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反思评价的形成机制

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根据哪些信息线索来推断别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呢?关于反思评价的形成,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解释:直接观察模型,他人反馈模型和自我理论模型。

1.直接观察模型

直接观察模型( direct observation model)认为个体直接观察到自己与他人交流中的行为,从而想象自己会给别人留下怎样的印象。此种观点认为个体观察到的外在行为直接就影响着反思评价。

Albright和Malloy(1999)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者将被试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 4 ~ 6 人,小组成员之间互不认识。研究者让被试讨论一些有争议的社会问题,时间为 15 分钟,研究者通过单向玻璃对小组讨论进行录像,讨论完后让被试对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实验组被试观看自己所在小组的讨论录像(目的是让被试看到自己在人际交流中的行为表现),控制组被试观看其他小组的讨论录像;被试观看录像后测量其反思评价。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比控制组能更好推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因为实验组被试观看自己在人际交流中的行为提升了其反思评价准确性能力。 Albright,Forest和Reiseter(2001)的另一项研究也验证了直接观察模型。研究者将被试分成几个小组,在每个小组内随机选取两个被试让其在人际交流中表现出乐观或者悲观行为,然后让小组内成员进行 5 分钟关于未来想法的交流,并进行录像。在交流前测量被试的自我评价,交流后让被试观看录像,然后测量其反思评价和他人的实际评价。结果发现被试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实际评价间相关不显著,而被试的反思评价与他人实际评价存在显著相关。这是因为个体与他人观察到相似的行为表现,因而个体推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对个体的实际看法之间相关显著。

2.他人反馈模型

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人际交流时,他人会提供一些关于个体的反馈信息,比如用言语表达对个体的看法或者通过一些肢体行为表现出对个体的情感等。他人反馈模型(the feedback model)认为,人们观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基于这些反馈信息来形成反思评价。

Cooley在最早提出镜像自我时就认为他人反馈是反思评价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然而研究者通过研究反思评价与他人实际评价之间的关系发现,两种评价只存在低到中等程度的相关(Shrauger & Schoeneman, 1979;Ichiyama, 1993;Hergovich, Sirsch &Felinger, 2002)。虽然两者相关较低,但是他人反馈的确是反思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 Hebert和Vorauer(2003)对人们在电子信息交流(computer - 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和面对面交流(face -to - face communication)情境中的反思评价进行了研究。由于在面对面交流时,他人提供更多更清晰的信息,该条件下的个体反思评价与他人实际评价的相关系数是CMC条件下的近三倍,这一结果支持了他人反馈模型。 Elfenbein,Eisenkraft和Ding(2009)的研究也发现即使来自他人的反馈是极少和繁杂的,人们仍会利用这些信息来决定自己与他人的位置;他人反馈对个体反思评价的准确性有部分的预测作用。 Carlson和Furr(2009,2010)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结论,个体可以推测出他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并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反思评价。 Lemay和Clark的一系列研究(2008a,2008b)也发现,人们在推断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时有一小部分来自同伴的实际反应,尤其是当他人传递了足够多的信息时,个体会利用这些信息来推断别人的反应,并且有较高的准确性。

3.自我理论模型

自我理论模型( self - theory model)认为个体对自己的人格和行为有较多的认识,在人际交流过程中,个体将自己的观点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自己看待自己是一样的,即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该模型认为人们的反思评价不是来源于他人反馈,而是更多来源于自我知觉。

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在推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时更多基于自我评价。 Kenny等人(1993)的研究发现,反思评价和自我评价存在显著高相关,这一结果得到众多研究支持(Tice & Wallace, 2003)。Lemay和Dudley(2008a)让被试与他人进行 10 分钟的人际交流,随机指定一些被试以积极方式(例如友好的、鼓励对方的方式)进行交流,而另外一些被试以中性方式(在交流中既不表现友好也不表现粗鲁)交流,而后测量被试的反思评价。结果发现以积极方式进行交流的被试会认为别人也会如此看待自己;也就是说,个体在进行反思评价时,会将自己的观点(自己对别人是积极的)投射到他人身上(别人也会认为我是积极的);这一结果得到一系列研究的支持( Lemay & Clark,2008b; Lemay & Dudley 2009)。 Chambers,Epley,Savitsky和Windschitl(2008)让被试进行掷标游戏(a game of darts),测量被试的两次表现,第一次是让被试独自一个人私下练习,第二次则让被试在其他人面前进行,第二次游戏结束后,测量被试的反思评价和他人实际评价。结果发现第二次表现好于第一次表现的被试,其反思评价也更积极。这是由于被试看到自己的两次表现,虽然他人只看到被试的一次表现,但被试仍会认为他人也看到了自己的两次表现。因而当被试第二次表现好于第一次表现时,其对第二次表现的自我评价是积极的,被试便会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更积极。这一研究也说明个体会基于自我知觉作出反思评价。

在进行反思评价时,个体不仅会将自我观点投射到他人身上,而且还会对社会关系线索进行选择性解释,甚至对他人反馈信息产生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Quinlivan和Leary(2005)进行了一项对女性身体意象的研究,研究者先让被试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价,在评价完的 2 ~ 4 周后将被试带进实验室,告诉被试有人会通过单向玻璃对其行为外貌等方面进行观察,并会对被试的身体外貌方面进行评价,然后提供给被试反馈信息,让被试判断他人评价(即反馈信息)是否准确。而实际上主试提供的反馈信息只是几周前被试的自我评价或反思评价。结果发现,被试对反馈信息准确性的判断并不是基于反馈信息是否与几周前被试报告的自我评价或反思评价相一致,而是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反馈是胖还是瘦。如果对被试的反馈信息是瘦时,被试认为反馈信息是准确的,而如果对被试的反馈信息是胖时,被试认为反馈信息是不准确的。这是因为女性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瘦,因而被试更多基于胖瘦标准来判断反馈信息是否准确。这说明人们会根据自我因素对外界反馈信息进行选择性解释。 Preuss和Alicke(2009)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者让被试介绍自己的兴趣、人格特点等,并进行录像;其中A组被试被告知他人将会看到自己的录像,B组被试被告知他人看不到自己的录像;然后测量被试的反思评价和他人实际评价。结果发现,A组被试的反思评价与他人实际评价差异较小;而B组被试的反思评价更积极。也就是说,当被试知道他人不会看到自己的录像时,个体推测他人对自己有更积极的看法。这是由于人类存在自我提升动机,这一动机影响着反思评价,因而个体会认为他人对自己有更积极的看法。而在A组实验条件下,由于被试知道别人会看到自己的录像,这些社会线索抑制了自我提升动机,因而反思评价与他人实际评价差异较小。这一研究说明,自我动机也会对反思评价产生影响。 gPFRioPo134DDJDiX2KZCqzuN3RBY5UaaBVZbiBJCy1oE7QQaz06Wm5IRzz2b0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