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10 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要旨与复习备考策略

一、考试大纲要旨

人们常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命题的最大秘密,就隐藏在当年的《文科综合考试大纲》之中。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业已出台(适合大纲本教材区使用,下文所有分析亦同),因此,科学揭示“历史考试大纲”所隐藏的命题信息,就成为广大高三文科师生十分关注的问题。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与 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而 2009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规定的有关“考试性质”“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等方面,又是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的翻版。近三年来“历史考试大纲”的“不变”,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呢?

首先,要深入体会其“不变”的内涵。“考试大纲”的“不变”,实际上就意味着 2009 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学科命题在“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内容比例”“试题难度”和“组卷”等方面总体上会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大变。具体说来,一是“考试大纲”提出的考核目标要求、三个梯度的能力要求仍是我们历史教与学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继续高度重视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力图体现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共性研究特征与方法,使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三是意味着 2008 年、2009年高考试题将成为我们测定2010 年高考的风向标,其主要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情境材料,在新情境下,经过分析、知识迁移、理解、对应基础知识内容,让考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四是意味着 2010 年高试卷呈现方式将会比较平稳,但并不意味着命题者命题不会创新变化。实际上,命题者每年都在去陈求新。

其次,要研究揭示其“不变”中的秘密。当今,有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研究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时,往往只注意当年“考试大纲”的变化,而忽视当年“考试大纲”与往年“考试大纲”的关系。换言之,我们往往忽视当年“考试大纲”是在过往几年“考试大纲”基础上修订的。由于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是 2008 年、2009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的翻版,我们就应将比较研究的视野扩展到 2007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并认真研究 2008 年、2009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在 2008 年、2009 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上的反映。由此,我们就会发现 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在制定思想上将在关注历史学科特点、关注历史新课程改革、关注时政热点总趋势下,明显呈现下列六大特点:

第一,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继续重视从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层面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因为 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所规定的考查内容继续保持了 2008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新增加的有关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如先秦时期的“井田制”,秦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宋元时期的“庆历新政”,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中的“天京变乱和重建领导核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中的“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国民大革命中的“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国共两党十年对峙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的“‘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等。如 2009 年全国文科综合卷Ⅰ中的第18、19、20 和 37 题,卷Ⅱ中的第 17、18 和 37 题,就是从“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层面来考查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2010 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者必将在这方面进行创新命题。

第二,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继续重视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因为,2010 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继续保持了 2008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所新增加的有关经济和中国古代史的社会生活史。如先秦时期的“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等。尤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和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这些《历史教学大纲》没有收录在教材中又是小字的内容被纳入考试范围,更彰显了大纲制定者对社会生活史考查的高度重视。正因为如此,2008 年全国高考的一些地方试卷,就明显地考查了这些内容。2009 年全国文科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则强调考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站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立场,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比如全国文科综合卷Ⅰ选择题第 12、13、14、15、18、20、21、22、23 题和主观题第 37、39 题,卷Ⅱ选择题中的第16、19、20、22、23 题,无不从一侧面体现上述特点。经济与社会生活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历史学科不同于政治,不会直接考查现实问题,它关注更多的是有关这方面的“长效热点”,如科学发展观、新农村、税费改革、和谐社会问题。2009 年全国文科综合卷Ⅰ第 37 题就隐形考查了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1950—1965 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又有谁敢说,在 2010 年高考全国文科试卷中,不会出现这类重大经济改革的历史试题呢?

第三,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继续重视从民生的角度关注农民革命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这一命题趋势主要反映在 2010 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继续保持了 2008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所新增加的有关农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史。如明清时期的“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包括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中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国民大革命中的“工农运动的发展”,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中的“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中的“亚洲人民民主国家”。2009 年全国文科综合卷Ⅰ的第 19 题,卷Ⅱ的第 16、21、22 题,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民生的角度关注农民革命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这一态势。

第四,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继续重视体现历史学科研究发展的新趋势,重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考查人类文明演进与发展史。因为,2010 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继续保持了 2008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对人类文明演进与发展史相关内容的整合。如“秦末农民战争”原为独立子目,从 2008 年开始并于“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一目之下。这样做,一是为了与现行教材相吻合;二是为了体现“秦末农民战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又如“戊戌变法”一目下的“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从 2008 年开始被修改为“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这一整合,一方面扩大了考查的范围,另一方面有利于与前面的“洋务派与顽固派”和后面新增加的“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专题知识体系。再如,世界历史中从 2008 年开始将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一目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单独列为一目;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修改为“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将“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和“80 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修改为“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和“20 世纪60 年代至 80 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将“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修改为“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这些历史知识点的整合,既突出了相关历史知识在整个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地位,增强历史知识表达的科学性,也相应扩大了一些历史知识点的考查范围。从命题的角度看,2009 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Ⅰ的第 12、13、14、21 题,卷Ⅱ的第 12、16、17、18、37题,则突出反映了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和人类思想文化的演进。

第五,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注意继续为命题者创制历史开放性试题创造条件。因为,2010 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继续保持了 2008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对相关内容的开放性表述。如在“洋务运动”一目下,保持了“洋务运动的效果”的修改表达。这种表达与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相比,无疑具有开放性意义,它给命题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与评析提供极大空间。又如“新文化运动”一目,考纲保持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的修改表达;“五四运动”一目,考纲保持了“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的经过”的修改表达。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考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两目之下都没有具体列出其影响或意义。考纲的制定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都涉及当今史学界和人们普遍关注的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且争议很大。这就为命题者创新命题提供了很大的弹性空间。从 2008 年和 2009 年全国文科综合卷的命题实际来看,这一命题弹性空间并没有被利用,从查漏补缺的角度来说,这恰是我们在 2010 年历史复习迎考中必须引起高度注意的地方。

第六,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继续重视考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因为,2010 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继续保持了 2008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大量内容的修改表达。如“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主目,保持了“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修改表达,并将国民大革命的所有现象置于本主目之下。这就突出了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密切关系,突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又如考纲保持了将“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修改为“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表达,从而扩大了知识的考查范围,更有利于我们从决策过程和因果关系上认识中共八大决策的正确性,理解中共八大正确决策为何没有得到执行的历史原因。所有这些,为命题者创设这方面的优秀试题提供了良好条件。2009 年全国文科综合卷Ⅰ的第 37 题第(2)(3)问,卷Ⅱ的第 15 题等,就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这一修订目标。

二、复习备考策略

研究“考试大纲”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指导我们学习与复习历史。因此,我们在理解 2010 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要旨的基础上,在日常历史复习备考中,应注意以下策略:

第一,坚持以“考试大纲”为核心,构建基础知识网络。不论高考形势如何变化,“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始终是高考的命题依据。首先,我们必须对“考试范围”的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和牢固记忆,包括史实、概念、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其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创设新视角,着力构建科学严密的基础知识网络,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第二,正确处理基础与能力的关系,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努力实现能力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得到培养,基础在能力提升中得以夯实,实现基础与能力并重,相得益彰。无论是教与学,都要注意突出重点,坚决避免不顾实际、贪多求全、不求甚解,坚决避免脱离基础知识盲目地拔高能力。衡量历史教与学的效率的关键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也不是看学生一节课看了多少页历史教材或复习资料,而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实际提升。

第三,要坚持论从史出,史料判读。在历史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材料新情境下所出现的历史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与分析同一情境材料所包含的不同问题,既要厘清史实,又要通过练习学会判读史料,并与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对应。

第四,要努力提高练习效益。练习设置应集中体现新材料、新情境,信息量适中,强调试题的题眼。注重题目质量,切忌题海战术。坚决避免套题,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进行,强化练习的针对性,努力做到每练必过关,解决问题不隔天。

第五,适度关注热点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看,下列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古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资本主义社会调节机制,中国与世界近代民主化进程,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重点是新疆、西藏与台湾问题),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古代赋税制度的变迁,三农问题,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与交流,东南亚地区的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与现代化,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中部崛起(着重湖北、河南),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外历史人物评价(如孙中山、拿破仑等),中俄、中美、中日、德法关系等。 06H5qVZ9ctMudIbn7WtbRi75E4qY9E1xq/7tmBAKDx12vmwbKBHrbWjrPl+vOVz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