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是音乐时间关系中的绝对时值,是音乐快慢程度及其变化的标志。“在单位时间内先后出现的音的数量是速度的本质。”
在可用小节线划分的音乐中,亦可用单位时间内音乐律动周期的多少来说明速度的本质。速度是音乐时间关系的重要形态,是影响音乐密度的重要元素。音乐的速度状态与人情绪的表现样式构成了同形同构的关系,声音在速度上的听觉体验多能与人的情绪、视觉、知觉、动觉等非听觉感官形成知觉通感效应,这从逻辑和经验上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音乐在表现人的情绪活动时,必须注意到被表现的情绪状态应该有的相应速度。
在单位时间内音的出现数量相对较少的音乐时间状态称为缓慢的速度。这种速度的音乐使人的情绪总体趋向于某种安静的状态,音乐音响对人的生理刺激相对较小,在人的审美心理上总体呈现出松弛的印象,音乐向前发展的动力性相对偏弱,带有一定的迟滞性质。缓慢的音乐速度使人的心跳、生理电流和内能量均趋于平稳状态,音乐的内在动力处于慢慢的释放之中,生理上非意识的紧张度和张力相对较小。慢速的音乐,若在音量和旋律起伏较小的情况下,往往给人以安静、深远、平静的审美心理感觉。这种听觉印象,容易与人的舒畅、抑制、平和的感觉形成知觉通感效应。慢速的音乐,若在音量和旋律起伏较大的情况下,往往给人以宏伟、高远、开阔的审美心理感觉,人的这种听觉印象,容易与人的长大、宽广、稳重、浓厚的感觉形成知觉通感效应。这就是音乐慢速的时间特征之所以毫无例外成为作曲家表现平和、安静、悲哀、忧伤、压抑、消极情绪(情感、情态)音乐作品的首选。如肖邦的钢琴音乐《 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开始八小节的引子
,以缓慢的速度来表现宽广和从容不迫,使人产生忧伤和询问的审美心理感觉。第一主题以缓慢的速度和前紧后松的平稳节奏,使人产生沉思、忧郁、久远的知觉通感效应。第二主题以缓慢的速度和长节奏型,使人产生了柔和、舒展、开阔的知觉通感效应。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描述了舞蹈演员在表达哀伤的情绪时同样采用了“缓慢的,每一种动作的幅度都很小”的表现手法。
在单位时间内音的出现数量相对较多的音乐时间状态称为欢快的速度。这种速度的音乐音响具有积极向前的动力审美心理感觉。频繁、快速的音响刺激使人的情绪趋向于运动的状态,使人的心理反应趋向紧张。快速音响对人的生理刺激较大,人的心跳加快,生理电流和内能量加大,音乐的内在动力处于积极的蓄积之中,生理上非意识的紧张度和张力都比较强。快速的音乐,若在音量和旋律起伏较小的情况下,往往给人以轻快、积极、拘谨、局促的审美心理感觉。人的这种听觉印象,容易与人的短促、渺小、轻佻的感觉形成知觉通感效应。快速的音乐,若在音量和旋律起伏较大的情况下,往往给人以激动、兴奋、紧张的审美心理感觉。人的这种听觉印象,容易与人的拥挤、急躁、快意的感觉形成知觉通感效应。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钢琴作品《野蜂飞舞》
以极快的速度模仿大黄蜂飞行的快速动感,使人的听觉审美体验与其他感受形成了知觉通感效应,似乎在视觉上产生了极速狂飞的黄蜂画面,从而达到通过联想真切地表现“野蜂飞舞”景象的创作目的。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第一段“火星·战争之神”
,采用了有生气的快速、密集的节奏,加之高强力度和高音区,使人产生了紧张、激烈的听觉审美心理体验,快速在音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而第二段“金星·和平之神”却使人产生了平和、安静的听觉体验,这与慢速的柔板的作用关系密切。两段形成鲜明的速度对比,速度成了音乐作品的结构力。
在单位时间内音的出现数量相对适中的音乐时间状态称为中等速度。这种速度的音乐音响对人的生理刺激不太大,人的心跳平稳,生理电流和内能量变化不大。中速音乐音响保持着一定的向前运动的音乐张力。中速的音乐容易与人的从容、适意、自然的感觉产生知觉通感效应。这就是中速的音乐时间特征之所以毫无例外成为作曲家表现欢乐、兴奋、活跃、积极、激动、庄严、舒畅情绪(情感、情态)音乐作品的首选,成为众多音乐作品采用的速度。如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春之歌》的第一段就采用了中速
,这种不紧不慢的速度,给人以自然、适意、轻松、舒畅的听觉审美心理体验。人的这种听觉印象,容易与人的生机勃勃、气象万千、蒸蒸日上的感觉形成知觉通感效应,容易与万物复苏的春天景象产生视觉联想。中速的表现意义是钢琴曲《春之歌》成功的关键。
人的精神和行为的时间特征与音乐速度上的特征往往是一种同形同构的关系。这是用速度解读音乐之所以能表现人的端庄、稳重、毛糙、随便、调皮、捣乱等多种行为的重要方面。正因为人的精神、行为与音乐速度在时间上的同形同构关系,所以许多音乐作品为了表现不同角色人的形象特征,往往用不同速度和节奏来模仿人的行为特征和个性特征。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未出壳小鸡的舞蹈”就是用快速跑动的节奏来表现的。小鸟快速跳动的时间特征与音乐跑动的速度特征同形同构,音乐速度的密集感与小鸟跳动的动觉形成了知觉通感效应,这是此作品之所以能达到形象逼真的重要原因。作品在表现“朱儒”形象中
,则以其中速和极大反差的节奏组合、跳动的音高形态来模仿朱儒矮小奇形、滑稽可笑的行为特征。在比尔·狄盖特的《国际歌》中,中速的进行曲风使人产生了稳步向前的速度感,加之四拍子的宽广律动、向上四度的抑扬格、句读长音的稳定性等特征,使其音乐容易与人的雄姿英发、气势昂扬、稳重行进的心理感觉形成知觉通感效应,容易使人产生庄严、端庄、雄伟形象的想象和联想。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蒂尔·埃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主题音乐采用了别样的速度和节奏,以模仿“调皮者”行为上的速度和节奏特征。这种速度和节奏的听觉感受在心理上绝不会产生举止稳重、行为规范的感觉。贺绿汀等鲁艺作曲家将陕北民歌《红绣鞋》(或《骑白马》)改编成颂歌《东方红》时,首先改变的是民歌的速度。用几乎慢一倍的速度使音乐密度放松下来,加上对节拍重音的强调、曲调辅助音的删除和配器手法的造势和连接,使抒情、柔和、随意性、情爱性的民间小调变成了庄严、隆重的颂歌。这种以变化速度为主的音乐改编,使人的听觉审美心理感受和曲调意义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在心理上有对适宜速度的期待感觉。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上说:“研究表明,人最适宜的声音刺激频率范围是每秒 1. 2 ~ 1. 5 次”。
速度过快,对人的刺激频率就会过高,就会使人产生疲惫感和紧张感的心理反应,从而产生对适宜速度的期待;过慢的速度,对人的刺激频率过低,就会使人的兴奋度下降,产生抑制感,同样也会产生对适宜速度和节奏的期待。速度过快和过慢产生的心理期待与速度过快、过慢的程度成正比。速度和节奏在音乐中的审美心理体验非常复杂,主要在于速度和节奏不等于音符的密度,而是等于人的“知觉点”的密度,即强到弱的时间密度。比如同样速度的音符,用四分音符击一拍与二分音符击一拍,会使人产生不同的紧张感。在音符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击拍越慢,听觉主体紧张度的审美心理体验就会越低;击拍越快,听觉主体紧张度的审美心理体验就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