经理不是为了发财,而是要看自己究竟有多大能耐。”

她成功了。饭店不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直线上升。1991年营业总收入70万元,比上年净增30万,实现盈利16万元,1992年总收入达120多万元,实现利润48万元。1993年1至9月已完成90万元总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30万元。1993年2月,廖家盛当选为政协慈利县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时被省、市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

(1993.10.12) zzzHvNQAvpgFq7/MRrtFMS2sGwAoETeckJLIptDelj9NUrNNipCV7WjmqHmke3Z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