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微粒构成物质”部分课标内容为: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二、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把初中化学的内容分为了五个主题,“微粒构成物质”是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的认识,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形态,形成科学的理论,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运动的水分子》这节课要以水为载体,从分子视角认识物理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的认知结构。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的学习内容。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实质的分析,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及转化,从而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基本特征,从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树立微粒观,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水的三态及其转化,知道分子相关知识,获得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特殊视角。

2. 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3. 会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

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形成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物质的组成的认知结构。

五、学情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上获得大量关于物质组成、微观构成以及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方面的信息,也就是说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物质的微观构成已基本不存在认知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尽早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对于构建“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化学科学体系更为有效。生虽然已经知道了水能发生三态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并知道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多数学生却并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该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但由于微观世界虽然真实存在,用肉眼却看不见,学生不容易理解,学习起来也很容易感到枯燥,兴趣不高,所以教学中这部分属于难点。

六、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以及对分子特征的探究,能认识物理变化的实质,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和分子的特征,从而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 通过实验探究和评价习题,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获得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3.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七、主要环节及评价设计

1. 通过探究“观察封闭在针管中的水煮沸后的体积变化”实验,分析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变化,达成目标1中认识物理变化的实质。通过“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目”这个问题的提出、探究“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变化”的定量实验、探究“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现象的不同”的定性实验,达成目标1中分子的特征。通过随堂检测1.2,检测目标1的达成。

2. 通过分析水三态变化的微观图、通过认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及构成,达成目标2。通过跟踪练习一、活动天地、跟踪练习二、随堂检测3,检测目标2的达成。

3. 通过探究“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变化”的定量实验、探究“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现象的不同”的定性实验,达成目标3。通过作业一,检测目标3的达成。

八、课前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注射器、黄豆、大米

学生用具:量筒、胶头滴管、烧杯、药匙、品红、蒸馏水、酒精

九、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IbOTcL7oX5jOrI4BHcyNXHeGMyW+KefnViR5JEdLlhARw0sr6jqKLSukPA3MUh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