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09 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2009 年全国高考尘埃落定,广大中学师生对高考的关注重点立马转移到研究全国各类试卷上来。那么,2009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给我们什么重要启迪?我们在未来一年的高三历史教与学中应注意些什么?也就自然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和高三文科关注的话题。我认为,2009 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的总体特点是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全卷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保持“相对稳定”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

2009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与 2008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相比,保持了“相对稳定”,其主要体现在:一是整套试卷中的历史试题在结构模式、题型、题量和所占分值上与 2008 年完全一样,如第 12—23 题为历史选择题,共 48 分;第 37 题为材料题,32 分;第39 题为政史地综合题各占 20 分等。二是所考内容基本上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三是所有历史试题,除选择题第 16 题外,全部为材料题,与 2008 年相比没有差别。四是所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所列举规定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我们透过 2009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的历史试题发现,人们常说的高考命题所谓“稳中求变”,其“稳”的含义:从知识的考查角度来说,就是考查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和基本史实,通俗地说,就是教材中的大字、大事,同时渗透一个历史和文化常识题;从能力的考查角度来说,就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并以材料题的形式来呈现;从试题命制的角度来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结构不会变,其分值分配比例不会变,材料题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不会变,隐性主题组卷方式不会变,隐性关注热点不会变,多种命题范式并存不会变,着眼新课程改革和试题创新的方向不会变,科学体现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方向不会变。就“变”的内涵来说,也就是发扬优长,主要集中于试题的选材、立意、呈现形式、命题范式、综合程度方面的创新。因此,“依纲扣本”复习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仿照 2009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命题方式、原则选择试题或问题引导练习,是当今高三历史教师和文科学生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那种不顾实际,盲目追求“新”“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第二,坚持考查学生的历史和文化常识,但命题花样翻新。

2009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历史试题与往年一样,第12 题考查了一个历史和文化常识问题——“姓氏的渊源”,不少考生因教师平时教学没有讲,自己又从来没有思考过这类问题而不知从何作答。实际上,从命题方式来说,本题并没有什么新意。因为,从 2007 年开始,全国文科综合Ⅰ卷历史选择题中的第 12 题,基本上是考查历史和文化常识性试题。2007 年考查的是皇帝的“谥号”,2008 年考查的是传统文化中的“阴”“阳”问题。真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在历史和文化常识考查上,命题者可谓匠心独具。

近几年来的第 1 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不是我们在历史教与学中要不要重视历史与文化常识考查问题,而是我们在历史教与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机融入和掌握历史与文化常识,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从2007 年考查皇帝“谥号”以来,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和高三文科学生是比较重视历史与文化常识的教与学的,有些甚至在历史复习过程中专门花几节课时间讲述“谥号”“庙号”“尊号”“年号”“阴阳五行”等历史和文化常识性问题,这无疑超出了传统《历史教学大纲》和现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即使从应对高考的角度来说,这些做法也未必有效。因为,有关历史和文化常识的内容相当丰富,远不是我们盲目跟风可以解决问题的。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就是将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常识,有机地融入日常的历史教与学过程之中。如“司马”“司徒”等姓氏在《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就出现过,如史学家司马迁、司马光,权臣与帝王司马懿、司马炎、司马睿等。只是我们在教学这些历史知识时没有注意深入考察和理解而已。

第三,材料选择题占统治地位,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9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历史试题与 2008 年一样,全卷 12 道选择题只有 1 道为非材料选择题,其他选择题都向考生提供了新材料,突出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续表

从上表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历史选择题所提供的材料,除第13 题和第18 题我们在平时可能有所知闻外,其他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对于广大中学生,即使是中学历史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考生要从所提供的材料中得出正确答案,就必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理解材料,只有在这一基础上,综合分析设问、备选项与所提供材料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如第 13 题,材料“四面楚歌”,似乎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试题为考生准备的四个选项是:A.南方的经济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在这里,考生最容易错选D项,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是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的重要条件。考生怎么也没有想到,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与本题答案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重要隐性知识:无论是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西楚霸王项羽,还是胜利者汉王刘邦,他们都曾是历史上的“楚国人”,曾共同起兵推翻秦朝的统治。我们常说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指强大的秦朝就是被“弱小”的楚国人灭亡的。由于考生在平时历史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西汉初年以刘邦为首的统治集团曾是“楚国人”这一历史渊源,也就自然无法将“统治集团的更替”与西汉初年“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联系起来。其他选择题,如第 14、15、19、21 题,都需要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历史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因此,2009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历史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日常历史学习中,既要关注历史显性知识的理解,并运用这些显性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新材料、新情境问题,也要关注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隐性知识的发掘、理解和应用。

如果要我来点评 2009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历史选择题的命题质量,我认为,运用不同材料命制历史选择题,突出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向是好的,必须坚持。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和有志于学习文科的学子,在日常历史教与学过程中,也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但命题者也必须注意控制试题的难度,参加高考的对象是广大高三学生,而不是在校大学生,更不是硕士、博士和专家学者。2009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历史选择题第 13、14、19、21 题的难度太大,即使要在校大学生,甚至于历史硕士和博士来考,其结果也未必理想。

第四,历史非选择题突出历史性、现实性、多样性、综合性的有机结合。

2009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历史非选择题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材料的选择。如第37 题,从材料的表达方式来看,既有描述的文字材料(如材料一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和材料三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有数字性的统计材料(如材料二《中国统计年鉴》);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来看,既有反映中国古代史上的土地和赋税制度变化的材料(如材料一),也有反映中国现代史上的材料(如材料二、材料三,材料三甚至可算为时政材料);从材料的出处来看,既有人们研究得来的成果材料或间接材料(如材料一和材料二),也有历史文献或直接第一手材料(如材料三)。第 39 题所提供的材料也大致如此,不同的是将数字统计材料换成了历史地图材料。二是试题设问和所考查的内容。如第 37 题,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第(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50—1965 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第(3)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本题设问所考查的内容贯通古今,考查的内容不仅综合性强,而且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又如第 39 题,基本上继承了 2008 年的命题方式与思路,以历史上“三角贸易”问题作为试题的开篇,主要要求学生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影响;然后要求考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阐析“三角贸易”涉及海区的大洋环流规律,三段航程海域洋流性质,里斯本 1 月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再要求考生运用政治学科知识阐释现代贸易与历史上的“三角贸易”的区别,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并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本题以历史问题为切入点,巧妙地将历史问题、地理问题和现实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很好地实现了历史性、现实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有机地融合。

从历史学科和政史地三科综合的角度看,2009 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非选择题和第39 题,体现了政史地三科综合,命题质量不错。它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我们在历史教与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每一个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又要关注历史的学科内的纵横联系,还要关注历史科学与政治、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刻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史为鉴,启迪人生。 cGusHpTPTeSw/QPSKhKaNXc7iDeJ5KZXcRbijJgal8CbJrWQLa7XigR3SQdZFY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