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动”与“痛”

摘要: 自主、合作、探究三大新课程教学理念,从一定角度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但当今历史教学存在教学之“动”,不顾对象,只顾标新立异,忽视科学;只重智力,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之“痛”。要让全体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动”起来,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牢固树立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教育教学意识;形成系统、科学、高效的能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历史教学“动”“痛”

自主、合作、探究被誉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三大理念。从一定角度来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共同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只要我们深入考察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我们就可以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与传统的历史教学相比,“动”是多了起来;不过这种“动”多在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之中,日常历史课堂“动”得并不多,而且这种“动”多为少数学生“动”,有些虽然“动”了,但“动”得不科学。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并且“动”得科学,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本人不揣浅陋,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动”与“痛”,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专家和中学历史教师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历史教学中的“动”中之“痛”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应该说,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动”了。这本来是一件可喜之事,但我们历史教学之“动”,也存在诸多之“痛”。我以为下列三个方面很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设计教学“活动”,不顾对象。

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看影视、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学生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的课堂活动,都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效果。从本质上说,这些历史教学之“动”,是违背素质教育全体性原则的。

第二,设计教学“活动”,只顾标新立异,忽视科学。

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发现、发散、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如果学生设计出这样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

第三,只重智力之“动”,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之“动”。

现在不少教师一提到新课程理念,他们所想到的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问题,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较轻视。他们往往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设计各类历史问题,而忽视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有历史教师设计:“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这种问题的设计与讨论,必然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以损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英雄形象的教育意义而告终。还有一些教师因受现代一些不正确的“史学观点”、影视“戏说”和时髦“说书”的影响,竟然设计出:“郭沫若曾为曹操翻案,你能为秦桧翻案吗?”“有人说李鸿章是一个改革开放者,而不是卖国贼,你能说明理由吗?”这些问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且令人触目惊心。历史教育是一门修身养性之学。上述设计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如何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动”起来

要学生“动”容易,但要让全体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动”起来,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在这里,我们历史教师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牢固树立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教育教学意识;二是要形成系统、科学、高效的能让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教学方法。

从教育教学理念来说,让全体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动”起来,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让爱意充满课堂,使学生敢“动”。

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感受到被集体重视和关怀,更是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绝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传授知识,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观。要尊重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如教师在课堂交流中,要善于把充满爱意、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悉心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变化,从与他们的交流中捕捉“闪光点”或疑难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等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千方百计创设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能“动”。

历史课堂教学,全体学生能否真正动起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是否给学生创设了表现机会。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不少历史教师把历史教学看作是教师展现才华的舞台,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望。于是出现了整个课堂教学,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学生则呆若木鸡观看教师的表演,很少甚至于没有表现的机会。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由居高临下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由滔滔不绝变成循循善诱的导师。教师要下决心改变“一言堂”“满堂问”的教学形式,从教学内容出发,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个别学习、组对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千方百计给学生创设表现机会,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与空间。

再次,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学生充分地“动”。

由于历史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师学识水平有限等原因,我们不少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充分地“动”。这既表现在学生解答教师自己设计提出的问题上,更表现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上。研究表明,在学生思维的启动过程中,别人的,特别是教师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的抑制因素。因此,教师对于自己设计和提出的问题,不应期望全体或某一个学生马上就给出完整的答案,应该学会等待,学会诱导,学会让不同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予科学、合理、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宜先让问题提出者谈自己的思考,然后引导全体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再给予科学的解答,如果教师自己的已有知识不能解决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也切忌有意回避,更不能斥责学生,应以探讨和鼓励的方式,留到课后解决。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一定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驰骋联想,各抒己见。这样,学生才有“安全感”“自由感”,才会无拘束,无顾虑,自由发挥。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让全体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动”起来,除了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外,还必须改革历史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应注意下列基本方法:

第一,让学生自述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行“动”。

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因此,学习历史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动”起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每课历史知识时,先从宏观上理清其基本结构和发展演化线索,并让学生交流“我准备这样学习”的思路或方法,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思路空间,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第二,设计富有启发的问题,诱导学生想“动”。

设计问题是我们教师诱导学生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教师任意提出的问题都能实现这一目标。如“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就往往导致学生“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难以实现开发学生智力和诱导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实际上,要设计能真正诱导学生想“动”的问题并不是很难。如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平均地权”时,我们就可因势诱导:“‘平均地权’是否能理解为平分土地?为什么?”这一设问,表面上看十分平直,学生也容易望文生义。正因为有这一设问,学生不得不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思考这一问题。因为在学生看来,按正常的思维习惯,如果本身就这么简单,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其背后,肯定有老师的“阴谋”。于是,学生就不得不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以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

第三,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让学生乐“动”。

学生的自学思路确定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既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学重点,让每个学生体验我能学会、我能提出问题并解答他人问题。这样,学生对学习不再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当观察到学生基本读完课文,并产生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时,就要及时组织学生自由组合讨论,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与疑问。同时,教师还须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在师生、生生互相质疑中进一步统一认识,求同存异。这样由师到生,再由生到师,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生的思维自然得到了发散,并从中不断学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思想方法。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体验自主学习、与他人协作和交流的快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情“动”。

以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世界为背景,利用多媒体、图片及语言描述等手段,创设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很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

第五,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悟“动”。

现实是历史的发展,不少重大现实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上寻找到它的影子。如当今美国为什么对外总是推行强权政治?阿拉伯国家为什么与以色列水火不容,战火连绵不断?如此种种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相关答案。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不论是谁,首先关注的当然是现实生活,然后才会关注历史与未来。因此,学生是否真正关注历史,是否在历史学习中真正“动”起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历史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现实。因此,引导学生透过历史感悟现实,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教学应有之义。如果我们能用丰富的历史事实,形象地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用近代以来的相关史实,说明“台湾问题”形成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不难认识当今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就不难认识中国和美国的对台政策,从中感悟解决“台湾问题”的迫切性和对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应将历史与现实有机联系,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认识规律,在学习历史中感悟现实。

注:本文于 2007 年撰写于株洲市第四中学,曾在株洲市历史教学研讨会上通过报告的形式与全市部分历史教师交流;文中的部分内容也在不同的省、市教师培训活动中,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过交流。 bSorfNiS3h9uHO8CZFyjKcVNBDQ9gHDfjp90aPzLUtcjh7fgLs8J8pwU21ugh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