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浅谈历史课中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与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是并行不悖、三位一体的。就能力培养来说,我认为历史课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的能力,即认识历史的能力。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一旦形成,对指导学生认识今天、展望未来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点粗陋看法。

一、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原因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先进与否,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乃是重要的标志之一。例如,在讲授和复习秦汉、隋唐、明清的经济发展时,我们可以运用联系的方法,把教材本身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材料)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搞清历史发展的规律。举例来说,学习秦汉或隋唐历史,应使学生认识到:它们虽是四个不同的朝代,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秦的暴政,倒行逆施,破坏了生产,违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激起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致使秦朝最终灭亡。西汉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所以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为了维护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宽舒”政策,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他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认识到:事愈烦,天下愈乱;法令愈苛密,犯罪者愈多;兵马愈强大,反抗者愈多。专持暴力,不“除暴去苛”,不使民“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是巩固不了统治的。因此,汉初先后颁布诏令,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下令减轻田租、算赋,其中算赋由一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徭役也由每年一次成为三年一次。并以“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和宰相大都“治黄老之术”,奉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到几十年,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终于出现了“蓄积岁增”的“文景之治”盛世。同样,隋朝的统一为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隋末农民战争也与唐初的贞观之治密切相关。唐太宗李世民在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时指出,一个政权如果过分暴虐,使人民无法忍受,就必将被人民推翻,因此,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出现了举世皆知的“贞观之治”盛世。历史教学如能注意通过反复引导学生发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它去观察分析我国古代几个封建朝代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学生就会逐渐提高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的能力,并能形成下述三点认识:

一是前朝的农民战争的推动作用。汉、唐、明、清这几个朝代都是在前朝大规模农民战争推翻旧的王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这些新建王朝的一些开国皇帝(或第二代皇帝)有的直接参加了这些农民战争和亲身感受了农民战争的威力,所以当他们执政后,必然会在统治政策和剥削方式上做出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

二是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必须调整政策,而这些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及轻徭薄赋,还是明初朱元璋实行垦荒屯田、严惩贪污和控制豪强等政策,甚至还包括清初康熙帝推行的“更名田”和“地丁银制”,所有这些朝代统治政策的调整,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有利于经济繁荣和发展。

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经过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打击,新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暂时放松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汉初的“十五税一”“三十税一”和徭役三年一次与秦朝的“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力役三十倍于古”相比,唐初的轻徭薄赋与隋炀帝时横征暴敛、滥用民力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这样,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明初经济的发展也与当时农民身份地位的改善密不可分。

二、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观察和分析,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在讲授唐朝繁荣的经济时,不能只强调唐太宗的个人作用,而忽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农具改进的推动作用及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的作用。讲秦始皇,我们不能只强调秦的暴政,而有意无意地忽视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起的重大作用和影响。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析历史人物的是与非,既要关注其阶级本质,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具体史实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析历史人物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朝代都有它发展衰落的过程,人们是在这变化着的历史舞台上活动的。因此,历史人物的活动也会有一个发展过程,不会永远停留在原来的地方。像唐太宗这样一个复杂的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教学中既要突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进步的历史人物,是由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但也要说明唐太宗的后期,政治上未能慎终如始,即使纳谏,也未再坚持下去,又东征高丽,劳民伤财。综合考察他在位 23 年,真正朝气蓬勃的时间也不过十多年,后来就走下坡路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运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

我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改革和变法有几十次之多,帮助学生弄清楚这些改革和变法的历史背景,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方面。具体可抓住三点:一是在社会大变动时期,人们的思想及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都在大变动之中。例如: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和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等变法,正是这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使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这便是上层建筑变革对经济基础起的反作用。二是在封建社会里,当一些新王朝建立之后,为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变法。例如:教材介绍了秦朝初年,秦始皇为使刚建立的封建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相一致,并适应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对法律、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等进行了改革;刘邦为巩固新的统治,一面实行“休养生息”,一面废除了秦的苛法;曹操破除门第观念用人唯贤、屯田致富、统一北方;朱元璋改革吏治;康熙帝废除圈地,实行“更名田”等。这些改革和变法都是使新建立的王朝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以促使社会前进。三是当一些封建王朝遇到危机时,也即是上层建筑已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或经济基础已不再适应当时的统治需要,一些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也会提出改革,以挽救封建统治。例如教材着重介绍了被列宁称为 11 世纪中国改革家王安石的变法,还有被称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戊戌变法运动。这样,学生便会逐渐树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的观点;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相适应时,不一定都要通过暴力革命,有的是通过改革和变法来使两者适应,它也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总之,历史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不能用一个模式生搬硬套,既不能割断历史“断章取义”,更不能信手拈来进行“类比”。历史教学的任务是:既要把各种不同的改革(及改革家)做综合的考察、研究(找出共性),使学生认识改革是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又要看到每次改革各具特点,千姿百态,所起作用及成败得失各不相同,进而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锐利武器来学习历史、学好历史。

注:本文于 1995 年 8 月撰写于永州市第三中学。 aT4+I8LMmk5LgkYsFfetgwHCHD+OujLewMF0ymXjwtl6uvWAKVHuyW49op9Ysm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