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进入 20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即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在各经济体不同部门中工资差距逐步扩大的现象。因此,贸易开放与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关系研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强烈兴趣,并且该问题逐步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中国作为一个贸易高度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贸易开放是否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产生影响,有多大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各地区和各行业是否有差距,分析研究并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控制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明确贸易开放与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关系,对我国政府在国内劳动力市场政策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和借鉴作用。

本书在对国内外关于贸易与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文献进行详细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对贸易开放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做了深入而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

首先本书按照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详细归纳和分析了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相关理论,为之后的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H-O-S模型是系统研究国际贸易影响劳动要素收入的最早理论。按照H-O-S模型的推导,贸易开放将扩大发达国家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而缩小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逐步取代产业间贸易,推动产生了新贸易理论。其中,本书介绍两个分析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代表模型:技术内生化模型和中间品贸易模型。技术内生化模型从技术外溢的角度入手,分析认为如果一国的技术进步偏向高技能时,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会相对增加,从而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反之,劳动力工资差距缩小。中间品贸易模型则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成本较低,中间品的生产就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该阶段生产环节的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度要比发展中国家先前阶段的生产环节更高,而比发达国家先前阶段的生产环节低,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贸易开放带来生产的细化与生产环节的外包都会使得劳动力的工资差距扩大。进入21 世纪后,以异质企业微观主体为研究对象的新新贸易理论,把贸易与劳动力工资差距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新更微观的研究层次。以异质企业模型为代表,在模型中加入了劳动力市场的搜寻与匹配原理后,理论分析认为贸易会扩大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同时,本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四个贸易开放影响劳动力工资差距的主要机制,分别是价格变动机制、技术外溢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和产品内分工机制。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能给贸易开放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分析提供充实的事实经验,本书建立衡量指标体系,全面衡量了我国整体、各地区和各行业的贸易开放与劳动力工资差距,并对其发展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贸易依存度作为贸易开放的衡量指标,我们分别衡量分析了全国及 1998 年到 2010 年我国 31 个省市、东中西部地区、27 个细分制造业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高技术行业、中低技术行业、垄断行业、非垄断行业的贸易开放度和发展现状。另一方面,我们在对劳动力工资差距进行准确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参考Avalos(2006)的方法,提出了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衡量方法,弥补了以前文献只能运用我国科技人员的报酬进行衡量行业内劳动力工资差距的不足,从而从全国和各地区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劳动力工资差距的问题,拓宽了该问题的研究范围。从全国的层面来看,1998 年到 2010 年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在波动中不断扩大,从1.32 发展到1.72。同样我们也分别分析了1998 年到2010 年我国27个省市、东中西部地区、27 个细分制造业行业以及各分组行业的劳动力工资差距和发展特点。

从我国贸易开放和劳动力工资差距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发现,我国贸易开放和劳动力工资差距都在波动中持续扩大,并且二者无论是在各地区还是在各行业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行业差异性。因此,本书进一步分别从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对贸易开放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根据Murphy(1998)的理论模型,本书推导并确立实证模型,然后分别建立 1998 年到 2010 年 28 个省市的动态面板模型和 1999 年到2010 年的 27 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区域层面回归得出的主要结论为:贸易开放、出口开放、进口开放都会显著地扩大我国区域内劳动力工资的差距,贸易开放每提高 1%,我国地区内劳动力工资差距就会扩大 0.086%,出口开放和进口开放每提高 1%,我国地区内劳动力工资差距就会分别扩大 0.082%和 0.071%。地区分组回归中,出口开放和进口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出口开放会显著地缩小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工资差距,而会显著地扩大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进口开放会显著地扩大东部地区劳动力工资差距,而对西部地区的扩大作用并不显著。行业层面回归得出的主要结论:贸易开放、出口开放、进口开放都会扩大我国行业内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贸易开放和进口开放每提高 1%,我国行业内劳动力工资差距就会扩大 0.159%和0.086%,而出口开放的扩大作用并不显著。行业分组回归同样表现出较大的行业差异性,具体表现为:贸易开放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扩大作用不显著,但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扩大作用显著;贸易开放会缩小中低技术行业的劳动力工资差距,但这种作用并不显著,而对于高技术行业,贸易开放则会显著地扩大其劳动力工资差距;贸易开放对垄断行业的劳动力工资差影响不显著而对非垄断行业会显著扩大其劳动力工资差距。同时,本书考虑高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会在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中产生作用,因此引入代表高技能劳动力供给的人力资本变量,以门槛效应模型为基础,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劳动力工资差距、人力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弥补了以往文献单纯只从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角度,分析贸易开放与劳动力工资差距两变量关系的不足。并且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从区域的角度还是行业的角度,人力资本在贸易开放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中都存在门槛效应,当人力资本超越门槛值后都有缩小或延缓贸易开放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扩大作用。科学严谨的实证分析即是对理论的实际论证也是制定有针对性、合理性政策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本书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分别从区域和行业的角度相应的提出了我国发展贸易的同时保持劳动力工资差距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最后,本书在贸易开放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整体分析之后,继续进一步深入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分析贸易开放结构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这弥补了以往文献只从贸易开放整体分析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不足。本书确立了贸易开放结构的衡量指标,并且分析了我国贸易开放结构的发展特点。同时,在Susan Zhu和Trfler(2005)模型的基础上明确了作为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结构对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基础,并建立 1998 年到 2010 年 28 个省份的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结构对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全国层面来看,贸易开放结构的升级会扩大我国劳动力工资差距,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但是,从地区分组回归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贸易开放结构的优化会显著的扩大劳动力工资差距。而在西部地区贸易结构的优化会显著的缩小劳动力工资差距。 n7wt33wre83lQcDzVozDG+W5poOMa2R3xRvKPBbnadiWxThtItcoY4ITdttvH5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