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了模拟《小车下滑时间》的实验,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我请两位同学一起来完成,一人动手操作,一人读数,其余同学完成导学案中数据的收集。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实验,收集实验数据的过程,获得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直观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氛围轻松愉快,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实验结束,我立即提出问题,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感知与体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从而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而不仅仅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活动任务的完成。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验收集数据的不确定性,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摒弃了课本上的数据,利用白板现场记录实验收集到的数据,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在分析数据探索新知环节,我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等活动过程,让学生动口表述,动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口头表达能力,好的课堂不是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是靠预设的问题生成新的问题,所以在开始分析数据前,我就提出问题,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回答提出的问题,注意观察你是如何看表格分析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然后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发展,在全班交流时,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科学的评价,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与知识的总结与提升。每一个问题回答完毕,教师都及时反问,你是如何观察表格的?并通过直观的箭头标示,让学生看到表格中纵向上的一一对应关系,横向上的变化趋势。在完成了实验《小车下滑时间》系列问题的探究后,我回扣刚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如何去看一张表格,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至此实验完成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数据进行推理的“三部曲”。而学生的思考方式也在“三部曲”中得到了提升。
本节课中对变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验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利用多媒体演示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学生会联想到身边的景物变化,然后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变量,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观察到不断发生变化的量,在分析《小车下滑时间》数据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感受变化的数值,变化的量,通过快速抢答,让学生在数学世界里享受生活的乐趣,通过思维迁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广泛存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在联系实际巩固理解中的两个应用,让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足以让我感动与震惊,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真正做到了敢想、敢说,并且有理有据,不是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由“适宜的氮肥施用量”的寻找,学生能够联想到绿色环保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在细致地研究表格中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的计算、推理,找到兼顾土豆产量、生产收益与绿色环保的最佳氮肥施用量,思维的缜密与生活经验的完美结合,让我再一次认识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启发,创设最适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章节图导出本节课的课题——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在资源共享中将学生的收获及时纳入知识树中,让学生对照集体智慧共同完成的知识树,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整体掌握知识,把握好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与融合,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升华。
在挑战自我达标测试中,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将本节课的知识与思维方法进行了梳理,检测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地查漏补缺,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用表格表示变量的优越性,在观察表格中数据解决问题(3)时,学生能通过思考与全班交流,找到横向分析表格数据与纵向分析表格数据,探求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以及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问题的三种方法,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梳理了看表格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评价有些单一,学生的每一次进步,都应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表扬,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是否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及时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方面还做得不够,《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探索出更好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