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世纪时期

一、中世纪合唱音乐概述

中世纪的音乐依照音乐的类型可以分为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宗教音乐最早的表现形式是格里高利圣咏,早期的宗教音乐皆为单音音乐的作品,后来也发展产生了复调音乐。宗教音乐都是为了基督教教会的仪式所作,所有的演出都是在教堂里,依照教会的年历而举行不同的仪式,其音乐就是为了要配合诗歌的朗诵而作的。宗教类型的音乐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后来的弥撒曲、安魂曲。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就更为广泛,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一些没落的贵族阶级,其实内容大部分都是与宗教有关,但并不是在教堂里演出,宗教剧就是这样的例子,而后有更完整的发展,乃至发展为神剧。演奏、演唱世俗音乐的人还有特殊的名称,后人都称之为游吟诗人,后来继续发展成更多元化的音乐走向。

中世纪的音乐主要是声乐,单声织体的音乐由较小的合唱组演唱,复调织体的音乐通常有独唱小组演唱。中世纪的音乐通常以教会调式为基础,公元 9 世纪左右,罗马教会和世俗王权相互利用促使了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开始有了二至四个声部的复调织体。多声部复调音乐奥尔加农的产生,对于促进西方合唱音乐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世纪合唱音乐的发展脉络,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为约 5 至10 世纪的合唱艺术萌芽时期,此时的主要音乐形式为格里高利圣咏;第二阶段指约 11 至 13 世纪的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主要表现为早期的奥尔加农、孔杜克图斯、经文歌;第三阶段指约 14 至 15 世纪初法国和意大利的新艺术,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有马肖与兰迪尼。

从音乐风格看,中世纪音乐的旋律是以“级进”的作曲手法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中世纪音乐圣咏节奏是自由的,以歌词(大多是圣经经文)的韵律、句子长短为基础。

从音乐形式看,可将格里高利圣咏划分为诗篇形式(根据“诗篇”的上下句两个相平衡的结构写成)、分节形式(根据赞美诗结构,一首旋律配多段词)和自由形式三种 。格里高利圣咏就是为了要配合诗歌的歌唱而作的,它是复调音乐产生之前欧洲艺术性最高的一种宗教圣咏,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教堂中演唱。历代作曲家曾不断借用格里高利圣咏作为音乐创作的主题,它的旋律材料构成了 9 世纪到 18 世纪欧洲复调音乐的基础,对当时的世俗音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合唱艺术萌芽时期——格里高利圣咏(5 ~ 10 世纪)

按照传统的说法,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 ~ 604 年在位)从统一治理教会的目的出发,搜集整理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圣歌集,从而统一了罗马教会的仪式和所用音乐,即格里高利圣咏得以产生。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唱诗班分成两部分交相呼应)、应答歌唱(独唱圣咏后,唱诗班重复) 。其中,交替歌唱的形式就是两个合唱团轮流演唱,即一个合唱团演唱单数乐曲,另一个合唱团演唱双数乐曲。

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在 789 年发布法令,全盘接受罗马圣咏。此后数十年,法兰克的大主教们对罗马的圣礼书进行了修订和补充,编写出新的弥撒和日课唱本,形成了以罗马传统为基础、同时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圣咏主要在“日课”和“弥撒”这两种宗教礼拜活动中运用。日课(Daily office),是修道院规定每一个僧侣每日必做的功课,日课音乐主要有吟诵诗篇、交替圣歌和唱赞美诗等,音乐收集在名为《日课交替合唱曲集》的礼拜曲谱中。弥撒曲(mass),是天主教弥撒祭曲活动时演唱的歌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的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织体,演唱时有独唱和齐唱,其旋律以级进为主,不用变化音、装饰音。格里高利圣咏的节奏自由,随经文句子的长短抑扬而定,在情绪上力求静穆、超脱,排斥人世激情。它专用拉丁文,以纯人声演唱(即不用乐器伴奏),采用教会调式。由于格里高利圣咏的广泛传播与影响,至 7 世纪左右,在意大利北部、英国、德国等地先后开始了以“圣歌”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13世纪以后,西欧许多大学把音乐、数学、几何、天文并称为“四科”,作为学校教学中的主体内容。音乐学校里除了学生唱圣歌以外,也陆续出现了音乐史、音乐理论等方面的新课程

三、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11 ~ 13 世纪)

公元 8 世纪末出现的复调音乐是音乐史上音乐风格的一个重要进步,12 世纪后,多声部音乐所蕴涵的巨大价值和潜力越来越显露出来,而与之并行发展的单声音乐的附加段逐渐消失,人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复调音乐的新思维、新技术、新特征所吸引。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奥尔加农阶段、孔杜克图斯阶段、经文歌阶段。

◆第一阶段:奥尔加农(organum)阶段——复调音乐的发展

(一)奥尔加农的产生

奥尔加农是产生于9 世纪并沿用至14 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约在公元9 世纪左右,修道院的僧侣唱诗班开始在格里高利圣咏的曲调上增加另一条旋律。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形式,即在歌唱圣咏的旋律线上附加另一条旋律线,与之形成上方四、五或八度的奥尔加农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一个音对一个音的二声部歌唱,就是最初的复调音乐形式——奥尔加农。直到 11 世纪,复调也只是局部使用于礼仪活动的某些部分,如用于普通弥撒中附加段的段落,弥撒时的升阶经、哈利路亚段落,以及日课的应答圣歌中。

(二)奥尔加农的发展与变化

奥尔加农另外一个重要的风格创新出现在写于公元 1100 年左右的论著《论奥尔加农》。在这本书中,奥尔加农旋律被置于定旋律之上。这种素歌在下、附加声部在上的形式后来逐渐成了标准做法。大约在同一时期,人们开始倾向于声部之间反向而不是平行进行。

这一创新把原来仅仅作为已有的素歌衍生物,即按照四度、五度或八度与之平行进行的奥尔加农声部,变成了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独立成分。因此,奥尔加农实际上包含了我们所知的最早的对位法例证,即各自独立的音乐旋律线同时发声。对位法结构允许声音通过地位基本相同的多个声部垂直扩大,经过创新,奥尔加农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平行奥尔加农,即在圣咏的下方或上方添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构成两个声部的圣咏,其中圣咏曲调称作“定旋律”;斜向奥尔加农,即一个声部保持不变,另一个声部向上或向下进行;反向奥尔加农,即附加声部与定旋律声部以反方向进行;自由奥尔加农,即以上几种形式的混合运用。

(三)华丽奥尔加农

即花唱式奥尔加农,是一种将位于下面声部的定旋律音符拖长、上方对以多个音而构成一音对多音的合唱形式。以后增加的旋律越来越独立,并越来越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复调风格,即上方增加的旋律有了更多的音并带有装饰性。其下方的圣咏声部从此称作“定旋律声部”。华丽奥尔加农的出现,自然地吸引了人们对上方优美旋律的注意,结果,在客观上削弱了教会圣咏原来的主导地位,这无形中对教会音乐的功利性产生了一个小小的冲击。

◆第二阶段:孔杜克图斯(conductus)阶段

12 世纪中叶至 13 世纪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家们创作的孔杜克图斯音乐体裁形式,是当时复调音乐的典型代表。孔杜克图斯一般有二至四个声部的复调形式,常以自创的旋律为基础,与奥尔加农有区别的是,孔杜克图斯每个声部都唱歌词,各个声部的歌词都是一样的。其音域也比较狭窄,声部间可以相互交错,一般仍围绕四、五度或八度这些当时认为是“协和的音程”进行。孔杜克图斯风格是 12世纪中叶的西方教会艺术风格。其主要写法是越发复杂华丽的花唱式奥尔加农。它采用了一些近似宗教礼仪音乐的材料(如赞美诗等)进行创作。孔杜克图斯的最大特点是其”定旋律”声部不再采用教会圣咏及其他现成材料,而是作曲家新创作的曲调,它的几个声部都用相同的节奏。

当时对奥尔加农作了重要贡献的有两位作曲家,他们是莱奥南(Leonin,约1159 ~约 1201)和佩罗坦(Perotin,约 1170 ~约 1236)。这里特别提到他们,是因为他们实际上是西方音乐史上最早有名字记载的作曲家。他们两人都在巴黎圣母院任唱诗班指挥。莱奥南写了一本《奥尔加农大成》,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这是一套为教会日历全年所写的二声部应答圣咏,其中包括给弥撒的 59 首曲子和给日课的 34 首曲子。莱奥南创作的应答圣咏,就是一个独唱者与合唱者应和的素歌,合唱队演唱定旋律。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注意到在长长的奥尔加农音乐当中,有一些短小段落带有了划分小节的意味,即使用了计量划分的节奏和小节,这段音乐被称为“克劳苏拉”。这也是西方音乐史上首次出现节奏划分的记谱时代,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佩罗坦及其同代作曲家,在莱奥南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将奥尔加农扩充为三个和四个声部,随着声部增多,更加注重声部与声部间的协调,声部间要求更加清晰等。在佩罗坦时代,三声部的奥尔加农成为标准化的奥尔加农并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第三阶段:经文歌阶段

经文歌(motet)通常为三声部的复调音乐形式,在 13 世纪盛行。最低声部是定旋律声部,一般采自圣咏,用缓慢的长音符唱拉丁文的教义,其上方的两个声部采用与圣咏无关的世俗歌词,起初是拉丁文的,后来大多采用地方语言。通常定旋律节奏较慢,最上方声部(第三声部)较快,中间的第二声部介于两者之间。早期经文歌各声部的旋律包括上方声部全都是现成品,即用已有的旋律构成。起初定旋律声部惯用圣咏,后来也采用世俗曲调。曲名由三个声部歌词的头一个词(由上而下)构成。这个时候,有些作曲家从当时的世俗歌谣及器乐舞曲中寻找素材,创作新的定旋律曲调。而上方第二、第三声部也常常使用不同的歌词,有时甚至使用不同的语言,结果经文歌出现了新的显著特点,即不同声部具有内容不同、情感不同的歌词,而且其中很多是关于爱情的。经文歌中这种宗教圣咏与世俗音乐的有趣结合,说明当时宗教和世俗音乐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这不难理解,但丁的名著《神曲》这部严密的神学结构的文学作品,就是将但丁那个时代的世俗思想和宗教思想包容于一体。13 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经文歌不仅第二、第三声部与传统的定旋律声部形成了情绪的对比,而且,第二、第三声部之间也有了性格的对比。

中世纪的记谱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用希腊字母变化而来的符号,后来有了纽姆记谱法,即在歌词上方标出一些与语言重音、抑扬相对应的符号。11世纪初出现了用一根线贯穿纽姆符号的线谱,接着出现了两根、三根,11 世纪下半叶形成了四线谱。

四、复调音乐的创新——新艺术(14 ~ 15 世纪)

新艺术(Ars Nova)一词,是 14 世纪初,法国音乐在理论、作曲技巧和音乐风格上出现的新现象,被称为新艺术音乐革新的开端。所谓“新艺术”是与 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以巴黎圣母院乐派为代表的“古艺术”(Ars Antiqua)风格相对而言的。新艺术音乐追求情感的表现,比过去生动多了。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诗人纪尧姆·德·马肖(G.Machaut,1300 ~ 1377),是法国新艺术音乐的最重要人物。新艺术音乐盛行于 14 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还影响着意大利。因此,新艺术通称整个 14 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音乐。意大利复调音乐基本是在教会音乐的氛围中产生的。最初,人们在教会里唱圣咏时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本地的民间音乐带了进来,形成以教会圣咏曲调为基本旋律、外加一些高声部的多声复调音乐形式,大教堂的建设,相应的大型合唱团及管风琴的设置,刺激了复调音乐的产生,教会的“七艺”促进了教会音乐家的复调思维的形成和写作技巧的提高,记谱法的发展也与复调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相辅相咸的作用。但是,复调音乐不只在教会中使用,在一些宫廷的世俗音乐中也使用,如 14 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这表明当时的世俗音乐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法国新艺术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为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世俗音乐的发展超过了宗教音乐,经文歌大大地世俗化。节奏和节奏记谱法的革新,出现了“等节奏经文歌”,就是把定旋律声部的旋律分化为没有节奏的音高和独立的节奏型,通常在低音声部利用定音列、固定节奏,作周期性反复出现,使经文歌建立于一种统一的逻辑结构中。定旋律声部加长,节奏更为复杂。

◆马肖的合唱艺术特征

法国新艺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作曲家兼诗人马肖,他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经文歌创作的传统,共写了 23 首经文歌,主要是三声部,上方两声部由人声歌唱,下方持续声部通常由器乐担任。

马肖绝大多数的创作是世俗作品,包括许多为一两个声部演唱加乐器伴奏的爱情歌曲,宗教作品只占很小的比例。他将单声部的世俗游吟歌曲写成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又把世俗音乐的旋律写进了宗教音乐的作品之中。他经常采用二分法划分节,相当于八九拍子,也经常使用等节奏的技法。

叙事歌是马肖歌曲创作的重要体裁,他共写了 42 首配有音乐的叙事歌。马肖的叙事歌曲和回旋曲是复调的,有二至四个声部,其中一种叫“双叙事歌”,其上方两个声部各唱不同的歌词。

马肖的宗教代表作品是《圣母弥撒》。这是 14 世纪最著名的乐曲之一,也是最早为常规弥撒而写的复调作品之一。这首作品有四个声部,在当时非常罕见,且具有明确的完整构思。这一点,不仅在当时,甚至在以后的大半个世纪里,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4 世纪意大利的复调歌曲

意大利新艺术音乐与法国新艺术音乐有一些区别。14 世纪的意大利的世俗歌曲是复调的。现在记载下来的世俗歌曲大都是由与教会有联系的,受过记谱法和对位训练的作曲家都是为宫廷娱乐而写的。意大利复调的世俗歌曲主要有三种形式——牧歌、猎歌和巴拉塔。牧歌以抒情诗、田园诗、恋歌或讽刺诗为歌词,牧歌的歌词一般是两节诗,每节三行,后面再跟一节两行的诗。演唱时,有两、三个声部,其音乐根据诗节的形式构成AAB或AAAB的结构。在诗歌中,这最后两行表现全诗的主题思想。猎歌以狩猎、捕鱼或普通生活的场景为内容,一般是卡农式的同度轮唱,两声部一唱一答。巴拉塔是指舞蹈伴唱的歌曲,通常为二部或三声部歌曲。

五、多元音乐文化与中世纪合唱音乐

◆多声部教会音乐的特征(或中古调式)

教会调式共有八个:四个正调式和四个副调式,副调式音阶的音域比正调式低四度。虽然在名称上与古希腊音阶相同,但实质上并不同。中世纪的音阶是从下至上排列,有re(多利亚),mi(弗里几亚),fa(利第亚),sol(混合利第亚)这四个结束音。每个调式除了结束音以外,还有一个吟诵音(tenor),在正调式中吟诵音比结束音高五度;副调式的结束音和正调式相同,但吟诵音比正调式的吟诵音低三度;每当吟诵音落在B音上时,它被上移至C音。为了避免不好的音程(如三全音),有时B音要写成bB。

16 世纪的音乐理论家格拉雷安(H.Glareanus,1488 ~ 1563)为 8 种教会调式又加上了 4 种:以la为结束音的爱奥利亚(Eolian)调式,以do为结束音的伊奥尼亚(Ionian)调式以及各自的副调式。最终形成了 12 种教会调式,也称作中古调式。

像古希腊一样,中世纪对调式的伦理特性也有着不同评价,因此对它的用法有独特的讲究。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既有宗教内容的也有世俗内容的,既有世俗单声部歌曲,也有多声部世俗歌曲。11 至 12 世纪,世俗单声部歌曲已到了鼎盛时期,但复调多声部音乐也在教会和世俗领域渐渐稳住了脚跟。14 世纪,世俗单声部歌曲逐渐消失,多声部合唱音乐逐渐强盛起来。

◆宗教音乐到世俗音乐

古罗马的音乐主要是沿袭古希腊音乐的巨大成就,许多古希腊的优秀乐师和歌手们都变成了古罗马帝王、贵族和奴隶主的奴仆,因此音乐也就成为专门为统治阶级消遣娱乐的工具。但古罗马的音乐文化并没有因循古希腊而停滞,一些民间的歌谣、结婚歌曲、士兵歌曲以及音乐舞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用拉丁语演唱的古戏剧。

从原始的单音音乐过渡到复调音乐,是中世纪音乐的重要特征。此外,中世纪音乐在理论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完成了对位法和线谱记谱法。乐器的发明与制作也有了不小的进展,长号、小号和圆号等乐器在当时已广为流行,弓弦乐器(如维奥尔琴)也有了普遍的应用。

中世纪的音乐是以宗教音乐为主的,当时的音乐活动也只局限于在教堂的范围内,而民间流行的世俗音乐是被禁止的。虽然如此,在民间仍有许多流浪歌手和游吟诗人。这些穷困的、社会地位极低的民间艺术家们对于宗教音乐对音乐艺术的桎梏十分不满,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在民间广泛传播世俗音乐。这种音乐(包括赞美诗、爱情歌曲、牧歌和讽刺歌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接近民风世俗,充满着民间的感情。这种民间的世俗音乐在当时已开始酝酿成为一种潜在的音乐潮流,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音乐潮流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转变,逐步取代宗教音乐而成为音乐艺术的主流。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的权力高于国家和其他社会集团。当时,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各种艺术以及哲学在内的各方面都要为教会服务,因此中世纪的音乐借助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可以说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到记谱法,从合唱、合奏到键盘乐器的兴起及教学,无一不是与中世纪的教会休戚相关的。今天的交响乐和歌剧虽然在内容上绝大部分是描写世俗的,但它们与中世纪的教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会音乐,最初是原封不动地采用了从犹太王国传来的形式,即歌唱圣诗、朗诵圣经,是纯粹的声乐。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

◆弥撒音乐的特征

弥撒是基督教的主要崇拜仪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弥撒分为专用(或译作特定)弥撒(Prope)和常规弥撒(Ordinary)。前者是弥撒中的可动部分,取舍视该弥撒的内容而定。后者为不变部分,每次弥撒都要用。

常规弥撒的五个部分为: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

◆民间音乐与中世纪合唱音乐

希腊音乐的起源也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中阿波罗神主管音乐,下辖九位缪斯(Muse)女神,因此音乐也称为Music。在希腊乐器中,有一种叫做阿乌洛斯的V字型双管笛,还有一种叫做“里拉”的手琴,齐特尔(Kithara)则是一种类似吉它的弦乐器,这些乐器都是从埃及或阿拉伯传入的。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音乐的地位是十分显著的。他们以从埃及和阿拉伯流传过来的东方音乐为基础,逐步加以发展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古希腊的音乐与诗歌和戏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他们那充满魅力的两部荷马史诗和许多著名的戏剧作品中,都体现出了音乐的重要意义。当时社会上一些著名的民间歌手演唱的歌曲,对古希腊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世纪的音乐是以宗教音乐为主的,当时的音乐活动也只局限于在教堂的范围内,而民间流行的世俗音乐是被禁止的。虽然如此,在民间仍有许多流浪歌手和游吟诗人。这些穷困的、社会地位极低的民间艺术家们对于宗教音乐对音乐艺术的限制十分不满,他们利用各种方式在民间广泛传播世俗音乐。

◆复音音乐奥尔加农的演变

9 世纪末叶,有一种叫“奥尔加农”的音乐练习,即以数种音调同时唱出和声。奥尔加农是礼拜用的曲子,其中一个古老的音调由次中音唱出,同时另一个声音配上和谐的旋律。在 11 世纪,作曲家们又进了一步,其创作就像哥特式建筑中的平衡:他们在和声中新引出的声音,不仅只随次中音的旋律升降,而且另外自成一套和音,当次中音音调下降时,它反而升高。这种由对比造成的和谐,以及许多瞬间的不合谐造成的和谐,成为作曲家的爱好,并几乎成为作曲的一个规则:若主要的旋律升高时,其附属部分必须下降。后来发展到经文歌时,甚至有五六个单独调子的复杂交织,其歧异而又和谐的旁调,贯穿并融会成为一张混合交织的和声之网,其精细与优美正如哥特式圆顶集中的圆拱。到了 13 世纪,复音音乐的古老艺术建立了现代音乐结构的基础。

教会对复音音乐表示怀疑,不相信音乐的宗教效果。但是巴黎圣母院合唱团的大师里奥尼斯却在 1180 年谱成了当时最优美的和声重唱。复音音乐像哥特式建筑一样,由法国传到英国、西班牙……音乐的力量是无法匹敌的,教会最终接受了复音音乐。

◆罗马音乐

罗马音乐是中世纪这一时期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其代表当首推格里高利圣咏,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乐。“罗马风格”一词主要来自那个时代的建筑用语。罗马音乐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纪念碑式遗物之一。这种音乐既无和声也无伴奏,其特征是以齐唱形式为主,通过教堂天井的回音产生庄严的和声感,其纯朴、清丽的宗教感情与罗马风格的教堂建筑是完全一致的。

在格里高利圣咏中,已经有了多利亚调式、弗利几亚调式、里第亚调式、混合里第亚调式等四种教会调式及其变格调式。到了 16 世纪,出现了爱奥尼亚调式及多利亚调式,进而演变成今日的大、小调音阶。格里高利一世时代,曾在罗马设立过称为“歌唱班”的教授圣咏的学校,这可谓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之一了。安普罗修斯(340 ~ 397)圣咏则收集了在教会中所唱的歌曲,并为教会音乐制定了由七音组成的四种教会调式音阶,还创造了对唱等形式。在格里高利圣咏中,歌词极为完美地与语言的语势、声调高低和节奏关系结合在一起,它们把宗教感情表达得尽善尽美,可以作为这一时代音乐艺术的总结。 iUxhUjcnADA1ugSVJP3CDHbiuHGs+sD8mubhWk+HS1ku7US/EcWYX9RHpium60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