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近三年高考历史问题答题命题的四大特点

历史问答题是历年高考历史试卷的主体,也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恢复高考以来,历史问答题的难度不断增加。特别是近三年,历史问答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应试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越来越强。因此,认真研究历史问答题命题特点,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执教高中,特别是高三文科班的历史教师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综观近三年历史问答题的变化,我以为当今高考历史问答题主要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要求不断强化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早已有明确规定,但长期以来,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于是,国家考试中心针对这一情况于 1992 年推出历史学科考试的十条能力要求,明确提出了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包括互为因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并在当年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推出“材料分析评论问答题”,要求学生就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所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以败之”,结合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这一题实际上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1993 年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传统组,还是新科目组的问答题,都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1994 年的《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部分之二,在“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概念或观点”之后,加上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一层含义。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的考查。1994 年高考历史新科目组命题者,正是依据这一精神,在三道历史问答题命题时都紧扣《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地体现为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之一”这一具体原理,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对阶级结构、意识形态、革命前途等方面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然而,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近年高考学生的历史试卷,就不难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是很差的。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平时教学忽视历史基础理论教学的结果。因此,提高中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一是中学历史教师要从自己做起,加强历史基础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彻底更新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历史基础理论教学。二是从高一起,就必须严格要求,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每章节教学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历史复习,既要高度重视历史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又要在平时按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组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例将历史基础理论体系做一深入浅出的系统介绍和训练,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

二、紧扣现实命题,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大任务之一,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都是紧扣当今社会现实命题,很好地突出了历史学科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现逐一分析如下:

1992 年第 49 题,它通过对比分析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夕为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诞生后直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夕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做的努力产生的不同结果,向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教育。

1993 年高考题,无论是传统科目组,还是新科目组的历史问答题,进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主题。传统科目第 42 题要求考生在答题中理解并客观地贯彻民族关系史上的若干思想观点,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间有战争,有和平,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和平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一道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思想。第 43 题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对比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思想观点以及它们不同的结果,从分析比较中使考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缔造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指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终于赢得了新中国的正确历史结论。新科目组的第 51 题,通过对“八股取士”危害的分析,向考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教育;第 52题旨在引导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从而正确认识当今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种种行径的实质;第 53 题则在于启发学生认识团结一切力量,打击世界上最凶恶最反动势力的重要意义。

1994 年更进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传统科目组第 45 题,考生通过就苏联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我国后来经济政策的变化分析,从而认识到学习外国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切忌形而上学,照搬他国经验,并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国的国情,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传统组第 43 题和新科目组第 41 题在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强调了墨子“非攻”思想;传统组第 44 题和新科目组第 42 题,通过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让考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特别是新科目组第43 题,要求考生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评论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言论,渗透着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教育。此题告诉考生,不能僵化教条主义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同时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必然打上哪个时代的烙印,有哪个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修正、丰富、完善,这正是它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如果把导师们的每一句话都看成是万世不变的教条,不但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且只能使马克思主义停滞和消亡。此题要求考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需要的。

运用历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来被中学历史教师看作是软任务,随意性很大,难以落到实处。而近年高考历史题紧扣社会现实问题,突出了历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这就启示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抓住当今时代脉搏,借古鉴今。尤其是高三文科班历史复习课时,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紧扣当前社会上的重大问题和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大势,拟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历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从而为学生参加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比较题的分量重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从分析、综合到抽象、概括的桥梁;它是揭示事物矛盾,把握事物内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方法。综观近三年高考问答题,比较性问答题的分量很重,占整个问答题比重的 1 /3 至 2 /3。1992 年高考三道历史问答题中,第 49 题和第 50 题都是比较性问答题。前者要求考生比较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斗争的结果和中共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做出努力的结果,说明导致两种结果的原因,从而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后者则要求考生比较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归纳出各次斗争的特点。1993 年高考历史问答题中,传统组和新科目组都有一道比较性问答题。传统科目组第 43 题是要考生比较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新科目组第 51 题,实质上是要求考生对比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和秦朝“焚书坑儒”,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这一观点的正误。1994 年高考历史问答题,比较性问答题在传统科目组中都增加到二题。其中传统科目组的第 44 题是同一题,要求考生比较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新科目组第 43 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比较、明确恩格斯在 1848 年和 1895 年两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只有比较分析19 世纪 50、60 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性质,才能判断恩格斯的结论是否正确,才能推断出恩格斯观察历史主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科目组第 45 题,是要求考生比较说明两次世界大战苏美两国经济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指出美苏经济政策对战后西方世界经济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由于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中,比较性问答题所占分量很重,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三历史复习时,要加强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既要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即从时间上对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求常求变”;又要启发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即从地域上对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求同求异”。通过纵横比较,在“常”与“同”中把握共性,认识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于“变”与“异”中把握个性,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同时,教师在进行历史比较教学时,既要重视历史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重大方面的纵横比较和整体比较,又要重视单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细小方面的纵横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才能有效地高质量地完成高考历史比较性问答题。

四、旧题翻新,难度增加

高考历史试卷不出已考试题的知识点,曾成为我们高三历史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应考的重要指导思想。但综观近三年的历史问答题,这种经验认识是不完全正确的,应该予以修正。实际上,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是“重复”了以前的列举和问答题的有关历史知识内容的。1992 年问答“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做出了哪些方面的努力?结果如何?说明导致上述两种结果的根源。”它重复了 1979 年问答中“举出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重要革命活动”的一些内容。1993 年新科目组问答第 51 题,实际上是 1985 年副卷中“列举秦、西汉、明、清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措施”秦、明加强思想统治措施的深化。第 53 题,也包含了 1987 年列举第 8 题一些内容。本年传统科目组第 43 题问答,包含了 1990 年问答第 2 题和 1983 年问答第 2 题的某些内容;第 44 题则包含了 1979 年问答第 2 题的一些内容。1994 年新科目组问答第 41、42 题和传统科目组的问答第 43、44 题,分别重复了 1988 年问答第 1 题和 1983 年问答第 2 题的一些内容。同时新科目组的第 43 题,则包含了 1983 年问答第 3题的一些内容。

在上面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中的问答题,不仅“重复”过以前某些列举、问答题的某些内容,而且比率逐年增加。不同的是,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旧题翻新,难度大大增加。例如:1988 年高考历史问答题“试述我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重要主张”,墨子及其主张只是考查内容的一小部分。能够答出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主张选举贤能之人做天子、国君和官吏,即可得 2 分(该题满分为 9 分)。其他各家代表及其主张的答案也都是如此思维格局。这些答案基本上是教材原文。它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1994 年高考问答是:“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2 分),说明其社会根源(6 分),并分析其积极意义(6 分)。”本题首先引入墨子言论的两段原始材料,渗透了语文知识,提供了新的历史情景。接着,在这个前提下逐次递进地提出了能力要求。能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出“兼爱”“非攻”是墨子思想核心,仅得 2 分。进而,能够揭示出墨子是小生产者代表及其渴望温饱富裕,渴望和睦安定的社会根源(历史背景)可得 6 分。最后,能够精当分析墨子思想的积极意义,可得 6 分。它考查了学生是否能从所给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炼墨子言论信息,分析墨家主张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属性,评论墨子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道颇具深度的分析评论题。其难度就大大超过了 1988 年那道历史问答题了。

高考历史问答题旧题翻新,难度加大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首先我们不应该忽视业已考过的内容,否则我们在高考历史中就会吃亏;其次,复习已考的问答题的历史知识内容时,不要炒回锅肉,而要变换角度,深入发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历史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基础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的考生在未来的高考历史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取得优异成绩。 DLsvxjD7+u16Xsxmq/0N+FDRyA3pp4+0xRkbq1hLDrj+7hl2zozchue8+iht//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