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
——2008 年全国文综Ⅰ卷历史试题特点、启示与复习对策

每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往往超出我们的意料,但又多在考试要求的情理之中。司马迁曾提出“究天人际,通古今之变”。我们当今中学历史教师虽不敢有此奢望,但研究每年高考命题“规律”,用以指导学生复习迎考,则是高中特别是高三历史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2008 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历史试题呈现出哪些特点?它给我们历史学习与复习哪些重要启迪?就此我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特点与启示

第一,历史常识已成为命题内容之一。

在高考历史试题中渗入历史常识,严格地说是始于2007 年全国文综Ⅰ第12 题,也就是帝王的“谥号”问题。2008 年全国文综Ⅰ和文综Ⅱ的第 12题,则分别考查了中国古代人们的“阴阳”观。全国文综Ⅰ第 12 题,是以中国古代地名与所在地相邻山、水之间的关系切入,要求回答“阴”的方位——山之北、水之南;全国文综Ⅱ是以古人“日之所照曰阳”切入,要求回答山水之“阳”的方位——山之南、水之北。从这两年三道历史试题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历史命题者是重视历史常识考查的。因此,我们在未来的历史学习与复习中,对一些历史常识应有所了解。

第二,取消了专题组合命题方式,增强了命题的灵活性。

在 2008 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12 道历史选择题中,无一组“专题组合式选择题”,全部是“自由散打式”选择题。这一变化,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组卷形式问题,实则不然,它使试卷的命题视野更加开阔,主干知识的覆盖面比较广。如考查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世界大战与科技、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二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成果、新中国成立、工业文明、明治维新、世界经济大危机、两极格局、“二战”后朝鲜半岛局势、中国古代科举制、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知识点。此外,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从这一角度来说,高考最后两个月历史专题复习的效能是有待我们重新审视的。

第三,材料题在历史试题中占统治地位,彰显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

历史学科的教与学,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那就是特别强调“论从史出”。历史教学没有“史”,其“论”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占有史料,正确理解和分析史料,既是研读历史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在2008 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 12 道历史选择题中,材料选择题占了 10 道;历史非选择题则是清一色的材料题。同时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丰富多样、富有情境性,如学者观点、报纸评论、社会生活场景、历史图片、大事年表等,历史学科的特点鲜明。

从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材料题因创设了全新的历史情境,考生必须首先理解材料,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调动和运用已学历史知识分析材料与所设问题之间的关系,并综合相关信息对试题所提出的问题或进行描述,或进行阐释,或进行论证,或进行探讨。因此,历史材料题与其他类型的历史试题相比较,它能更好地、更全面地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选择题第 22 题为例:

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 4 摄于 1961 年 8 月,图 5 摄于 1989年 11 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本题以不同时间拍摄的某一城市的街景照片为题材,创设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问题情景。学生要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观察两张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上的街景变化,即一堵“墙”的存在与消失,并利用题干给出的照片时间,联系相关历史知识推测出“柏林墙”的存在与消失。考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四个选项与题干之间的逻辑关系:冷战的开始和两极格局的消亡不是以“柏林墙”的兴建和倒塌为标志的,故A项不符合题意;“柏林墙”是在美苏冷战和德国分裂的背景下修筑的,其倒塌则是分裂的两德走向统一的重要步骤,与军事冲突和民族矛盾无关。所以C、D两项不符合试题的要求,只有B项是正确的。本题创设巧妙,令人回味无穷,彰显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因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今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Ⅰ试题正朝着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三新”方向发展。试题在不断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大事年表、史学新观点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和诠释历史的能力,不仅有效考查了考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迁移知识和综合分析等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让考生走向更宽泛和更深刻的历史理解。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加之一纲多本的教材选用体制给考试命题所带来的制约,历史材料题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占绝对统治地位是必然的。也就是说,我们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与训练中,必须注意向学生提供相关材料,用史实理解和说明教材中的相关结论;训练时,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也应以历史材料题为核心。

第四,突出考查了历史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基本没有出现偏题、怪题。

在历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命题中,命题者为了出新,往往考查一些中学师生不太重视的教材小字内容。这一点尤其以 2007 年为盛。2008 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中的历史选择题改变了年考查许多小字的做法,基本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查。第 13 题考查新思想萌发,知识分子观念的转变;第 14 题考查洋务运动;第 15 题考查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第 16 题考查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体现了政治民主化主题;第 17 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国外交成果;第 18 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 19 题考查工业文明;第 20 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第 21 题考查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第 22 题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和德国分裂、统一;第 23 题考查朝鲜半岛形势。除了第 12 题和第 23 题,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这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第五,以文明史观为基调,四种史观并存,展现多元化视角。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考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成为近年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之一。2008 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以文明史观为基调,兼顾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和传统的革命史范式。如第14 题官督商办的中国民用企业、第 16 题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制度、第 20 题日本的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第37 题中国科举制度与英国文官制度,体现了尊重、理解并吸收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的文明史观。第 13 题的在华美国人士评论中国近代著作,第 17 题美国《时代》周刊的评论,第 21 题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等体现了整体史观。第 15 题梁启超批判“科学万能说”、第 19 题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第 20 题日本文化开化政策的影响则是现代化范式下的新颖视角考察。第 18 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第 22 题德国柏林墙与国家的统一、第 23 题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第 39 题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等是革命史范式的表现。这些历史试题的命题视角告诉我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挖掘这些知识的内涵,对一些经常考查的历史重点知识更应该进行多视角探究与分析,从而使重点知识焕发新的生机。如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我们平时一般只注意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进行理解,但很少从家庭观念、就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审视工业革命的影响,更不要说工业革命对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促进作用了。

第六,多角度考查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彰显历史新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因此,为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考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成为近年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之一。2008 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不同角度考查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继续强化了这一考查特点。在 12 道历史选择题中,第 12、19、20、22 题,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考查人类文明演进的;第 13、15 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考查人类文明演进的;第 14、21 题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查人类文明演进的;第 16、18 题则是从政治民主的角度来考查人类文明演进的。非选择题第 37 题,从官员的文化素养和人才的选拔角度来考查人类文明的演进;第 39 题则从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的角度考查了土尔扈特回归的历史。由此可见,2008 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文明史”特点明显,从一个侧面彰显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

第七,继续隐性考查时政热点,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关注现实问题。

文科综合高考历史命题关注时政热点是历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一大特点。2008 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坚持了 2007 年的命题风格,即隐性关注时政热点。如选择题第 13、14、20 题实际上折射了“改革开放”30 周年这一热点问题;选择题第 21、22、23 题涉及“战争与和平”的问题;选择题第 23 题折射了热点“朝核问题”;非选择题第 39 题关于土尔扈特回归的考查,实际上折射了当今中国“藏独”“疆独”和“台独”等热点问题,旨在通过对民族问题的史实来考查,让学生养成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祖国统一的认同感,为祖国统一做贡献,发扬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的优秀传统。只是与前些年不同,2008 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与 2007 年一样不再直白切入“热点”,而是隐性地加以关注。历史毕竟不是时事政治,我们历史教学与考试,既要注意历史的现实性,更要关注历史的过去性。关注热点,不等于历史教学与考试炒“热点”,更不等于历史问题“热点”化。历史命题只能以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背景材料,并以此为切入点,将历史上与此类似或有联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作为命题对象进行命题考查,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关注现实,达到观古鉴今的目的。否则,历史就真的成为“供人任意打扮的小女孩”了。说实话,当今一些历史老师为应对高考历史对时政热点的考查,热衷于依据媒体所报道的“热点”命制历史试题供学生训练,往往给人以形而上学之感,我以为是不可取的。

第八,政史地三科跨学科综合呈现出亮点。

如何实现政史地三科的有机综合,是历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命题的一大难题。可以这样说,自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来,政史地三科有机综合的试题甚少,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基本上是政史地三科知识大拼盘。2008 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则较好地实现了政史地三科知识有机综合。如历史选择题第12 题,实际上就是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有机融合;政治选择题第 33 题,则可以说是一道历史选择题。尤其是非选择题第 39 题,大大改变了往年的“拼盘”色彩。全题仅以西方史学家的一句评析土尔扈特回归的观点和《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为背景材料,设计了六个与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相关的问题,分别考查了政史地三个学科的知识,顺理成章,浑然一体,毫无拼盘之感,可以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政史地综合题。

第九,2008 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部分的新增“考试范围”在本套试卷中没有反映,而没有纳入“考试范围”的又命了题。

2008 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有关历史学科的“考试范围”变化很大,可以说是近几年来“考试范围”变化最大的一年,与 2007 年“考试范围”相比,仅新增加的“知识点”就多达 30 多处。一般而言,往年历史学科“考试范围”变化虽少,但在当年考试中或多或少都有反映。但今年一反常态,新增加的“知识点”,在 2008 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中没有反映,而没有纳入“考试范围”的又命了题。如按 2008 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考试范围”规定,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知识点,只考查“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然而选择题第 17 题的答案落点,却是没有纳入“考试范围”的“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这是不正常的。虽然中学历史学习和复习,最终目的不是考试,但师生花了大量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复习了大量新增的历史知识点,而在高考中没有一点“收获”,实在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考试大纲制定者和高考命题者,不能置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于不顾,人为地增加广大中学师生的负担。说心里话,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历年文科高考成绩中,历史学科的省平成绩总是政史地三科中最低的,有时比数学、英语学科的省平成绩还低,使广大中学历史教师面临巨大的压力。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考试也是叫苦不迭,这实际上是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也与高中历史新课改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相悖。

二、复习对策

第一,遵循《文科综合考试大纲》,依纲靠本搞好历史复习。

教育部颁布的《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既是高三文科综合教学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应该说今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Ⅰ基本遵循了《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精神。第 12 题虽有超纲之嫌,但属于历史常识,不少学生还是知道的。第 37 题的英国文官制度,虽脱离了历史知识的“考试范围”,但提供了相关材料,属学科能力考查范畴,不能视为超纲。因此,高三历史复习,必须按照《文科综合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进行,不要人为地加重学生负担。

第二,关注历史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多视角审视历史教材中的重点知识。

历史命题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不仅今年的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命题体现了这一特点,而且近几年来无不如此。即使是能力考查试题,也无不建立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之上,无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不熟练掌握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形成相关的基本技能,是不可能获得优异成绩的。今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部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没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考不出好成绩的。不过我们在关注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点加强重点知识的学习,任何时候重点内容的地位总是不会改变的,特别是中外历史上对一个时代有着巨大影响的一些历史事件。当然,我们在关注重点历史知识时,应注意挖掘这些知识的内涵,对一些经常考到的重点知识更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与分析,以使重点知识焕发新的生机。

第三,历史学习与复习注意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衔接。

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不仅要吸收人类的历史文明成果,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Ⅰ试题正朝着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三新”方向发展。试题在不断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大事年表、史学新观点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和诠释历史的能力,不仅有效考查了考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迁移知识和综合分析等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让考生走向更宽泛和更深刻的历史理解。因此,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应适当关注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的变化,当然更主要是将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应用到我们的历史学习和复习中。

第四,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热点的角度重组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获得新认识。

历史教学关注社会热点,事关历史教育功能的实现,应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应重视以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切入点,将历史上与此类似或有联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作为对象,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认识现实,观古鉴今。 DPcUgZ+dBO8e7B6V2eHwL2fI2izLYMUbrFAbBEhnt6aNmJ3bm4FhWoFYoaItzFB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