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教学设计,整合教材。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同学很熟悉,但如何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学生涉猎较少。教材知识为列强侵华史实和太平天国运动概况,内容较为单一。因而立足教材,超越教材,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凭借适当的教材资源,融合课内外的学习拓展延伸。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考虑,将本课的内容分成三部分: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2.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略罪行3. 太平天国运动。通过学生播放视频播报史实、提问问题、动手填写表格、合作讨论等形式来实现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也树立起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二:情境创设,融情学史。常言说,情感,情感,以情感情。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融入课堂中来。通过设疑引思,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基础知识,把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中方法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升华了情感。教师首先应该具有真情。有了教师真诚的激情,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生命的激情就会被点燃,教师与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增强。用充满热情而又具有鼓舞性、激励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或用含蓄深沉的话语促人深思,耐人寻味,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启发,鼓舞,进而成为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使得我明白要想成为一名有激情的教师,就应该用“心”来教学,通过不断学习与反思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从内心深处来唤醒自己的激情,使课堂教学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期间,通过图片、学生的展示和教师动情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民族的强与弱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较好的升华了整个课堂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史育人的目的。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学生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后,心灵深处一定烙上鲜红的“中国印”。
其三:师生互动,突破重难点。根据课标,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与列强的侵华罪行。”这一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同学讲述相结合来化难为易。首先,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从课外资料中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引导学生上讲台展示搜集的资料并讲述基本史实,归纳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以及列强的侵华罪行。而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学生在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获取大量信息,合作交流,从大量的史实中认识到星期几失败的原因,从而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
其四:学法指导。学习历史,要教给学生分析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让历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部分时,着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通过议论痛斥英法的罪行,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加深对这段历史的印象。并强调搜集归纳课外资料,关注历史事件动态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总之,学生完全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利用多种方法,主动拓展知识视野,获得认识。
通过授课,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更要认真反思总结改进。
其一:加强语言锻炼。“要想让课堂有着春天的希望,教师的语言必须有阳光的味道。”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而语言的具体表现如教师在课堂之上的过渡,点评,总结,引导等。在此次上课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缺陷,例如过渡性语言不是非常专业,应该让学生更多话语权等。使我认识到在课堂上的导答要在循循善诱中进行,而讲授,要在启发中顿悟,教师讲授时以简驭繁,酌其精要,教师语言精当,干净利落,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
其二:加强课堂把控能力。细节和教师的经验,课堂把控能力息息相关。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生命”智慧的光环;细节虽小,却是“生命”的智慧创造……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那“生命”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课堂就将成为人间最美好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