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反思

一、课标解读

“微粒构成物质”部分课标内容为: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二、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把初中化学的内容分为了五个主题,“微粒构成物质”是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的认识,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形态,形成科学的理论,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运动的水分子》这节课要以水为载体,从分子视角认识物理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的认知结构。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的学习内容。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实质的分析,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及转化,从而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基本特征,从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树立微粒观,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水的三态及其转化,知道分子相关知识,获得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特殊视角。

2. 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3. 会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形成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物质的组成的认知结构。

五、学情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上获得大量关于物质组成、微观构成以及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方面的信息,也就是说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物质的微观构成已基本不存在认知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尽早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对于构建“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化学科学体系更为有效。生虽然已经知道了水能发生三态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并知道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多数学生却并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该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但由于微观世界虽然真实存在,用肉眼却看不见,学生不容易理解,学习起来也很容易感到枯燥,兴趣不高,所以教学中这部分属于难点。

六、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以及对分子特征的探究,能认识物理变化的实质,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和分子的特征,从而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 通过实验探究和评价习题,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获得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3.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七、主要环节及评价设计

1. 通过探究“观察封闭在针管中的水煮沸后的体积变化”实验,分析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变化,达成目标1中认识物理变化的实质。通过“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目”这个问题的提出、探究“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变化”的定量实验、探究“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现象的不同”的定性实验,达成目标1中分子的特征。通过随堂检测1.2,检测目标1的达成。

2. 通过分析水三态变化的微观图、通过认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及构成,达成目标2。通过跟踪练习一、活动天地、跟踪练习二、随堂检测3,检测目标2的达成。

3. 通过探究“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变化”的定量实验、探究“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现象的不同”的定性实验,达成目标3。通过作业一,检测目标3的达成。

一、反思制定的目标是否科学、准确。

课标对于本节课内容的解读为: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据此设计本节课的目标是以水为载体,从分子视角认识物理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的认知结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水能发生三态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并知道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多数学生却并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该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据此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设计的目标是科学准确的。

二、反思是否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评价,始终保持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本节课从学生熟知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亲切生动的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引导学生明白分子的部分性质,大大降低了本节课的难度。具有启发性的语言,使讲解清晰到位,小组合作的运用贯彻始终,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提升课堂效率。以给注射器中的水加热、定量实验10ml酒精和10ml水的混合、定性实验品红的扩散、利用注射器感受等量空气与水的压缩难易这4个探究实验为载体,在体验实验探究过程的同时,激荡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相互之间真的是存在间隔,存在着相互作用,自身有一定的能量,总在不断地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宏观现象的同时,把抽象的知识用宏观的现象呈现出来,并获取从微观的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跟踪练习、随堂检测的设置,不仅检测目标的达成,而且运用分子的观点揭秘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将宏观物质与微观分子相联系,引导学生在微观世界中穿行,感受分子的微观变化,加强他们的想象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微观世界虽然真实存在,用肉眼却看不见,所以教学中这部分属于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学习起来也很容易感到枯燥,兴趣不高。在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对于构建“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化学科学体系的有效度上也不是很理想,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规范,今后还要继续努力的学习,使之得以提高。

可能是因为刚接触实验操作,在量取10ml的液体时,学生操作不规范,读数时要求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学生多数是俯视读数。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的时候,要求悬空滴加,结果学生多数将滴管的末端伸入量筒内。等量冷水和热水中加入品红的实验,学生取用品红的量普遍过多。还有瓶塞未倒放、药品取用完不及时盖紧瓶塞并放回原处等不规范操作。今后一定要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多多练习,要准确无误的进行实验操作。

整节课能自始至终把目标当作这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指向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围绕有效落实目标进行,有利于目标的落实,它们“作用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教的过程中落实评价任务,教学与评价二者合一,是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即一体两面,教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边教边评(即及时评价)。高兴的是学生不仅成功完成预测的习题,而且还有新的疑问“冬天的水管为什么会冻裂”,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小组讨论。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将整节课推向一个高潮。一次精彩瞬间的延续,一个微妙细节变化的捕捉,使课堂充盈精彩,这节课也因生成而美丽。这样的教学和评价不仅使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提高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保持了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1tXpe7nKK9u+vxE//Cl9vF70e4/Bo/9T5xFchFJIu24on0HfjxevceoDgxDU6g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