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涝人重视文教,数百年来人文荟萃,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士,也蕴育出一批诗人、书法家和学人,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历史文化景观和赓续不绝的文脉。从沧浪亭、状元亭到老水塔、文博馆,从銮驾巷到美满巷,从民国时期的文家院到今天的黄花斋(1999)、四新书法社(2000)、燕秋书画社(2005)、三清书画院(2012)、黄花草堂(2013),无不给黄花涝增添浓浓的人文色彩,也是黄花涝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黄花涝村西沿拦驾巷而行,在古镇渡口旁边,有一座沧浪亭。相传,该亭原名“思亲亭”(俗称武亭、南亭),是为纪念清康熙年间本镇一位武侠义士“金燕子”,由黄花涝乡民集资建设。初建时,“思亲亭”为一座三层九米高的木亭。雍正初年,亭子为金燕子同门师兄“金猫子”门徒烧毁。乾隆十年,黄花涝绅士再度集资重建了一座二层七米高的木亭。抗战时期,为打击日寇以“思亲亭”为据点对汉孝陂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的企图,抗日义士王金强烧毁了思亲亭。2007 年,在黄花涝新农村建设中,在原址重建起一座一层五米高水泥亭廊,改名“沧浪亭”,并有一联云:“金燕归来,春满思亲亭;银鹊飞渡,人涌古码头。”沧浪亭旁有原村支部书记王三清撰写的《沧浪亭记》,对亭子的历史渊源和传说掌故作了生动的说明。现在,沧浪亭已成为黄花涝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是黄花涝旅游的必访之地。
沧浪亭
在黄花涝古镇中部,有一座名为“状元亭”的长廊。长廊的成色尚新,虽有古韵,却非古物。调查中笔者了解到,这座长廊于 2008 年在村委会的主持下重建,亭中并有黄花涝籍诗人王士毅所撰写之《状元亭记》。之所以是重建,是因为传说历史上村里确曾有一座状元亭,并且是为着纪念黄花涝历史上的几位状元。虽然关于是否出过状元,至今尚无确凿证据,但是“前人考状元,后人驾粪船”的民谚、亚元居康熙赐匾等民间传说言之凿凿,流布甚广,却也让人难以完全否定状元之说。况且,黄花涝历史上在科举考试方面确有诸多建树,举人、进士未尝间断。进入近现代以后,又走出过不少大学教授、科学家、博士,可谓人才辈出。重教崇学之风已成为黄花涝的文化传统,成为新时代的新民俗。
黄花涝作为千年古镇,历史积淀深厚,其地名中蕴含着很多历史掌故、人文故事、民间传说、自然地理信息,是黄花涝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从命名依据看,这些地名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因自然地理而命名的地名,如丰荷山、涝口湖、蓦家湖、府河大道;二是附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而形成的地名,如红房子、雁翅膀、金燕子街、仙女巷;三是因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地名,如古渡口、渡船咀;四是根据真实历史而命名的地名,如亚元居街、铁佛寺路、天主堂路、梅园巷、美满巷。从命名方式看,主要有三种:一是历史上形成并长期流传下来的,如红房子、銮驾巷;二是官方认定的,如府河、任凯湖;三是村内集中命名的,如古镇大道、南港路、志芳公街、美满巷。
21 世纪初,村委会为加强新农村建设、发展古镇文化旅游,对黄花涝进出道路和村内的大街小巷进行了统一命名,地名体系分为大道、路、街、巷四级,分别是:三条大道(古镇大道,东起汽车站、西止古渡口;府河大道,北起迎佛亭、西止老水产;凯湖大道,东起仙女湾、西止老水塔);五条公路(天主堂路、铁佛寺路、兴教路、春乾路、南港路);七条街(车站路街、山鹤楼街、亚元居街、金燕子街、銮驾巷街、老后山街、志芳公街);十八条巷(金泰巷、船名巷、十姓巷、美满巷、仙女巷、复兴巷、梅园巷、稼林巷、状元巷、御前巷、文家巷、迎佛巷、锦发巷、怀余巷、三军巷、宽裕巷、思林巷、拜佛巷)。
以下是部分黄花涝较具历史地理文化特色的地名。
涝口湖 俗称马家湖,位于韩家湾以南,虾子沟以北,魏家楼之西,童家湾之东,水域面积 5000 余亩。1949 年前,涝口湖有船直通汉口姑嫂树及天河韩湾,后因东西湖围垦及天河机场和公路建设而取消。据黄花涝村老书记王三清讲,围绕涝口湖还流传着一个神童王士毅的故事。某一年冬季,涝口湖干湖捕鱼准备收场时,外地村民以为已经收场,遂蜂拥下湖捡鱼,以至发生械斗,打伤数人。对方告到衙门,要求赔偿,黄花涝方面以“对方抢到湖口”答辩,县官原拟准原告所请,当时年仅九岁的王士毅(后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在状纸上加了一竖,改“抢到湖口”为“抢到湖中”,使黄花涝反败为胜。
蓦家湖 黄花涝三大湖之一,位于丰山脚下,东邻丰荷山,西连老河套,北靠任凯湖,南接包楼湾,面积 3000 余亩。1949 年前,黄花涝王姓三个房份对蓦家湖的所有权互不相让,并各取湖名,分别称为墨水湖、默家湖、麦子湖。后经时任湖北省参议的王宗祁(卫立煌亲家)调解,统称为蓦家湖并共同使用,当时还以“蓦”字拆分赋诗一首:“草山唯涝有,日照黄花涂,大水随处捕,马鞭巡湖走”。蓦家湖争议由此得以解决,三个房份此后和睦共处,一时传为佳话。
任凯湖和甲湾 任凯湖是黄花涝三大湖之一,位于黄花涝东,东抵刘新集,南靠蓦家湖,中接青龙寺,北临丁家店,面积 5000 余亩。甲湾为任凯湖临近黄花涝湖湾名。相传唐朝名将郭子仪作战凯旋后,取道府河在黄花涝后面湖泊靠岸休整,将士衣甲晒于湖岸,因此该湖泊就被命名“任凯湖”,晒甲之湖湾遂称“甲湾”,并有诗述其事,诗曰:“任重杀敌寇,凯旋归古楼,湖波映盔甲,美酒芳香留。”民间亦流传董永和七仙女回孝感时曾途经黄花涝,并在任凯湖上岸。1949 年后,任凯湖设有每天往返姑嫂树的航线,直至东西湖大堤围垦后停航。
黄昏闹 黄花涝的俗称。过去,黄花涝地处进出汉口的水路要冲,街镇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当时在邻近黄花涝的丰荷山有打劫者,每在劫掠分赃后,便趁着黄昏来到黄花涝,寻求刺激和享受,黄花涝因此有“黄昏闹”之俗称。
志芳公街 该街命名是为纪念黄花涝王氏先祖志芳公,他于明初从江西移民到黄陂县黄花涝,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
金燕子街 根据金燕子传说而命名。黄花涝人王亲绰号“金燕子”,武艺高强,被朝廷以连坐全村胁迫,要求限期侦破皇宫九龙玉杯被盗一案。后来金燕子侦知盗案乃师兄“金猫子”所为,并配合朝廷逮捕了“金猫子”,但又自感有负同门之义,乃与妻子双双绝食而亡。黄花涝乡民感念金燕子夫妻再造之恩,在村南建“思亲亭”纪念。
志芳公街
金燕子街
状元巷 因相传黄花涝历史上曾出过数位状元而命名。所传四位状元分别是王作朋、王肯构、王念苏和王念浙。据清同治《黄陂县志》记载,王作朋、王肯构确有其人,但并非状元,而实为举人和进士。《黄陂县志》之原文是:“王作朋,乾隆戊午举人,任谷城教谕,保举升河南汜水考城知县,治民多惠政,清勤著声,内擢銮仪卫经历。”“王肯构,字步堂,负才颖敏,一日能为数十艺……康熙已丑进士,授于潜令,多善政,卒于官。”另外两位被传也是状元的王念苏、王念浙,却无史籍可查。据说,王念苏、王念浙本是状元,却因主考官徇私舞弊而落选,并引发了一个康熙帝亚元居赐匾的故事。村里老人也讲,原来亚元居里确实悬挂有四块“进士”横匾。当然,无论是否中过状元,小小的黄花涝在清代科举历史上曾经有过高光时刻,当是无可否定的事实。因此,这状元巷的命名也便有了历史的渊源。
仙女巷 根据七仙女的传说而命名。相传,东汉末,孝子董永与七仙女结为夫妻后,在黄花涝停泊换船回孝感,并在这里发生了踩莲船的故事,留下了至今还在传唱的踩莲船曲调和舞蹈。当年,夫妻俩租的也是黄花涝王老汉的船,还得到了黄花涝乡亲的慷慨相助。七仙女上岸之地从此称仙女湾,上岸之后经过的街巷后来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被命名为“仙女巷”。
銮驾巷 (拦驾巷)关于銮驾巷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521 年,时年 14 岁的嘉靖皇帝为了进京继承皇位,坐船经过黄花涝,并在此进食和休息,由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南朝后主陈叔宝欲往云梦、孝感寻找梦中仙女,被狂风暴雨阻于现金银潭地区,先欲问罪于黄花涝地方官员,后得知黄花涝为接驾护驾准备周详,出力颇多,遂以一副御前銮驾作为嘉奖,由此得名銮驾巷。又因陈后主终未能如愿前往孝感云梦找寻仙女,銮驾巷又被称为拦驾巷。
銮驾巷街
船名巷
稼林巷 为纪念清代黄花涝籍著名武林侠士王稼林,由村委会命名。王稼林绰号“金燕子”,与其师兄“金猫子”并称“北猫南燕”双杰,为全忠义绝食而死,村中有王稼林墓。思亲亭(今名沧浪亭)亦为纪念他而建。
美满巷
美满巷 为纪念抗洪英雄王美满而命名。1998 年 7 月,黄花涝遭遇特大洪水袭击,村庄大部被淹,交通中断。8 月 1 日,黄花涝人王美满(曾任丁店村党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在任凯湖、西湖大堤抗洪抢险斗争中英勇献身,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过去黄花涝人祖祖辈辈饮用河水。后来,随着河水污染日益严重,于1987 年修建水塔,建立了自来水厂,老百姓结束了数百年肩挑手提河水饮用的历史,改用更为安全的自来水。1996年,黄花涝水厂因遭受特大洪水袭击被毁,洪水过后,村内水井一度恢复使用。2009 年,黄花涝全面启动武汉自来水入涝工程,将武汉城区干净清洁的自来水引进村里。从此,黄花涝村民在饮用水上实现了与城区的同城化,村里的自来水厂停止生产。不过,老水塔虽然已废弃不用,仍是村里的一个比较醒目的地标,同时也是黄花涝人饮水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
水塔
黄花涝文博馆由村里引进台商投资修建,于 2010 年 9 月 18 日正式破土动工,2012 年建成开放。大门有一长联,上联是:古镇何奇明太祖铁佛寺题字康熙爷亚元居赐匾郭子仪黄土坡立庙,东吴侯富家堡藏秘,帝耶王耶将耶相耶弹丸之地经典故事里面找;下联是:请君试看状元郎好兄弟揭榜金燕子玉龙杯破案董必武老陶宅授课李先念三合楼结义文者武者师者仁者神州苍穹传闻佳话外界知!该联为该村原党支部书记王三清所撰,把黄花涝的重要历史故事囊括其中。馆内有明清家具、砚台、金缕玉衣、字画、紫砂壶、羊皮茶叶、佛像、佛塔、木雕、根雕、玉雕、南漳龙化石、民俗用品等诸多藏品,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吸引了许多书画家前来写生创作。黄花涝文博馆作为民间博物馆,实行不定期开放,预约参观。
黄花涝文博馆大门
三清书画院地处黄花涝村仙女巷、南港路和学校的交叉路口,于 2013 年11 月 17 日揭牌,18 日正式开放,是黄花涝村原党支部书记王三清个人创办。书院主人长期关注和推动黄花涝历史挖掘与文化建设,2012 年荣获武汉市黄陂区十佳“书香门第”荣誉称号。书院占地面积 600 平方米,书院文化墙上展示了创办者撰写的多篇有关黄花涝的历史故事和诗词歌赋,目前室内收藏有国内外 276 位书画家和将军们的近千幅字画墨宝和楹联寄语作品。书画院已成为黄花涝一个著名文化景观,多次被国内外媒体宣传报道,建立以来先后接待万人次参观,中华樱花诗词摄影家协会、吉林市雅风诗社、河北清晖书院等也相继在此建立了创作基地和分院,成为文化交流的场所。
三清书院大门
三清书院部分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