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多译本对比研究

单一的译本研究虽然有其独特的优点,那就是直接和易于操作。而多译本的比较研究虽然在操作上麻烦了些许,但往往能够通过对比反映和挖掘出单一译本所不能揭示的问题,因而,开展一本多译是很必要的。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赛译和沙译的比较,也涉及杰译或登译,但相对较少。

王克友、王东升(2005:77~80)以赛译、杰译和沙译第47回三个译文为例,考察了该回段落数目上的差异和叙述模式转换上表现出的差异,并对不同译者采用的策略作了描述,得出如下结论:赛译趋向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属于“异化”翻译,但操作层次偏低,局限在词语表层;杰译采用了以传达原文故事为主要功能,以保证译文流畅性为前提,对原文的情节不太顾及,不论在段落布局还是在句子安排上都打破了受原文制约的表达模式。因此杰译倾向于纽马克的“交际模式”,采用“归化”的策略,以“意译”为主,在多数情况下抛开了原文的表达模式。而沙译在形式上基本忠实于原文,在句式上注意表达原文的功能,有变通,既有句子层面的语义翻译特点,也有交际翻译的特点。

郭梅、亦歌(2006:91~96)以赛、沙及登译中绰号及俚语等为研究对象,在对比三个译文的基础上,肯定了沙译,但文章主要通过挑错的方式进行几个译本的对比,有一定的局限性。

李晶(2006:46~49)运用了多元系统理论讨论了赛译和沙译对书名的不同处理,论证两个不同书名正是意识形态对翻译行为操控的结果。对于赛珍珠来说, All Men Are Brothers 这一创造性的译法是儒学思想与西方宗教思想的契合,也是双重民主意识的契合,而沙博理的译法正是他为顺应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赞助人的意识形态所做的变通。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证实了多元系统理论的正确性。笔者认为,如果能把四个译名都纳入论证的范围讨论,验证这一理论是否能解释所有的英译书名,这样理论的适用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刘宏照(2008:129~131)以沙译本和杰译本为对象,对两译本中地名、人名以及绰号的翻译做了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杰克逊偏直译,与赛珍珠翻译策略相近似,而沙博理直译、意译兼用,有时会两者结合使用,在翻译时就显得游刃有余。作者同时也总结了两位译者在翻译时的一些误译,认为造成误译的根本原因在于译者对原文和中国文化的误读。

魏莉(2009:219~212)以赛译、杰译和沙译比较研究为主要例证,将三位译者纳入整个动态翻译过程中,从语言层面、风格层面和文化层面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存在、表现及其文化意义,认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能反映出译者的美学素质、文学修养、翻译主张及其文化底蕴且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发挥要受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语读者的美学规范、译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孙建成(2008)的专著《水浒传英译的语言与文化》首次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系统地对《水浒传》英译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水浒传》英译比较研究的新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比较四个译本译者翻译的意图、策略、方法和效果,用事实质疑了传统思维定式的译者观,重构了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为唤起社会和译界对译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证性参照;二是通过系统考察四个英译本历时效果轨迹与共时效果的关联,验证了《水浒传》英译活动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共生关系,证明了《水浒传》英译史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关系,为翻译史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佐证;三是通过对四个英译本重要现象的系统描述,拓展了《水浒传》英译研究的视野和空间,为扭转以往零星散见的研究状态、促进《水浒传》英译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实证的鉴源。作者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该译本的价值取向,如非常强调译本的可读性,十分重视《水浒传》中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和权力关系等,特别是细致分析了登特-杨父子翻译的价值取向,总结了五个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特点,得出登特-杨父子采用的是非常典型的归化翻译策略,如强调译本的可读性,避免一切与英语文学规范及英语语境不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等。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切翻译都是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妥协结果,翻译活动已远远超越了语际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它受到很多方面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 R77n6gGgpXvg4fIcmJSxfv1G3ykLBxjdXEvzbYDJ1vAVd8bfAg0BPoa8tbnqaJ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