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新媒体带来的美术教学的变革

新媒体视域下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以其资源的丰富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间的高效性和学习的主动性等区别于传统美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为美术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与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早就提出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核心素养本位的高中美术教育需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整合,使之互为表里。

20 世纪 90 年代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纷纷导入新媒体教学,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国内最近几年也特别重视新媒体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国外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

美国纽约州现行的视觉艺术课程标准(Visual Arts)中提出:“初级——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媒介(二维、三维、电子图像)的特性,以便去选择那些与他们目的与意图相当的媒介;用电子媒介发展技能,作为表达视觉思维的一种手段。中级——学生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媒介作为设计工具,交流视觉思维。”等要求。视觉艺术的课程内容早已超越“精致美术”的范畴,杂志、电视、电影、报纸、广告、录像、互联网等,都可以成为美术课程的内容。其间,师生更多是通过美术批评、创造影像等和日常的生活经验进行互动。

1999 年,英国颁布的《英国国家课程:美术与设计》(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Art and design)中提出:“发展和记录各种观念(例如,用电子笔记本),使用因特网去调查美术家、手工艺匠、设计家的作品,使用信息技术去拓展和增加他们的各种使用材料和制作过程,利用Email交流作品和思想,在网站上发表他们自己班级的美术作品。”等要求。

德国政府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数字媒体技术介入教学可以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学生辨别各类信息及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让他们以对社会、对个人负责的态度使用这些技术。在教育中强调使学生能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工具用于信息管理、信息处理、表达、信息传递的目标。

日本在数字媒体介入美术教学方面起步比较早,90 年代早期就有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使用,在之后的美术教学改革中开始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等数字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普遍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1998 年,日本文部省公布了《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2002 年正式实施),其中有“用漫画、插图、摄影、录像、计算机等影像多媒体进行表现与传达、发表和交流”等要求。

韩国资讯科技美术馆在 2005 年做了一系列经典绘画作品的新尝试,将这些经典作品利用数字技术重新组合,还原动态场景,让观众能更真实地体会作品的内涵。比如,将《蒙娜丽莎》一画还原画面人物表情从正常状态到微笑的细微变化,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微笑那一瞬间的美妙;又如,对《最后的晚餐》一幅作品还原晚餐的真实场景。

2001 年全美教育协会主席大卫·伯顿(David Burton)宣称电脑、网络等数字媒体将成为 21 世纪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学技术之一,要求教师掌握各类数字媒体的操作技能以应对当前数字化时代的挑战。英国媒体通信协会主席、教育文化与创意研究学者、教授朱利安·格林(Julian Green)在 2001 年指出“数字技术将不仅改变学生观看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将创造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新世界,因此他呼吁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中的新媒体不能仅仅将其看作一种设计图形或者绘制图纸的工具,而是应将其当作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进行研究。”

二、国内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首次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增加计算机美术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多次提到新媒体艺术运用的要求。课程性质里提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第三学段(5 ~ 6 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提出学习活动建议:“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提出学习活动建议:“学习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标志、招贴、请柬、相册等设计。”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提出评价要点:“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查阅美术方面的资料。”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出学习活动建议:“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并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在第四学段(7 ~9 年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提出学习活动建议:“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关系,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述。”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活动建议是:“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在课程的实施中提出了 8 条教学建议,其中第 7 条教学建议中涉及新媒体艺术内容:“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版)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设了反映美术学科发展成果的现代设计、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媒体艺术”学习模块,学习内容分为摄影、摄像以及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其成就标准是:通过“现代媒体艺术”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现代媒体艺术活动。

2.恰当地使用美术及相关的术语,从观念、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

3.了解相关的现代媒体设备和器械的基本特点,并能独立操作现代媒体设备和使用相应软件。

4.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并用现代媒体艺术的形式加以记录或表达;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库和网络资源,有创意地完成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进行评价。

6.理解现代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其运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表达和展示之中。

教学资源:开设现代媒体艺术课程首先需要有硬件设备的保证,例如,照相机、数码照相机、摄影机、数码摄影机,能处理图像的电脑(最好是图像工作站)、录像编辑机等;图形资料的输入设备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影机,教学时使用的实物投影仪;输出设备:教学时使用的液晶投影仪、图像输出用的彩色打印机等。要进行电脑绘画创作和设计还需要相应的应用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 3Dmax、AutoCAD、Flash等,用于网页设计和制作的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需要各种字库、图像资料库等资源,有的图像资料可以通过扫描自己拍摄的照片逐步积累起来;还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上大量的图像、声像和文字资源。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现代媒体艺术”模块学习内容略有改动:由摄影、摄像、数码绘画和数码设计等组成。通过“现代媒体艺术”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知道现代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主要表现手段(摄影、摄像、数码绘画和数码设计),了解其科技、艺术和人文理念相结合的特征,既需要掌握现代数码媒体技术,又需要艺术感悟、造型和设计能力,还需要深度的人文思考和社会关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的媒介类型进行比较和判断,认知其各自的技术特点。

2.了解现代媒体艺术创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如摄影、摄像或数码绘画作品中的对角线、垂直线、水平线、S形和三角形构图,摄影中的光圈、焦距、景深和快门,摄像中的“推、拉、摇、移、跟”以及镜头转换等拍摄技巧,数码绘画与数码设计所需的软件知识等。

3.通过欣赏和练习,自主地分析摄影、摄像中美术语言的运用(如光、色、构图、远近和虚实等),挖掘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尝试运用“构成、空间、时间、行为、声音、光线和符号”等基本的媒体要素及视觉表现语言进行媒体艺术的基础练习。

4.在鉴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尝试对某一题材(如风景、人物、花卉、静物和校园生活等)进行摄影活动,并通过后期技术创作兼具内涵和美感的摄影艺术作品。

5.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生活主题或社会议题编写场景剧本并进行拍摄,通过编辑和后期加工处理,制作具有生活情趣且表达自身情感和思想的微电影作品。

6.了解和使用更多的形式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如电影、新闻报道、纪录片、广告、音乐视频、动画、游戏视频和其他组合形式等。

7.通过教师的演示和示范,知晓常用的数码设计软件,运用网络或其他方式搜集各类图形资源,进行数码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或三维立体设计)。

8.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数码绘画的艺术探索,学习数码绘画要素和方法(如构图、造型、色彩、质感、笔触和步骤等),并尝试创作新颖的数码绘画作品。

9.了解现代媒体艺术在装置艺术、影像装置/录像装置、互动媒体上的运用及观念表达方式,分析其创意的来源及特殊的造型手段和方式。

10.了解不同种类现代媒体艺术的造型规律和独特技艺,尝试运用多种工具、软件和媒体艺术语言去进行综合性的表现、设计及创作,也可采用移动学习,尝试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与现代媒体艺术相关的学习与创作。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学业质量也提出了要求。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结果的具体表现。

现代媒体艺术的质量水平划分为 3 个水平,水平 1 的质量描述是:(1)能针对摄影、摄像或数码绘画作品,说出几种构图形式,如对角线、垂直线、水平线、S形和三角形构图等。(素养 1、3);(2)能利用照相机或摄像机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拍摄。(素养 2、4);(3)能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设计、绘制作品,并与同学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的特点。(素养 2、4);(4)能认识到现代媒体艺术对传统美术概念的改变。(素养 5)。

水平 2 的质量描述是:(1)能根据光、色和构图来分析摄影、摄像或数码绘画作品。(素养 1、3);(2)能运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根据主题,如风景、人物、花卉、静物和校园生活等进行摄影、摄像,表达自己的感受。(素养 2、3、4);(3)能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设计、绘制标志、广告和动漫等作品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想法。(素养 2、4);(4)能认识到现代媒体艺术具有互动性和虚拟性等特点。(素养 2、5)。

水平 3 的质量描述是:(1)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阐述。(素养 1、3、5);(2)能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有关议题编写脚本,利用照相机、摄像机或计算机创作带有情节性的作品,并与同学交流、探讨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素养 2、3、4);(3)能认识到现代媒体艺术是科学、艺术与人文理念的结合,理解其为当代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素养 2、5)

教学设计建议中对“开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的建议如下:在信息化环境下,要与时俱进地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具体方法包括:充分利用网络图文信息资源和大数据丰富美术学习的内容;运用PPT、视频、微课、慕课、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运用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3D打印机设备等,以及图像处理软件、设计软件、App技术等进行美术创作、设计和解决问题;运用网络互动平台以及其他远程通信技术加强师生或外界的人际交流与互动,借助学习共同体的智慧与力量,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而理性地利用信息化资源。学校应该提供资金、设备,帮助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各种美术应用软件等信息化美术课程资源,从内容和方法上扩展美术课程的空间,使美术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时代感,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果。在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各种网络美术及相关信息的辨别、批判、选择和运用能力。

(二)新媒体艺术教科书研究

随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颁布,全国各地纷纷进行了初中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等。作为新增的亮点,新媒体艺术课例在数量和内容上都有所增加,涵盖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课例的内容主要有摄影、电脑美术、新媒体艺术鉴赏等。但是在所有内容的比例上,新媒体的比重还是很低,如 2013 年版人民美术出版社全国初中美术教科书是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新版全国初中美术教科书共 6 册,总计 87 课,所有的课例都以单课的结构呈现,其中新媒体艺术的课例 4 课,仅占所有课例的 4. 60%。

2003 年起,随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公布,新一轮的高中美术教科书编写工作开始启动。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并投入使用的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共有 5套,分别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排序不分先后)。每套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均有 9 册,分别是《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供高中生选用。

笔者所处的上海地区,普通高中艺术鉴赏课从 1995 年左右开设,1997 年上海出版了第一套高中艺术教材,即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欣赏》,1998 年又相继出版了教参。该教材分成上下两册,每册 15 篇课文,一共 30 篇,一学年完成。后来再版,增加了一些内容,共 38 篇课文。包含绘画、雕塑、建筑、民间美术、工艺美术、设计、场馆学习、计算机艺术、动漫艺术、摄影艺术、摄像艺术、艺术品价格与市场等。该教材比较关注学科本体知识结构以及逻辑关系,具有扎实性和系统性特征,而且包含“计算机艺术、动漫艺术、摄影艺术、摄像艺术”的新媒体内容。

21 世纪初,上海艺术课改,由音乐美术分科逐步引向艺术综合学习。2002 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艺术》(试验本)教材,在部分实验基地学校开始使用,全面铺开差不多是在 2012 年左右。艺术教材从高一到高三共 6 本,包含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系列,分别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切入,建构相对完整的、综合性的艺术学习模块。四个系列共十六个模块供选择,具有选择性和多样性原则,遗憾的是新媒体部分的内容消失无踪。

上海地区的高中美术教材除了《美术鉴赏》外,没有其他模块的配套教材供选择。

(三)新媒体美术教学研究的相关论文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更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计算机技术和美术教学的结合。与此同时,《中国美术教育》也开始越来越多刊登关于计算机图形设计以及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文章,如辜居一在《中外计算机美术纵横谈》(1990 年第四期)一文中就全面介绍了计算机图形设计产生以及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且提到了国际上最早的计算机美术作品展览的信息,同时也提到了计算机图形设计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更进一步了解计算机图形设计帮助很大。景文静在《计算机,中学美术教学的好帮手》(1996 年第五期)中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辅助中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从强化美术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这为美术教师较全面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做了铺垫。

20 世纪 90 年代末,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日益普及,也有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开始尝试借助网络开发美术教学资源,如莫宁、赵共强在《阳城的明天——计算机绘画创作活动设计》(《中国美术教育》1998 年第五期)中就开始强调利用网络搜集素材,并存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供学生欣赏。原湛江师范学院教授周凤甫在《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初探》(《中国美术教育》1999 年第三期)中试图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对现代媒体艺术进行定义和分类,他认为现代媒体艺术分成“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以及综合媒体”四类,其中新媒体艺术属于综合媒体范畴,在美术教学中主要包括计算机教学系统、语言实验室、学生与作品的交互反应等。辛艺华在《艺术教学的CAI课件开发》(《中国美术教育》1999 年第五期)中首次完整提出了美术教学CAI课件开发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教师自主对CAI课件的开发。李群、邓子平在《美术欣赏课“网络五段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验》(《中国美术教育》2001 年第五期)中指出网络五段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并且利用网络互相交流的教学模式,较早较全面地提出了利用网络介入美术教学的模式建构。曹铭智在《少儿计算机绘画教学点滴》(《中国美术教育》2003 年第五期)中结合了自己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尝试,以大量的学生作业作为演示,特别是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美术创作步骤的论述比较成熟。

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2015 年至今)、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以“新媒体”和“美术教学”为关键词,跨库检索相关论文,得出 14 篇相关度较高的论文。其中高中 3 篇,初中 3 篇,中学 2 篇(包含高中、初中),小学 6 篇。以“数字”和“美术教学”为关键词,跨库检索相关论文,得出 50 篇相关度较高的论文。从论文内容来看,有全面梳理分析国内外新媒体艺术现状、国内课程标准、教科书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及对策的高质量论文。大部分论文的研究比较聚焦在“传统课堂与新媒体课堂的区别”“新媒体课堂的优势”“新媒体存在的不足与策略研究”“新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素养研究”等方面,也有“微课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新媒体背景下的美术交互式教学研究”“虚拟现实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等个性化的研究。

(四)分析与对策

分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新媒体教学的要求从第三学段(5 ~ 6 年级)已经被明确提出来,一直到高中学段,学习要求随着学段的增长而递增。如何将小学、初中、高中的新媒体美术教学有机衔接、精准定位,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笔者认为,每个学段新媒体的引入,都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能力,教师要根据已有的资源条件和自身特长进行教学设计。本书参与研究的成员均来自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优秀一线教师,为我们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比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显发现 2017 年版的标准在新媒体要求上多所着墨。从成就标准看,2003 年版的提出了 6 条标准,2017 年版的增加至 10 条,而且要求明显提高。比如,2003 年版仅仅要求能积极参与现代媒体艺术活动,恰当使用相关术语评论两件以上现代媒体艺术作品,用现代媒体的形式加以记录或表达,利用图像资料库和网络资源,有创意地完成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理解现代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其运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表达和展示之中等。而 2017 版则要求学生知道现代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主要表现手段,了解其科技、艺术和人文理念相结合的特征,既需要掌握现代数码媒体技术,又需要艺术感悟、造型和设计能力,还需要深度的人文思考和社会关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的媒介类型进行比较和判断,认知其各自的技术特点。了解现代媒体艺术创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如数码绘画与数码设计所需的软件知识,要会摄影,并通过后期技术创作兼具内涵和美感的摄影艺术作品,尝试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与现代媒体艺术相关的学习与创作等。这些变化,一方面给师生开展新媒体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给大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选择。本书的研究就是基于新媒体视域下的各种教学尝试。

另外,《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学业质量提出了要求。现代媒体艺术的质量水平划分为 3 个水平,分别指向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充分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也为教学质量的检测提供了的依据。

通过对新媒体艺术教科书分析得出结论,小学和初中学段的教科书新媒体课例比重很小,有待于大力开发。高中阶段的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模块的划分,全国范围内经审核通过的共有 5 套相对应的教材,每套教科书均有 9 册,比较完整。上海地区的教科书从1997 年开始的《美术欣赏》,到 2002 年的《艺术》,一直没有新媒体或者现代媒体模块的单独教材,只是在《美术欣赏》里安排了计算机艺术、动漫艺术、摄影艺术、摄像艺术的欣赏内容,后来变成《艺术》教材之后,教科书里干脆就没有新媒体内容了。所以,教师的实践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艺术欣赏内容里拓展新媒体教学,二是进行新媒体艺术的校本开发。可喜的是,相当多的老师怀着对美术教学的热爱,与时俱进,自主开发研究各类新媒体教学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书的研究团队正是由这样一批有活力的教师组成。本书的价值也在于给各位教学实践中的一线教师提供新媒体研究的实践方法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中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以及对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获得的论文分析得出结论,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的一线教师、专家自觉地参与到新媒体教学研究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划时代意义。论文中呈现的案例对教材中课例不足的现象也是一个补充。但是在研究数量上,还是非常少,从研究的质量上看,不乏厚重扎实的研究,但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还存在碎片化趋势,列举的案例也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深入。这也为本书的案例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避免类似情况出现。

笔者也曾经针对学生学习新媒体艺术做过问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作为“数字土著”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课程的引领才能成为“数字公民”。所以,笔者认为在新媒体视域下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探究十分有必要。本书也将呈现新媒体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前沿做法,探索各种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微课和慕课的设计与应用、使用各类应用软件优化美术教学环节、学习用技术制作新媒体艺术、定格动画App走进美术课堂等诸多方面,希望能给同类学校教师开展相关工作以启发和借鉴意义。

思考题:

(1)新媒体带来的人们生活的变革以及美术教学的变革,给你哪些启示呢?

(2)在你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是否经常使用新媒体?下一个阶段你打算如何深入开展新媒体教学? C8otHnAMCJPqEQnR+JbH3sqVgtQw+Vqy4E7eyOBDt9H7b3Eh7/IucMHGcpX6WD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