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规划与实施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及《株洲市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导意见》,为保证我校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株洲市四中 2007届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规划。

一、实施历史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理论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积极稳妥地推进株洲市四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体系,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特点的课程改革路子,倡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付诸实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

二、实施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目标

1.立足我校实际,探索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以后继续深入推广历史新课程方案提供有益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2.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研究和探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帮助全体历史教师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3.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历史新课程教学管理的研究,科学指导学生选修高中历史课程。

4.探索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的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改革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历史新课程评价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5.全面加强全体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历史新课程的教育培训,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真正做到一切历史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发展。

6.积极开发多种多样的历史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历史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肯定要遇到不少我们从来没有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正确处理好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积累经验,为以后历史新课程改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理念先行的原则。实施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要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使全体历史教师充分认识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

3.科研引领的原则。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作支撑。我们坚持在充分借鉴他人历史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我校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教学需要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在我省还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总结经验,突破原有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新路。全体历史教师的观念更新与行为到位,是保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运行的不可或缺的动力。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与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又要反对缺乏先进观念引导、用旧经验老做法来的蛮干,而应把观念转变和行为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顺利进行。

5.协同推进的原则。高中历史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我们大力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历史教育教学的开放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历史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互补,为历史新课程实施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6.以人为本的原则。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历史教育教学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施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历史新课程实施的重难点

1.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的制定。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既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又要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同时还必须考虑充分利用我们现有历史教师、学校教育教学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修习一些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模块。

2.高中学生选课指导和个性化修习计划的形成。要高效完成这一任务,全体历史教师就必须与学生密切接触,并认真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历史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3.建立基于我们学校高中历史新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管理的工作体系。

4.建立以校为本的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研制度和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5.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历史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五、历史新课程实施教师与责任

1.历史教研组

组长:汪瀛

成员:汪瀛、刘培生、欧阳建荣、何海霞、邓昌华、黄练平、彭泽波、高冲

职责: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和 2007届历史新课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在完成日常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教学,积极协助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教师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

2.2007届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组

组长:何海霞

组员:何海霞、高冲、汪瀛

职责:负责组织历史新课程具体实施工作,完成 2007届学生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构建完整的学生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并完成每一位学生的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完成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认真研究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历史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完成历史新课程研究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为下一届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

3.2007届历史新课程选课指导组

组长:汪瀛

组员:汪瀛、何海霞、高冲

职责:负责 2007届历史新课程的开课和选课方案的制定,向学校和学生提供 2007届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详细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通过观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势,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

六、国家历史选修课程指导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开设的历史选修课有六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 3个模块。考虑到学生将来人生发展的需要和历史高考命题的实际,我们建议,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文科学生)应选修以下三个模块: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像革命那样来得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学习模块精选了历史上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等 9个重大改革,这 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近代以来,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一直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主题。在与专制斗争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有着不同的追求,东西方各国经历了不同的历程,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也产生了不同的民主形式。本模块内容主要包括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等七个专题。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了解民主与专制思想的本质区别,了解民主思想的产生背景,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思想流派和政治制度。通过对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的辨别和比较,能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认清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现代社会,和平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拒绝战争,维护和平”不仅关系着全人类的发展,也成为全世界热爱和平人们的共同心声。战争古已有之,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样式、手段和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以及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没有再爆发世界性的战争,然而战争的危险依旧存在。战后全球性冷战的出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等区域性的战争不断爆发,恐怖事件此起彼伏,核武器的发展也大大增强了战争的危险性,极大地威胁着地球上的文明和人类本身。同时,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超乎寻常的灾难及悲痛。在现代化的今天,科技应为社会及人类的发展服务,而不应为某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服务”于战争。这些都使我们对战争必须保持着应有的警惕性和预防性。战争留给我们的悲痛和遗憾已经很多了,当世界大战的伤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心中的警钟应不断敲响。

我校向理科方向发展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既可从上列三个选修模块中任意选修一个或几个模块,也可以从下列三个模块中任意选修一个或几个模块:

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本模块,精心遴选了秦始皇、孔子、华盛顿、毛泽东等 22位历史人物,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构建起一个新的中外历史人物的知识体系,以其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了解、学习和探究,使我们初步掌握观察历史人物的角度,学会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促进我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2.《探索历史的奥秘》: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留下了无数有待后人破解的谜团。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是考古学和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古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高中阶段了解这些历史谜团及其探索过程,可以激发我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想象,有利于我们社会认识能力的提高。

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本模块以古埃及金字塔为代表,表现上古时代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水平;以古希腊城邦雅典和罗马古城的文化遗产,反映地中海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以表现人文主义精神的佛罗伦萨等文化遗产,反映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欧洲文艺复兴的光辉。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重要的学习内容。华夏文明的发展自远古以来不曾中断,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是最具代表性的世界遗产,从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到历史古城和民间古村落,以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昆曲,古琴等,都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和文明成就。具有警示意义的特殊遗产反映的虽然是人类历史上丑恶的社会现象,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却是不可替代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有限的,而且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也无法替代。如果我们肆意毁灭文化遗产,就是割断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当今社会,保护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样,都是全世界面临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七、2007 届历史新课程开设计划
八、我校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1.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我校历史教育教学特色,进而增强我校的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历史教师。

(4)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2.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3.我们目前开发的历史校本课程

(1)课程名称:《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发展》

(2)课程开发者:汪瀛

(3)课程执教者:第一届由汪瀛执教,以后由年青历史教师执教,作为培养青年教师的一个平台。

(4)开发情况:《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发展》一书已全部完稿,并且与岳麓书社签订出版合同,最迟在 2008年春季出版。本书出版不需要学校支助。

(5)课程开发构想:探索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当今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可以说,现有这方面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多是一些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科学性和学术性有余,通俗性、综合性、生活性、大众性不足,广大民众和青少年学生群体读之甚少。甚至有些著述,美其名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际上是在贩卖封建迷信的“风水术”。“科学只有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广大民众和青少年学生真正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对自己的生存发展的影响时,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观,并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化为自觉维护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动力与行动。

(6)课程特色:理论与史实相结合,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视角新颖,融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于一体。

(7)课程内容:以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为主题,以自然环境科学为指导,依据人类社会演进中的相关社会历史现象,叙述、分析和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消亡、人类心理和文化特点、外貌特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疾病防治、居住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兴衰、军事的胜败、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的巨大影响,借以帮助广大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并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化为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觉行动。

(8)课程选修指导:

A.本课程可定为 36学时,2个学分。在高二学年开设,文理方向的学生都可以选修。

B.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分别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指导。

C.选修指导时,指导教师要向选修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特色和主要内容。强调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文理科学生都可以选修。特别是近年高考文科综合命题,已经出现不少历史与地理知识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试题。本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曾在 2003年《历史学习》刊物上发表,并成为 2007年北京文科综合卷中一组历史选择题的命思路与素材。因此,文科方向的学生选修本课程,可为提高文科综合成绩创造条件。

4.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1)对选修教师的评价:一看教学材料,二看学生选择该课的人数,三看教学成果,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2)对选修学生的评价:一看学生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作品鉴定、竞赛、评比等形式展示。四看书面方式考试或考查结果。综合以上四项确定学分。 3BG89eoU9Em5J4afiEeKqSCm86uCXoA5udbrtYzhX0Ntz7pF9Pv1laMtQ/zMET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