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反思评价的功能

1.反思评价与自我概念

早在Cooley提出镜像自我时,他就指出镜像自我在自我概念中起着重要作用。 Kinch(1963)认为他人实际评价并不能直接影响自我概念,而是要通过反思评价间接影响自我概念。 Shrauger和Schoeneman(1979)综述了众多相关研究,结果发现自我知觉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即他人实际评价)之间仅存在弱相关,而自我知觉与想象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即反思评价)却显著相关。 Hergovich,Sirsch和Felinger(2002)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反思评价对自我概念的形成起着直接作用,这一结论得到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 Amorose(2002)的研究显示,来自母亲、教练和队员的反思评价可以预测运动员运动能力的自我评价。 Brownfield和Thompson(2005)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研究也表明,来自同伴的反思评价与个体的有关违法行为的自我报告呈显著相关。Bouchey和Harter(2005)对中学生的数学/科学学业成绩的研究发现,中学生对成人数学/科学的重要性和胜任度的反思评价可以预测他们在这两方面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如果被试认为成人觉得这门学科很重要(或认为成人觉得自己可以学好这门学科),被试自己也就觉得这门学科很重要(自己可以学好这门学科)。 Kaufman和Johnson(2004)对同性恋的研究也发现,与那些体验到较多关于同性恋负面反思评价的个体相比,较少体验负面反思评价的个体在自我性别认同时困难较小,即更容易认同自己同性恋的性别角色。

在外界环境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过程中,反思评价起着中介作用。 Bois和Sarrazin(2005)对青少年体育能力进行了纵向研究,结果发现父母评价通过反思评价间接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评价;而当控制了反思评价这一变量后,父母评价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并不显著。一些对异常个体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 Kroska和Harkness(2006,2008)的研究发现,当个体被诊断为有“心理问题”时,社会环境对于“心理问题”的负面看法通过反思评价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观点,使得个体产生更多的负面自我体验。

个体对重要性不同他人的反思评价对其自我概念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Amorose(2003)研究了大学生运动能力的自我评价,结果发现来自运动他人(即教练和队员)的反思评价对运动自我知觉的影响远高于来自父母的反思评价;来自运动他人的反思评价能预测其 22. 4%的自我评价,而来自父母的反思评价只能预测 3. 5%的自我评价。 Jowett和Cramer(2010)对青年运动员的身体自我评价进行研究,结果也发现被试与教练的关系比与父母的关系更大地影响着运动员对身体自我的知觉。

他人的实际评价和反思评价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影响是不同的。 Nurra和Pansu(2009)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任务性质不同所致,如果针对个体的某一特殊领域(如学业、运动方面)时,他人实际评价会对其自我知觉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而如果采用针对个体自我概念的一般任务,他人实际评价对其自我概念影响很小,主要是通过反思评价而间接起作用的。

2.反思评价与种族认同

种族认同( racial identity)是指个体对本种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种族身份的承认(Carla & Reginald,1998)。在种族认同过程中,反思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个体所生活的周围环境对其种族有不同的看法,个体会推断不同人对自己种族的看法,并将这些观点内化形成种族认同。 Khanna(2004)以亚裔美国人为被试的一项种族认同研究,结果发现,影响亚裔美国人种族认同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外貌等外显特征和文化知识的暴露情况。当个体认为他人觉察到自己表现出更多的亚洲特性(比如亚洲的文化)时,个体更可能认同为亚洲人;当被试认为别人更加关注他们的外貌特征时,他们也会表现出更多的亚洲人种族认同。

Khanna(2010)以美国混血黑人为研究对象,也得到相似的结论。如果让被试表达其“公开”身份(public identity,即个体向别人介绍自己是何身份)时,82. 5%的被试回答自己是多种族的(multiracial),17. 5%的被试认为自己是单一种族的(monoracial);而让被试表达其“内化”身份(internalized identity,即个体自己内在的身份认同)时,60%的被试认为自己是黑人,22. 5%的被试认为自己是白人,17. 5%的被试认为自己是多种族的。也就是说,混血黑人在公开场合更多认为自己是多种族的,而私下却认为自己是黑人。大多数被试认为自己是黑人,重要原因就在于被试认为他人将自己看成黑人。研究者还发现,白人更多将混血黑人归为黑人种族,而黑人不将混血黑人归为黑人种族,因而来自白人的反思评价塑造被试的黑人种族认同,而来自黑人的反思评价塑造其双种族认同。

3.反思评价与自尊

自尊是指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需要关系的反映,是个体评价自己的程度及对自己的价值感、重要感的体验。 Leary等人(1998)认为自尊起源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比如他人是否接受我们,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等),与他人关系的好坏是预测个体自尊的一个重要指标。当个体在某一领域中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时,个体在该领域可能就拥有高自尊,反之,个体在该领域的自尊将受到影响。Cast和Burke(2002)认为当来自重要他人的反思评价与个体自我身份相一致时,我们就会体验到自我价值感。 Milkie(1999)以青少年女生为被试探讨对反思评价的关注与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 Jaret等人(2005)对人们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进行了研究,发现对身份和地位的反思评价的关注与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但不存在性别差异;两者间的相关在公开场合(如工作环境中)比在私下场合(如家庭环境中)更明显。 Stephan和Maiano(2007)的研究也发现整体自尊与来自父母、教师和朋友的反思评价有关,来自三者的反思评价对整体自尊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并且来自综合他人的反思评价比来自单个他人的反思评价其预测效应更大。另外,研究还发现个体的整体自尊受想象中人际反馈信息的性质的影响,假想中的积极反馈信息使个体认为自己更受欢迎。 Gentile等人(2009)对不同的领域自尊进行性别差异的元分析,结果也支持反思评价对自尊的预测作用。

一方面,反思评价对个体自尊存在显著影响;另一方面,自尊水平不同的个体在推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也存在显著差异。Collins和Feeney(2004)的研究发现那些没有安全依恋感的个体更倾向于认为同伴不接受或不关心他们。 Murray等人(1998,2000,2006)以亲密伴侣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高低自尊个体在推断伴侣对自己的想法时的差异。结果发现高自尊被试可以更准确地知道伴侣对其感觉如何,并能正确地判断伴侣在积极地看待他们;而低自尊被试却错误地认为伴侣在相对消极地看待他们。低自尊被试对自我怀疑的反应是怀疑伴侣的看法,进而导致他们降低伴侣的观点。相反,高自尊被试对自我怀疑的反应是更多地相信伴侣的看法并不断地接受这些观点。

Sciangula和Morry(2009)进一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者区分了不同程度的关系关联特质( relationship - relevant traits)。结果发现被试对于中、高程度的关系关联特质的反思评价,低自尊个体更多表现出自我贬抑( self - deprecate),即个体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反思评价)比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自我评价)要消极;随着自尊水平的提升,个体产生更多的自我证实动机( self - verification);高自尊个体产生自我提升动机(self - enhancement)。而对于低程度的关系关联特质,高低自尊个体都产生自我提升动机。

Cameron等人(2009)让被试向同伴自我暴露一些失败体验,结果发现对于低自尊个体,实验组比控制组被试获得较少的亲密感和较低的支持感;而对于高自尊个体,实验组被试则获得较多的亲密感和较强的支持感。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低自尊个体在同伴面前自我暴露失败体验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无价值感和不被支持的,这使得个体防御性地促使自己远离伴侣,造成亲密感降低。Lemay等人(2008,2009)对低自尊个体在推断别人对自己看法时的策略进行研究发现,低自尊个体之所以如此反应,一方面,在个体行为表现之前,他们就会认为同伴将他们看成不安全的和情绪易变化的,这种想法影响其行为表现,进而影响人际体验;另一方面他们怀疑同伴给予的积极反馈,这使得同伴被迫提供给他们有关其表现的不真实反馈。 KTnoGbF8RxOJ76rv5whfjmxDAHEZG3vZ5AX4MQSFw9EFodnQYhhGZso4seGrNv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