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贸易开放与工资差距关系的研究,本文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评述,从而提出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必要性。

1.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贸易与工资差距或者说贸易与劳动力要素收入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关注的问题。

①理论研究综述

最早研究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问题的是斯托尔伯和萨缪尔森在 1941年提出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其定理在H-0 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会通过密集使用该要素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提高,而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会下降。伍德(1994,1999)在H-O-S基础上分析指出,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高技能劳动力是丰裕要素,低技能劳动力是稀缺要素,而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力是丰裕要素而高技能劳动力是稀缺要素,因此贸易开放将扩大发达国家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而缩小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但是这一结论与发展中国家工资在不断扩大的现实相违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呈现出与理论相悖的趋势,似乎价格机制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工资差距的成因上有所不足,因此很多学者开始转向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研究贸易与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关系。爱克默鲁(1998)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构了建技术内生模型。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开展会影响一国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会影响一国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影响一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模仿会导致本国偏向高技能的技术进步,从而会提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扩大了劳动力工资差距。丁伯鲁斯和(1999)构造了一个反映内生技术进步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企业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企业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必然会加大研发力度,从而提高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扩大了高技能劳动与低技能劳动之间的工资差距。耐维(2002)的寡头竞争模型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同时,利默尔(1998)运用一个小国模型,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会带来不同的技术进步类型,而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种影响取决于哪个部门使用更高的技术。该理论强调部门的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影响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技术进步发生在高技能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就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拉大劳动力工资差距。克鲁格曼(2000)则使用大国模型,研究结论强调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进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是由技术进步要素偏向的类型决定的,这不同于丽默尔的结论。许斌(2001)通过H-O-S模型统一了利默尔(1998)和克鲁格曼(2000)的思想,即分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和也分析了技术进步的部门偏向性。模型假定存在两种最终品和两个部门,技术进步不仅存在着要素的偏向,还存在着部门的偏向,通过分析两种技术的偏向性来分析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同时,结论还表示,国际贸易带来技术进步的部门偏向性对小的开放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比较显著。

到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国际贸易产品内分工的兴起,产品的生产环节由一国独自完成开始向世界范围内的多国转移,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产品内分工将产品的某个或几个生产环节放到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进行生产,以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从外包的角度分析贸易与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关系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角度。芬斯彻尔和汉森(1997)利用产品内贸易模型指出外包的发包国主要是发达国家,而承包国则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达国家通常将产品生产中技术要求比较低的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从而将本国的生产集中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生产环节,这样分工的结果充分利用了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了其国内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扩大了工资差距。同时,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承包的生产环节,其技术水平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国内的技术水平,因此外包行为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国内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扩大了劳动力工资差距。安迪(1997,1998)在一系列文献中建立了一个包含贸易和外包的一般均衡模型,他认为将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外包给外部是为了在全球市场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国际外包提高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对工资,而降低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相对工资。伯达和多赫斯(2001,2002)引入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分析了国际外包相对传统H-O模型不同的劳动调整效应。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国际外包在短期中类似于技能偏向性变化,提高了技能补贴。如果进入国际外包的企业增加,结果会发生变化。艾格(2003)研究了在贸易壁垒降低时外包对低技能劳动者的影响,认为即使本国存在工会,外包也会引起的高技能劳动者相对工资的提高。戴德夫(2005)构造了只有一个部门的简单南北生产贸易模型,南方低技能劳动要素禀赋丰裕,而北方高技能劳动要素相对丰富。并假设最终商品由两种不同要素需求(高技能劳动与低技能劳动)活动所完成。在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外包会使北方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下降到低于南方国家的水平,若劳动要素禀赋的差异足够大,将引起了专业化,北方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都有可能从外包活动中获益。柯斯克发和卢恩(2007)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中分析了外包对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不同劳动进呢过劳动力需求和收入的影响。他们假设低收入国家劳动市场为完全竞争,而高收入国家劳动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存在垄断的劳动工会,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政策而制定工资,在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他们发现外包使得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异变大,社会主义似的工资政策并不能减少反而是使工资差异扩大。

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 21 世纪,国际贸易理论开始从企业微观的层面进行研究,其中耶尔普(2005)通过一个垄断竞争模型,将贸易成本与企业的进入、技术选择、是否出口以及雇佣工人的类型等四个方面的决策联系起来,分析了贸易与劳动力工资差距的问题。研究认为,异质企业从一系列竞争性技术中选择一种技术并从异质技术水平的工人中选择雇员,只有那些使用低成本技术并且销售量大量产品赢利的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市场,所以能够从事出口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大,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并支付较高的工资。此外,贸易壁垒的减少会促使企业转换技术,导致贸易量的扩大,增加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扩大劳动力工资差距。赫尔普曼(2011)通过模型分析,研究认为贸易开放将会先扩大劳动力工资差距,然后再缩小劳动力工资差距,它们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

②实证研究综述

在贸易与工资差距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也非常丰富,其实证结论也各有不同。麦吉(1980)通过运用美国制造业的数据,对在不同的制造业行业,相同类型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对贸易的政策趋向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实际中的要素流动与S-S中所描述的并不同,而更加符合特定要素模型所描述的状况,并且行业中劳动力对贸易的态度与该行业所在制造业本身是出口导向型还是进口竞争型联系密切。波尔曼,邦德和格林李查德(1993)的研究发现,在 1979~1987 年间,美国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上升了 0.546%,其中 2 /3 可以由产业内的变动来解释;就相对工资来说,高技能劳动力的年收入上升了 0.719%,其中一半以上是由产业内变动引起的。因此波尔曼,邦德和格林李查德认为贸易不能解释工资和就业的变动,因为产业间的变动小于产业内的变动,就业和工资的变动更倾向于由偏向性技术进步引起的。柏娜德和简森(1997)运用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发现,1979~1987 年间,接近一半的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变动来自企业间的移动,超过一半的工资变动来自于制造业行业内的企业间的移动,而且柏娜德和简森发现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和收入上升最大的企业是那些出口活动最多的企业。因此企业层面的数据表明,贸易的确对要素需求和工资产生了影响,只是由于生产活动的分解,价格变动不再表现为H-O-S模型下最终品价格的变动而是中间品价格的变动。

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分析结果,多数表明贸易开放扩大了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罗宾斯(1996)在分析了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马来西亚、墨西哥、菲律宾、乌拉圭和中国台湾等 9 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工资关系后,发现智利、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乌拉圭、马来西亚和墨西哥这 6 个国家,在贸易开放后,其低技能工人的相对工资不但没有像H-O-S模型所预言的那样上升,反而有较大下降。如哥伦比亚,从 1975 年到 1985 年间,低技能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了近 2 /3。汉森和哈瑞森(1999)利用 1984~1990 年 2354 个墨西哥制造厂商以及 1965 ~1988 年墨西哥工业普查的数据,研究了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上升的原因。结论表明,贸易自由化降低了开放前受保护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提高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如此一来,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下降,加剧了高技能劳动力与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差距。芬斯彻尔和汉森(1999)发现,20 世纪 80 年代,墨西哥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导致了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的上升。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墨西哥和美国边境,进行装配活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企业由美国企业为外包低技术中间产品生产活动而创立,墨西哥制造业向装配活动的转移在1975~1988 年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上升中起到了45%的作用。贝耶尔,罗杰斯和沃盖屋(1999)以时间序列法对智利的研究发现,从长期看,贸易与工资差距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经济开放与工资差距呈正相关关系。瑞梦德·罗本森(2000)对墨西哥的实证研究发现,商品贸易和国际生产活动的外包均扩大了墨西哥的工资差距。以上研究均表明,对外贸易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缩小,反而扩大了工资差距。苏姗朱和戴尼传夫勒(2005)使用弗瑞曼和奥斯腾鲍柏(2001)1983~1997 年有关 20 个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和行业工资数据,对其中 20 个国家 58 组四阶段的观察数据和 17个国家 34 组两阶段的数据行了分析,发现南方国家的技术嘴干南方国家的出口转向更高技能劳动密集的产品,与中间品贸易活动一样,技术追赶导致了南方工资不平等的加剧。霍恩德·王(2005)分析香港将一些低技术密集型中建产品的生产转移外包给中国内地企业之后,对香港不同教育水平劳动者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这种外包提高了大学毕业劳动者的工资,降低了中小学毕业劳动力的工资,因此扩大了不同教育水平劳动者的收入产局,而且外包活动与两种类型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严(2006)使用了加拿大数据显示,无论外国外包、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于增加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发挥重要作用。尼那·帕克尼克(2004)研究了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不平等与贫穷的关系,证明贸易自由化在短期中期对低技能劳动力有负面效应。高德柏格和帕克尼克(2007)发现,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中国香港、印度和墨西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差距上升和他们的单边贸易自由化在时间上是一致的。Paula Bustos(2007)针对20 世纪90 年代阿根廷的贸易自由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贸易自由化之后,阿根廷技术工人的工资每年上涨 7%左右,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在 5 年中上涨了 17%。

同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实证分析认为贸易与劳动力工资差距并无强烈的关系。库格尔和巴格瓦蒂都于 1978 年首先对S-S定理中关于贸易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描述进行了检验。他们在研究中通过选取是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收入分配的数据。得到结论:实证模型中的结果表明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了不同的结果,并没有如S-S定理中所预测的那种强烈的相关性。格林,弗朗西斯;迪克森,安迪;萨博·阿巴科,乔治(2001)研究了巴西在贸易自由化化对本国平均真实工资和就业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巴西的工资差距与贸易自由化等因素无关。格林,芬斯泰德和盖列尔(2001)认为,尽管贸易自由化巴西的大学毕业生收入提高,但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由于大学学历劳动力比重较小,同时文盲的工资也在上升,因而工资差距没有变化。卡尼瑞,弗朗西斯科·高勒奥,阿巴克,乔治·萨博(2003)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白皙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他们运用CGE模型计算得出结论,贸易自由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力很小。

2.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国内关于贸易开放与工资差距 的研究比国外的起步要晚,但是近几年的研究日渐丰富,其研究的划分主要体现在研究角度的不同。本文以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为研究对象,但是考虑工资差距有不同的层面,因此这里我们不仅总结了国内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文献,还整理了贸易对地区间工资差距的影响、贸易对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贸易对性别工资差距和企业工资差距的影响。下面就分别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①贸易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

贸易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潘士远(2007)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分析贸易自由化对高技能劳动力了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分析得出,在贸易自由化之后发展中国家接触和学习到相对多的与高技能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因此,和生产与低技能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相比,生产与熟练劳动力匹配的技术知识的生产力水平上升相对较多。也就是说,学习效应是有偏的。因为技术知识的生产是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的,所以学习效应会导致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扩大工资差异。同时,有偏的学习效应会使技术进步更偏向于技能密集型,从而进一步导致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扩大工资差异。之后在该方面的文献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 进行分析的。王中华等人(2009)主要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角度入手,建立我国垂直专业化的衡量指标,并且利用工业行业数据研究表明国际垂直主页化会扩大我国工业行业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薛莉、王中华(2010)同样研究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劳动力工资的影响,并且得出了和之前王中华(2009)同样的结论。张梅(2010)也指出中间品贸易的扩大使得高技能劳动工资的上涨大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效应扩大了不同技能劳动的需求,但由于我国在中间品贸易中所承接的生产环节其价值和技术含量都较低,因此这会抑制低技能劳动工资的增长,造成相对工资差距扩大。与此相反,赵明亮、臧旭恒(2011)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工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降低了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差距,高技术行业的回归分析显示这一影响更为显著,中低技术行业影响较小。熊宇(2011)利用 21 各省市 1999~2008 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所成承接的外包其价值链,其技术含量要高于国内目前的生产环节,因此外包扩大了我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差距。白积洋(2011)指出加工贸易是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典型形态;其出口会扩大对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但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上涨幅度要高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涨幅,从而使相对工资差距扩大。徐毅(2011)研究表明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斯托尔帕-萨缪尔逊定理所揭示的相反,外包贸易降低了我国相对丰裕的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邓军(2011)利用 1995~2007 年中国 16 个制造行业的数据,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探讨影响中国行业内工资收入差距的原因。研究发现,国际生产分割扩大了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刘翠翠、卫平(2012)建立模型研究了产业内贸易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并且其研究主要从产出替代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且通过中美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制成品的产出技能替代弹性为正,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扩大了我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

从全面的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分析的文献有:喻美辞(2008,2010)分别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制造业 27 个细分行业的对外贸易和进口以及技术进步对行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行业的对外贸易开放会导致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扩大。但是,王苍峰和司传宁(2011)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利用制造业行业数据实证表明进口有缩小我国制造业工资差距的作用;低技术行业的出口缩小了工资差距,而新产品出口则会扩大工资差距。牛蕊(2011)提出贸易提高了高技能劳动力在高技术产业的工资收入,降低低技能劳动力在高技术产业的工资,同时贸易也扩大了产业内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李树培、高连水、魏下海(2009)指出人力资本结构升级速度慢于贸易产品结构升级速度,是贸易尤其是出口导致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条件。

②贸易对地区间工资差距的影响

贸易对地区间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比较的丰富,同时研究的结论也都比较一致。王少瑾(2007)采用中国 1991~2004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认为,贸易拉大了我国收入差距,并且出口和进口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有较大的差距,其中进口会显著扩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而出口会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范言慧、郑建明、李哲(2009)利用 2000~2001 年各地区外资企业的数据分析得出西部部分地区FDI的低效率和东部部分省份FDI的技术进步都使得内外资企业间技术差距导致工资差距缩小,并且技术进步越显著的地区,内外资企业间的工资差距也越小。祝树金、邓丽东(2009)首先用Theil指数衡量了我国地区间工资差距,并且分析显示FDI的地区分布差距对于工资差距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机制,地区间的出口溢出和跨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扩大了沿海—内陆工资差距。李凯杰(2010)研究表明加工贸易是东部地区和中西地区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娜(2010)综合研究了经济开放和劳动力转移对地区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存在较明显的工资差距,经济开放因素将加剧地区工资的非均衡发展,单独提高中、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因素将缩小地区工差距,各经济开放因素通过劳动力转移,将通过调整本地区的劳动力供给水平,缩小地区工资差距。杨焕(2011)用 1978~2008 年的时间序列结果发现对外贸易对产业集聚具有较的推动作用,而产业集聚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更为迅速,从而促使集聚地区和外围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宋红军(2011)、张衔,赵诗琴(2011)的研究都表明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导致我国地区工资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王怀民、谢申祥、王孝松(2011)指出贸易开放对收入差距增大的贡献度高达 48.6%,而FDI对收入差距扩大起到了微小的抑制作用。两种因素结合起来,贸易开放对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贡献度超过 47%。

③贸易对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

贸易对行业间工资差的影响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角度,结论也相对比较一致。史龙祥(2008)运用 2005 年 15 个营利性行业的地区截面分析表明贸易开放会缩小行业工资差距,但非国有资本渗透程度的差异所带来的行业生产率的变化可能造成行业工资差距加大。但是,与此相反,邵敏、刘重力(2010)指出行业出口贸易密集度的提高会使该行业发生相对地更偏向技能劳动力的技术进步,从而扩大行业的工资差距。出口贸易密集度的变化对我国工业行业工资不平等变化的实际贡献约为 17.32%到 22.51%。陈怡(2010)指出制造业外贸结构的变化导致原本工资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相对工资进一步上升,而原本工资就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对工资进一步下降,这可能会扩大制造业行业间的工资差距。同样,王怀民、詹春龙(2011)利用 2005~2008 年我国制造业 30 个细分行业数据实证表明我国行业间加工贸易活动的差异加大了行业间收入差。马少晔、应瑞瑶(2011)发现贸易开放与行业间工资差距在整个时期内表现为倒“U”型关系,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贸易开放显著缓解了工资不平等。黄央信(2011)指出贸易扩大了行业间工资的差距,其中1998~2005 年间贸易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工资的提升幅度超过了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的提升幅度,主要原因在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充分利用进口贸易带来技术外溢和技术创新对行业工资拉动的效果,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出口秩序混乱和恶性竞争的缘故,使出口贸易带来的好处被削弱。杨春艳(2012)指出就制造业总体而言,贸易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机制和劳动生产率机制来影响行业工资,造成行业间工资差距的扩大。

④贸易对性别工资差距和企业工资差距的影响

我国在贸易对性别工资差距和企业工资差距的影响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刘斌、李磊(2012)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建立了贸易开放和性别工资差距的数理模型,同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 2002 年中国家庭住户收入项目调查数据(CHI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在总体上拉大了性别工资差距;贸易开放缩小了高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拉大了低技能劳动力的性别工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弱势群体更容易被排除在贸易开放的利益之外。于红霞、陈玉宇(2010)运用 2000~2003 年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调查数据,研究指出出口企业的工资水平高于无出口企业的工资水平。艾洪山、张亚斌、亓朋(2010)用 12180 家企业面板数据估计了内资非出口企业与内资出口企业、外资出口企业、外资非出口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内资非出口企业与内资出口企业、外资非出口企业、外资出口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平均工资差距。省内国际贸易对内资企业工资影响显著为正,由于区域间产业趋同现象的存在,相邻省份的贸易对省内内资企业的工资影响显著为负。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现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无疑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的一个研究热点,尤其是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在近几年大量的涌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对该问题的关注。国外文献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做得比较多,这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研究结果也有着许多的分歧。同时,国外在该问题的研究范围和角度也在不断地扩大,使得相关研究成果日趋多样化,为该领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前景。国内相关的研究文献也日渐丰富,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研究基础,但是,目前的国内研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理论分析的不足

目前,国外研究提供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基础,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分工地位的区别使得国外的相关研究和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表现为针对发展国家理论分析的不足。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主要表现为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在产品内分工中为发包国,而发展中国家为承包国;同时发达国家在产品结构、技术进步与发展、劳动力市场结构等方面都与发展中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发达国家在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的相关理论研究在发展中国家不一定具有适用性,例如S-S定理在发展中国家就出现了悖论的情况。以发展中国家为出发点,具体考虑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②研究角度的不足

国内对于贸易开放与地区间工资差距和行业间工资差距的研究比较多,并且比较完善,而对于贸易与劳动力工资差距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从整体贸易开放的角度分析贸易与劳动力工资差距的研究非常的缺乏。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产品内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但是都主要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在我国一直都在 98%以上,而在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则非常的小,这就表明如果只从产品内分工来研究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这种机理并不适用于中西部地区,或者说这种研究的角度的结论并不具备全国适用性。因此,从整体贸易的角度研究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在我国更具有整体的意义。

③实证分析的不足

国内对贸易开放影响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实证研究目前只有四篇文献,并且都是从行业的角度,运用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未见运用区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该问题的文献,这主要是由于地区劳动力工资差距衡量方法的缺失,使得缺乏地区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东中西部地区在地理、人口等因素的差异,都决定了地区劳动力工资差距衡量的必要性,分地区实证分析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目前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文献也没有对不同行业类型做分类分析,但是不同行业类型的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不同类型行业的分类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都没有从高技能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综合分析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也是一个不足之处。

④研究内容的不足

国内的研究中都是单一的从贸易发展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而随着我国贸易开放结构的调整,贸易结构的变动势必会对劳动力工资差距产生影响,而目前国内还没有文献从贸易结构变动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的。

综述所述,目前国内外文献为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该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但是相关研究中也存在着许多研究的不足之处。因此,本著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与机理,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我国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中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作用,并同时考察人力资本作为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因素在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中的门槛效应,最后分析贸易结构对我国劳动工资差距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国内有关贸易开放与性别工资差距的研究以及从企业微观数据分析不同企业性质中贸易开放与工资差距的文献非常的少,这也是今后该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ztymfVBGfaBYTygk3djaHJkKdJHQXqyNNqcFBzZwM7MJmD8rxkxf1o4Y2NYbvN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