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评析

2006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尘埃一落,就有不少历史教师和文科学生不断向我诉苦:“今年文科综合中的历史试题太难了!尽管历史学科考查的主题在您的意料之中,但命题的角度、能力要求太高……”每年都是如此,高考一结束,不仅学生会将高考试题与教师的教学指向联系起来议论教师的教学得失,而且不少专家和教师也要对试卷进行品评,以期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新一轮高考命题和中学师生复习迎考提供有益的参考。本人不揣浅陋,对今年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进行评议,实在是为了抛砖引玉。

一、历史试题展现的新特点

从近几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命题的方向和重点来看,今年历史学科的命题,一方面在总体趋势上保持了相对稳定,如文科综合试卷结构,历史试题的题量与分值与去年保持一致;命题突出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且以历史学科内综合为主;命题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新的历史情境下,阅读、理解、分析、提取材料和教材中有效信息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稳中求变,稳中求新,成功展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宏观考查与微观考查有机结合。

这一特点体现在选择题上,就是每组主题和大部分选择题的题干是宏观的,而选择项的设计则有不少是微观的。如第 15 题,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宏观的,而“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则是微观的;第17、18、20、21、22 题等,也大致如此。非选择题的第 37 题的答案,看似是宏观的,实际上它建立在教材史实的微观掌握的基础之上,学生没有具体史实的把握,根本无法概括出相关答案。这也是学生叫苦的原因之一。

第二,突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强调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偶然因素,但更有必然规律,很多历史现象不以人们的个人意志而转移。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其主旋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一特点,反映在选择题上,就是“政治机构与制度的变化”“社会主义运动”“和平与安全”等;反映在非选择题上,就是“民族融合”和“西方殖民侵略的双重影响”。不容讳言,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因种种原因,高考对“社会主义运动”已经不太关注,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姑且不说“社会主义运动”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怎样,作为世界不少思想家、政治家和普通劳苦民众追求了几个世纪,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并深刻影响普通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社会主义运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淡忘。

第三,突出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事物的能力。

这一特点,既反映在选择题中,更反映在非选择题中。选择题如第 16题,关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问题。非选择题如第37 题和第 39 题的第(2)问,突出考查了中国境内少数民族与汉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影响,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从而考查了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能力。在关于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相关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过于强调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往往忽视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的影响、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隐性考查了社会热点,突出了历史的借鉴功能。

关注社会热点,是近几年来文科综合考查不变的特点。不过,今年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与往年明显不同,直接避开了各地炒得过热的问题,而是以隐性的方式进行考查。如历史选择题中的第一组“政治机构与变化”题和第二组“社会主义运动”题,实质上是考查“社会改革”和“制度创新”这一热点问题;第三组“法德关系”题,实质上是考查“和平与安全”“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日、中美关系”这些热点问题。非选择题第 37 题,实际上是考查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台湾问题”“民族分裂主义”等热点问题;第 39 题(1)(2)问,实质上涉及了“改革开放”“日本侵华”等热点问题。

第五,历史、地理、政治三科融合较好。

几年来,文科综合卷对历史、地理和政治三科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拼盘”,即使是非选择题中三科综合题也是如此。但今年的文科综合卷第 39 题综合题,三科知识跨学科融合得比较好。尽管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是分开的,但三科之间的衔接融合还是成功的。第(1)问,要求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有机地将历史知识与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融于一体;第(6)(7)问,运用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分析近现代史的对外开放的本质和方针政策,实现了历史与政治的有机融合。

二、历史试题存在的问题

虽然今年文科综合卷有不少成功和欣赏之处,但就历史学科命题而言,我个人认为也有不少令人遗憾之处。

第一,试题涉及阅读教材和小字的内容太多,有“超纲”之嫌。

往年文科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有时也涉及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如2005 年文科综合卷中选择题“滇王印”,第 37 题中的“凯末尔革命”。但两者都是材料性试题,应试者不需要背诵教材中的大量内容,只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就能得出结论,故试题没有超出“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能力要求,因而不算“超纲”。但今年历史试题不同,学生如果不熟练掌握相关阅读教材和小字内容,就难以全面得出正确结论。如第 12 题中的“总理衙门的设立”,第 15 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第 21 题中的“欧洲煤钢联营”“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第 37 题的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等。

第二,地域特色几乎消失。

从高考命题权下放到各省市以来,特别是2004 年全国各套文科综合试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即各省市考生所考的文科综合卷,有一定的试题反映考生所在省份或区域的历史问题。今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主要是供湖南、湖北等省考生使用,试卷中几乎找不到反映湖南、湖北省的历史内容。实际上,两湖文化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体现,尤其是近现代历史,真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湖北的历史人物和发生在这一区域的历史事件,几乎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适度考查一些考生所在区域的历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爱家乡、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国家的情操。一个不爱自己家乡的人,他会爱国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的古训。

第三,试题的难度过大,个别选择题答案存在歧义现象,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学。

试题的难度是相对的,今年文科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与近两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相比,难度明显增加。在12 道选择题中,突出教材中主干知识,不需要经过多少思考能直接得出答案的可能只有第 13、14 题。第 15 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应该是比较容易的试题,但因是教材中的小字,难度就相对增加了。其他选择题都有相当的难度。在非选择题中,第37 题的难度最大,第 39 题的第(2)问,难以全面概括出答案。造成今年选择题难度增加的原因,一是涉及阅读教材内容和教材小字内容增多;二是不完整陈述题多达 6 题,如“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欧洲联盟”等陈述性问题;三是相对较难的比较选择题和程度选择题又占了 3 题。今年非选择题的难度增加,一是表现在第 37 题所提供的材料是文言文。尽管命题者对一些难懂之处做过解释,但对文言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仍然会存在文字障碍,从而影响其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解决相关问题。二是试题命题的角度比较新,需要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博闻强记能力),才能答出较好的答案。

另外,选择题第 23 题的所给标准答案为“B.揭露社会的黑暗”。事实上,选项“A.歌颂反抗斗争精神”也是正确答案。因为《中国古代史》关于《水浒传》的介绍明确指出“(它)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 28 页明确指出:“(《堂吉诃德》)歌颂了西班牙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真理、反抗压迫的崇高品质。”实际上,有关《堂吉诃德》的这类评价,体现在不少书评与著作之中。命题者千万不要以为教材中没有就不存在。

三、对历史命题与教学的建议

评析试卷,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是事后诸葛亮。为评析试卷而评析试卷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今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有:

第一,命题与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部颁布的《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既是高三文科综合教学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今年高考文科综合中的历史试题是有超纲之嫌的,在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擦边球。这种擦边球,在命题者看来是一种得意之作;但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一个败笔,它大大加强了中学历史教学的难度。因为,中学师生从此不敢相信“大纲”,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将会大大拓展,师生的负担就大大加重了。现在中学师生教学任务太重,我们天天喊“减负”,实际上是负担越来越重。文科综合考试,因教材多和试题量少,考查的知识点本来就相当有限。在这种背景之下,命题者还想方设法在命题上打擦边球,不知是何居心?现代高三文科学生没有不讲历史难学的,知识(主要是记忆)与能力全部要求高,且投入大产出少,不成比例。说真话,要不是为了考试,几乎没有人想学历史。这种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考试造成的。敬请高考命题专家们,多多考虑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而不要想当然,干一厢情愿有损中学历史教学之事。

今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Ⅰ虽然有超纲之嫌,但高三历史教学,还应严格按《文科综合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进行教学,以免加重学生负担,抑制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

第二,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与学是高三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

历史命题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不仅今年的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命题体现了这一特点,而且近几年来无不如此。即使是能力考查试题,也无不建立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之上,无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不熟练掌握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形成相关的基本技能,是不可能获得优异成绩的。今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部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没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第三,注意揭示历史现象或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或事物的历史影响,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综观今年文科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相当重视比较分析历史现象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总理衙门与外务部”“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堂吉诃德》与《水浒传》”、中国古代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变化等试题,就较好地揭示了相关历史现象或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第 37 题,在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的同时,通过引导考生对相关历史现象或事物的辩证分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第四,关注社会热点,从社会热点的角度重组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获得新认识。

历史教学关注社会热点,事关历史教育功能的实现,应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但关注热点,不等于历史教学与考试炒“热点”,更不等于历史问题“热点”化(请参见拙作《新课程理念下高考文综历史对“现实热点”问题的考查》,《中学历史教学》2006 年第 3 期)。历史命题只能以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背景材料,并以此为切入点,将历史上与此类似或有联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作为命题对象进行命题考查,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关注现实,达到观古鉴今的目的。

以上分析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肯定有不少谬误之处。在这里,我一方面诚请专家同仁多多指教,另一方面也希望本文能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cGusHpTPTeSw/QPSKhKaNXc7iDeJ5KZXcRbijJgal8CbJrWQLa7XigR3SQdZFY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