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素养

一、信息社会

(一)信息社会的概念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以信息产品为标志的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由于信息技术在资料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信息社会的特征

信息社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时代意义。80年代,“信息社会”是“3C”社会(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3A”社会(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和“4A”社会(“3A”加农业自动化)。到了90年代,信息社会的内容又加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普遍采用等条件。社会信息的特征,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领域

(1)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从事信息职业的人数与其它部门职业的人数相比已占绝对优势;

(2)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所创产值与其它经济部门所创产值相比已占绝对优势;

(3)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

(4)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

2.社会、文化、生活方面

(1)社会生活的计算机化、自动化;

(2)拥有覆盖面极广的远程快速通讯网络系统以各类远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数据中心;

(3)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加强;

(4)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3.政治生活上

促进社会更加开放、民主和自由。

4.社会观念上

(1)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之风尚;

(2)社会中人具有更积极地创造未来的意识倾向。

具体来说,信息社会具有以下八个要点:

1.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集约化;

2.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企业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灵活化;

4.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个人自主化;

5.信息化经济导致经济的全球化;

6.信息经济可能成为环保经济;

7.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加强和公开化;

8.军事技术和未来战争的信息化。

二、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即社会信息环境或社会信息生态,是与社会信息交流活动有关的社会因素的集合,是影响整个社会信息交流活动的具体社会条件和社会基础的表征。从特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讲,所谓信息环境即组织信息环境或个人信息环境,就是社会中特定组织或个人可能接触的信息资源以及特定信息交流活动的影响因素共同构成的环境。

(一)当代信息环境的特征

1.信息超载严重

信息超载又称信息泛滥或信息爆炸。它是指在信息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的数据爆炸、信息平庸化以及噪音化趋势,人们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当前的信息能力选择并消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失衡明显

所谓信息失衡是对由于各国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其它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阶层的人群在信息占有水平以及利用程度上存在极大差距的描述。当今世界,由于信息资源发布不均,已经出现了信息富国与信息穷国、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的两级分化,而且这种分化还会因“马太效应”的作用而进一步加大。

3.信息污染成灾

信息污染是指社会信息流中充斥或伴随着的许多不利于人们健康而有效地进行工作、学习、生活的不良信息,危害人类信息环境、影响人们对有效信息予以及时而正常地吸收及利用的社会现象。信息污染主要表现为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干扰、信息无序、信息缺损、信息过时、信息冗余、信息误导、信息泛滥、信息不健康等。信息污染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像环境污染一样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4.信息障碍加剧

信息障碍是指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阻碍了信息的正常流通;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用户各自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等存在很大差异,妨碍了其信息利用的有效性而产生信息交流障碍与信息利用障碍。现代社会信息交流中常见的信息障碍主要包括:自然语言障碍、交流体制障碍、文化传统障碍、认知心理障碍和信息能力障碍等。

5.信息犯罪增多

信息犯罪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新的犯罪类型,它一般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故意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危害公民合法权益并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信息犯罪是有意识的、破坏性的、甚至是反社会的活动,其危害极其严重。信息犯罪具有智能性、隐匿性、跨国性等特点。随着Internet利用的日益普及,信息犯罪活动也在不断增多。主要表现为黑客攻击、网上“黄赌毒”、网上诈骗、窃取信息等。

6.信息侵略频繁

信息强势国家通过信息垄断和大肆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他国家。

(二)解决信息环境问题的措施

(1)对现代信息环境从政策与法规方面予以调节和控制;

(2)宣传并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及信息道德观念;

(3)强化技术手段以保障信息安全及净化信息环境;

(4)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5)加强信息教育,努力提高信息素质。

小知识:信息社会与知识社会

信息社会也常被称为知识社会,但两个概念的侧重略有不同。在知识社会,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相对于“信息社会”而言的,信息社会的概念是建立在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知识社会”的概念则包括着更加广泛的社会、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信息社会仅仅是实现知识社会的手段;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社会形态的变革从而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在知识社会里,每个人都要学会在信息海洋里来去自如,培养认知能力和批评精神,以便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拥有新知识;知识社会也使得创新的来源从少数科技精英拓展到广泛的大众,推动了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作为网络社会必将更加关注全球问题:通过国际合作和科学协作,环境破坏、技术风险、经济危机和贫困等问题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知识共享是知识社会的拱顶石,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是知识社会的实质,而知识社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三、信息素质

(一)信息素质

信息时代,电子资源的蓬勃发展,海量的信息泛滥成灾,如何提高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已经日益严重影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信息素质已成为人的综合素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新时代民族科学素质的基础。

1.信息素质的概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是指一个人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方面的基本素养,也称信息素养。从语义上看,“信息素养”强调的是一种个性修养文化内涵,而“信息素质”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发展总水平,二者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这两个概念大多被通用,并不区别对待。

2.概念的提出

信息素质,是人类素质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接受教育、环境因素影响等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个性的心理品质。关于信息素质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信息素质,即明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源、检索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②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向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提案中,指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接受过信息资源应用培训,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技术和方法,能够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③1979年,全美信息产业协会给出了信息素质的定义:掌握了利用信息工具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④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养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⑤信息素养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知识信息资源的能力,是人们跨入信息社会,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并优化出来的一种新品质,是信息时代对人类的一种高要求,是现代人才在信息环境下获取、加工和利用知识信息必需的技能。

⑥我国学者马海群指出:信息素养广义的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

⑦美国学者H.B.Rader的定义:信息素质是在解决问题和作决策时具有有效地找到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在现代信息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能力,迅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解决问题时能把合适的信息找出来的能力,还包括熟练使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

⑧美国教学指导和课程研究协会在其1991年的一份决议案中提出:信息素质是检索、加工和有效地利用信息、充分利用全球化社会特有的机遇充实自我的能力。

⑨C.R.McClure指出,信息素质是以下四方面素质的集成:传统素质(traditional literacy),指具备读、写、计算等基本文化素质;媒体素质(media literacy),即对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在内的各种信息媒体的认识;计算机素质(computer literacy),即了解计算机基本文化,掌握其基本应用;网络素质(network literacy),即对当代信息环境的核心——互联网的认识和掌握。

3.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终身学习的能力。

(1)信息意识,指人们对情报现象的思想观点和人的情报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现象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具体来说它包含了对于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洞察力。

(2)信息能力,或称信息技能,是指明确信息需求,正确选择信息源,高效获取信息、处理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

①信息的收集能力。这里主要指的是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充分掌握的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其中包括计算机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检索功能和策略;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检索步骤与方法等;

②信息的整序能力。是指能否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特定的目的,进行筛选、分类排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③信息的利用能力。是指能否在不违背信息道德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尽可能地发挥和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

④信息的评价能力。主要是指能否对特定信息进行科学的甄别、实事求是的批判、客观公正的评估,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⑤信息的创新能力。也就是通过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加工整合的基础上,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

(3)信息道德(Information Morality),是指在信息领域中用以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责任与义务的承担、遵循相关法律、坚持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隐私等。

(4)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概念应该把焦点放在用户身上,即受教育者或者被培训者身上,而不是放在指导者或者教员身上,让用户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4.信息素质的评判

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8年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质标准,这一标准分信息素质、独立学习和社区责任三个方面表述,丰富了信息素质的内涵。借鉴这一标准,一般认为信息素质的评判标准如下。

1.信息素养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独立学习

标准四: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具有信息素质,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具有信息素质,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具有信息素质,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3.社会责任

标准七: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具有信息素质,并能认识信息对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具有信息素质,并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标准九: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具有信息素质,并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二)信息素质教育

20世纪80年代,对信息素养含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涉及面更加广泛,人们更多的是讨论信息素养对现代人的意义,并不断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中;90年代,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深入到人的整体素养。并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全方位问题,从整体上分析信息素养教育,认识进一步科学。人们理解信息素养包括:①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素养是在传统文化素养基础上的延续和拓展;②信息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③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受教育者达到具有独立自学和终生学习的水平;④在信息社会中,图书馆是最主要的信息源,但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源;⑤新技术的发展大大的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利用;⑥人们对信息源和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作过程有一定的了解;⑦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

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美国教育交流技术协会(AASL/AECT)发表了《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文,文章中确定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这一标准主要阐明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概念和框架,确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包括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了信息素养教育在技能、和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进入21世纪,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中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已在国外己达到信息素养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被广泛的认识和执行。在此时期,信息素养教育越来越注重整体素养的提高,信息道德,人格培养等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美国早期的信息素养教育趋向防疫,主要是抗拒信息中呈现的暴力和虚假内容,但由于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信息本身已融入生活,构成了社会文化中无法分割的组成部分,单纯的抗拒式信息素养培养已经远远不够,为了提高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美国提出了自己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即“保护”、“准备”、“乐趣”。

1.信息素质教育概况

(1)国外现状

美国——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早,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和公民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

美国信息素养的概念由图书检索发展而来,自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这一概念后,到20世纪80年代时,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逐步取代了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学校已开始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使其得到了更多的大学、教育机构和企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信息素养教育的层次不断扩展,教育的对象从原来主要针对高校学生向中小学生和在职人员扩展;公民信息素养教育不仅由研究人员所倡导,而且得到了普通公民的接受与支持。

英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这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有能力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生可以运用信息工具创造性地发现、探索、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学会如何使用信息工具迅速地从社会、文化中获得思想和经验。

日本——1998年6月公布的新的课程方案将“信息科”作为高中普通科的必修科目,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带来的信息社会的变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韩国——开设了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并实施信息素养认证考试,以此来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国港台地区——非常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如:香港中文大学的信息素养认证考试内容由5项内容组成:面向图书馆的教育;数据库搜索方法和技巧;专业(例如经济、教育、工程、物理等)相关电子资源;网络免费电子信息资源的获取;有关香港或其他的有影响的重大事件。

(2)国内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追溯到1984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技能。

2002年教育部首次将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成信息素质教育,表明文献检索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只有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和台湾“资讯素养协会”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的指标体系,国内至今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标准。

目前我国教育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明显滞后。

2.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信息素质教育是指为启发人的信息意识、提高人的信息能力、提升人的信息道德水平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教育和培训活动。其目的不仅是培养人们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教育等方面。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被称为信息素养的灵魂。

信息意识教育,首先,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拓宽知识结构;其次是优化信息环境,培养信息意识;一是培养人们需要信息的意识;二是培养检索新信息的意识;三是培养信息交流意识;

(2)信息能力培养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随着社会信息量的不断扩充、更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如何提高人们的信息能力,已经成为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信息能力包括:

第一,信息的收集能力。主要指的是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充分掌握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包括计算机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检索功能和策略、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检索步骤与方法等。

第二,信息的整序能力。是指能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特定的目的,进行筛选、分类排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三,信息的利用能力。是指能在不违背信息道德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尽可能地发挥和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

第四,信息的评价能力。主要是指能对特定信息进行科学的甄别、实事求是地批判和客观公正地评估,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第五,信息的创新能力。也就是通过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加工整合的基础上,创造出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综上所述,信息能力教育理所当然地是信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3)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用以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日益复杂的现实和虚拟的信息环境中,对受教育者进行信息道德法规教育,也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

一是信息交流与传递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

二是信息活动中所应承担的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三是培养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四是坚决抵制各种淫秽、迷信、谣言、欺诈和其他虚假信息;

五是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六是尊重个人隐私;

七是培养信息良知和尊重基本人权;

八是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

九是正当使用与合理发展信息技术;

十是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使用三类主体之间的关系等。

3.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1)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

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人们不得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乃至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需求。它不仅有助于各种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这些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来补充和提高。因此,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通过提高信息素质,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2)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的产出量呈指数增长,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知识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半衰期日趋缩短,课堂教学的有限性与知识拓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是重要的,而他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则更重要。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知识信息的整理、鉴别、转化并加以掌握、创造的能力。

(3)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勇于创新的基础。

信息社会是创新的社会,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质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和利用的社会,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抓住信息,并在众多信息中抓住有用信息,就等于抓住了机遇。这种洞察力是与学生本身的素质、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程度、分析问题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分不开的。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勇于创新的基础,特别是处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时代,各种信息浩如烟海,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要想创新是不可能的。而那些受过良好信息素质教育的大学生,由于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能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万向,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别、利用,就能及时掌握某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在选择科研课题时,也能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有待开拓、挖掘而又有价值的领域,能够打破学科的界限,从宏观上把握各学科间的联系,成为具有良好智能结构和知识创新的人才。

信息社会,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获取能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谁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等方面领先一步,谁占有了信息,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思考与练习:

1.什么叫信息?信息有何特点

2.什么是信息资源?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献?三者的关系如何?

3.文献有哪些类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4.什么是信息素质?大学生如何加强自己的信息素质?

5.信息社会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SidSzmtsXm5BXV7g351Y15Y19aJUlsuklUHvIRduOUeSFAUvRzyBsqM5sUtNnS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