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2007 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2007 年高考尘埃落定,品评这年的高考试卷,反思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提高应对高考历史教与学的效率。“新冷”、基础与能力并重是《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的基本特点,它体现了高考历史命题与历史新课程接轨,昭示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攻方向。

一、“新冷”的选择题彰显了历史新课程理念

2007 年《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中的选择题,一方面较好地展示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如第 14、16、17、20、22 题,所考查的早期八旗制度的特点、清政府编练的新军主要特点、国民革命军与以往军队的区别、蒋介石开始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的标志性事件和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目的,基本上属于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方面的能力,难度不大。另一方面,它也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形成的相关能力解决新的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突出表现在第 12、13、15、16、18、19、21和 23 题。这些选择题对广大中学生来说是“新冷”的。所谓“新冷”,就是试题考查的主题、知识点、选材等,既有新颖的一面,又有生冷的一面。

第 12 题是考查中国古代皇帝的“谥号”。关于中国古代皇帝的“谥号”,学生并非完全没有接触,我们平时在历史教学中讲到相关皇帝时,实际上都涉及了“谥号”“庙号”和“年号”问题。只是学生对其内涵不完全清楚,因而感到“新冷”。但由于试题已经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条件——“依其生前行为而议定”,因而丝毫不会因为学生平时不知道这一知识而影响他答题。事实上,学生只要知道本题选项中四个皇帝的基本事迹,并运用这些知识,依据试题所给条件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本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一些熟视无睹的历史概念的理解,重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第 13 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正确评价“武周政治”的能力,题中的相关评述历史教材基本上没有近似表述。本题关键词有二:一是“武周之代李唐”,由此明确武则天取代李唐称帝,历史进入武则天统治时期。二是“社会革命”,这里的“社会革命”,实际上是指革除前朝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种种弊端。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联系魏晋以来的社会政治生活现象和武则天统治的相关举措,就能得出正确答案“扶植庶族,抑制士族”。本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学习历史必须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认识统治者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和政策的历史价值或影响。

第 15 题,实际上是通过材料考查了湘军性质与近代军阀的历史渊源关系。历史教材上关于湘军的性质和近代军阀问题,分别在阅读教材“清朝政局变动”和“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一节有所表述,但没有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加之阅读教材不在考点之内,学生一般无法调动相关知识作答。不过,本题材料提供了相关信息,只要抓住“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就能够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本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课本中的阅读教材我们在平时历史学习中要注意适当涉猎,同时要提高我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8 题,是对鸦片战争以后,外来宗教入侵与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也就是“民教冲突”现象的一种描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清楚 1884 年、1898 年和 1900 年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大事——中法战争、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明确了这一历史背景,就不难得出“民教冲突随着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的结论。本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现代高考,对历史时间的考查是宏观和隐性的,历史学习要关注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背景。

第 19 题,关于“赫德街道”设立问题,难度很大。因为,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关于赫德其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这节阅读教材中提到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 46 年的史实,又是在教材注解中说明的。要求学生利用这些知识推断答案确实很难。但我们如果认真审题,仔细思考题干中的“此路牌设立的时间”与所备选项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由中国政府在京城里主动以侵略者的姓名为街道命名可能性甚微,街道居民也不会答应。也就是说不具备以“赫德”姓名命名街道的条件。在八国联军占领时期则不同,此时慈禧率皇公贵族和高官外逃,北京处在八国联军占领之下,侵略者可以强制实行,同时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执行卖国求荣的政策,“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而具备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可能。不过,从考试的难度、效度和信度来说,这一试题是不理想的。

第21 题,是一道图表材料选择题,解题的关键,一是读懂图表所给的信息——某统计数据在 1956—1958 年间平稳中略有一升,从 1958 开始下降,到 1960 年达到最低点,此后逐渐回升,到 1965 年回复到原来发展水平。二是依据四个备选项中的煤炭、粮食、钢铁和石油,回顾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就能得出正确结论。由此可见,提高分析图表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第23 题,作为一道材料选择题,其主要特点是提供的材料比较长。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从这一长材料中概括出其基本点——18 世纪中期以来欧洲一些地区的资产阶级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开始在生活中炫富。由时间和现象,我们就不难看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就是说“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因此,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好历史和提高历史成绩的关键。

《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选择题的“新冷”特点,不少是以超越《文科综合考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涉及教材阅读与小字内容为前提的。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和理解材料能力的一种考查方式,在本质上没有超出大纲的能力要求。命题者这种创新,彰显了历史新课程理念,体现了我国今后高考历史命题的一种发展趋势。因为,随着历史新课程在全国的推行,一标多本是中学历史教材的必然。在这一背景下,高考历史命题,必然不会再以哪一种历史教材的表述为命题和答案的依据,而只能是以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所能涉及的历史知识和相关能力要求,并适当选择一些看似超出考试大纲知识点范围,而在本质上又能反映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能力要求的材料作为命题和答案的依据。这样,既能体现高考的公平性原则,又能充分反映历史新课程的本质。换言之,“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应是以后高考历史命题的一种常态。

二、非选择题突出了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稳中求变是历史高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历史非选择题与往年相比,体现了一个“稳”字。在历史非选择题中,无论是第 38 题美国总统罗斯福修改“中立法案”和对华援助问题,还是第 40 题第(1)(2)问宋金分界线和金迁都燕京问题;无论是题型,还是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或是考查的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十分平稳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如果硬要指出其变化,那就是非选择题所提供的材料长度比往年要长不少,并出现了一套试卷材料的多样化。如第 38题,总共给了 3 段材料,不仅文字量相对有点大,而且将文字材料与表格材料混在同一试题中;第 40 题(1)(2)问所提供的材料也不少,并将历史地图与文字材料混在一起。这样,考生在紧张的情况下,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大量的文字、表格和地图等材料中稳、准、狠地提炼出有效信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非选择题对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也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历史非选择题第 38 题考查的主题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修改美国“中立法案”与对华援助问题。本题在知识立意上涉及的历史教材知识比较广,主要有世界史中的“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中国史中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的相关内容。但试题设问求答,对考生在历史教材知识上的要求不高,考生只要在宏观上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基本上解决(3)(4)问。难度大的是本题的(1)(2)问,它要求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善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分析、概括、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不然,考生很难答好这两个问题。

历史非选择题第 40 题(1)(2)问,对考生在历史教材知识的要求上仍然不高,考生只要对宋金和议的内容与影响和历史上定都北京的朝代有个宏观掌握就可以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也仍然是读懂所提供的材料,并根据问题要求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解答相关问题。

《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历史试题的“变”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之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选择题是这一套试题中的亮点。与往年相比,这套试卷历史选择题的“变”首先表现在命题的“主题”选择上,它改变了以往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主题”板块构成文科综合历史选择的命题模式。自从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选择题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主题”板块构成,每个“主题”菜单下,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现“主题”精神的选择题。这种命题方式,有它的优势,那就是综合性、专题性强,主题鲜明突出。但它也有弱点,那就是灵活性不足,命题主题一旦确定,命题者必须千方百计地依据“考点”和教材,挖空心思地命制试题,有时难免出现牵强附会。2007 年历史选择题,只有“17 世纪以来,中国的军队在组织、性质等方面几经转变”一个“主题”板块,4 个选择题。其他 8 个选择题,全部是命题者自由选择的内容。命题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将一些得心应手的深刻感悟化为历史试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命题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这也许是亮点集中在选择题上的原因之一。

其次,这套历史选择题的“变”表现在命题的材料、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之上。在题干“主题”选材选择方面可谓丰富多彩,既有简明扼要直入主题的表达,如第 14、16、17、20 和 22 题,也有用丰富的材料来表达主题的,如第 12、13、15、18、19、21 和 23 题;既有文字材料选择题,如第 12、13、15、18 和23 题,也有图表材料选择题,如第19 和21 题;既有原始材料选择题,如第 12、13、15、19 和 23 题,也有命题者依据历史知识自己或他人概括或绘制的材料,如第 18 和 20 题。在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命题者十分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历史知识与能力解决新问题。“谥号”“湘军性质与近代军阀的历史渊源关系”和“赫德街道”,表面上看,是一个十足的“超纲”题,但仔细分析,你就可以发现它并没有“超纲”,而是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为,任何一道试题,考生都可以凭借该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得出相关正确结论。以第 12 题“谥号”为例,我们平时在历史教学中讲到相关皇帝时,实际上都涉及了“谥号”“庙号”和“年号”问题。即使我们平时没有给学生讲,由于试题已经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条件——“依其生前行为而议定”,因而丝毫不会因为学生平时不知道这一知识而影响他答题。

总之,《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与往年相比,在注意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追求对能力的考察,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仅死记硬背是难以获得高分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注重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这应是我们中学历史教与学的一个主攻方向。 x5grMsXO/qA4LPqQm8kYGX+gkYjK50daFLQ3OalNYzemLv/Ofunvlm9L+TX9SO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