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情况的分析,论文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贸易对一国劳动力报酬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本著通过第二章按理论发展的脉络详细梳理了各阶段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相关理论。这里包括古典贸易理论中特定要素模型,新古典贸易理论H-O-S模型、新贸易理论中技术内生模型和中间品贸易模型以及新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异质模型。并且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本著还分析了各阶段理论实际应用和实证的情况,通过以上分析奠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石。在理论分析之后,本著又结合各理论的分析,阐述了贸易开放主要通过价格变动机制、技术外溢机制、市场竞争机制、产品内分工机制来影响劳动力的工资差距。通过影响机制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准确的了解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作用。
贸易开放对工资差距影响的分析角度非常多,因此本著运用第三章首先准确界定贸易开放和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概念,并说明了本著衡量我国贸易开放和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方法,以此清晰的明确本著研究的范围。在对概念和方法明确的基础上,本著又分别从全国的层面以及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层面详细的分析了我国目前贸易开放和劳动力工资差距的现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全面认识和了解我国贸易开放和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情况,并为之后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现实经验的分析基础。
贸易开放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中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也不同,因此本著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分别从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实证分析贸易开放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并以工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在地区层面分析中首先从全国的角度分别考察了贸易开放、出口开放、进口开放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的不同,然后又分别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组考察地区的影响差异,同时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在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中的门槛效应。在行业层面的分析中也首先从考察了贸易开放、出口开放、进口开放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的不同,然后又分别分组考察了贸易开放在劳动力密集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高技术行业和中低技术行业、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中影响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差异。之后从行业数据的角度也考察了人力资本在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中的门槛效应。通过以上实证分析,不仅进一步的明确了贸易开放在各地区和各行业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情况,而且也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高了科学合理的现实依据。因此,本著也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相应的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在传统的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研究都是单纯从单一的角度去研究,缺乏结构变动角度的研究,而近几年我国的贸易开放结构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使得贸易开放结构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研究更为必要。在第六章中首先确定衡量我国贸易开放结构的方法,并对其发展特点进行描述,然后构建贸易开放结构影响劳动力工资差距的理论基础,再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图 1-1 研究思路图
理论分析是问题研究的基础,是实证分析的前提。本著对贸易与劳动力工资差距的相关理论做了详细的分析,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每一个实证模型都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计量技术为经济学的分析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分析论证的武器,使得经济学的分析更加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更令人信服。因此,本著结合理论分析,进一步从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建立实证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与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关系。理论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相结合,使本文的分析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更具有实践意义。
静态分析是对经济问题的一种短期分析,一般不考虑均衡的实现过程和时间,动态分析要充分考虑经济运行的时间性。因此,本著对贸易开放和劳动力工资差距的研究都选用了十年以上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充分考虑两者变动的时间性。并且,在实证分析中还考虑劳动力工资差距自身时间变动的影响力,采用了系统GMM动态面板来分析了劳动力工资差距滞后一期的作用以及在动态变动中贸易开放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同时在稳健性检验中将动态面板模型和静态面板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
在传统考察通过影响某一变量从而对被解释变量产生差异影响的因素时,通常会采用交互项检验或分组检验的方法。但是交互项检验的方法只能局限于所测定指标的影响是单调递增或递减的,而这并不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而传统的分组检验方法来说只能简单地依照某个影响指标对样本进行分组,这很难准确的反映各种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此,针对上述两种方法的局限性,本著运用“门槛回归”方法来分析人力资本在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中的非线性的门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