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思考与实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于是,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便提上了学校工作日程。

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因此,所谓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就是所在学校的高中历史教师,或以所在学校高中历史教师为主体,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师,或其他学校的历史教师,或其他机构的历史研究人员合作,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遵循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学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课程资源,依据所在学校的办学思想,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含有历史知识的专业活动。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发自己的历史校本课程?

一、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基本策略

第一,坚持素质教育宗旨,树立科学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也必然是我们高中历史课程开发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它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设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尽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 。“一方面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另一方面为他们身心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条件,让他们主动探索、体验,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形成创造力,促进他们情感、兴趣和爱好的发展。” 某校一位历史教师,由于事前没有进行学生意愿调查,费了很大力气编写出《中外宗教史》校本教材,结果因没有学生选修而“作废”。因此,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是互动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是单向的、封闭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要具有强烈的学生意识,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并科学地将学生意愿融入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之中。

在历史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些历史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视同“儿戏”,认为开发一种历史校本课程,编写一本历史校本教材,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实际上,他们开发出来的历史校本课程,要么如同一本本讲演稿,要么如同一个个教案,要么如一篇篇文章,要么如同一本本专著,总之不像一种历史课程,也不是一本可供师生共同使用的历史校本教材。严格地说,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既要求开发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课程编写技术(课程三维目标的定位技术;校本课程的撰写技术;课程主客体的评价技术等),也要求开发者具有科学的艺术的教育教学视角,实现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完美统一。唯有这样,开发者才有可能开发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时代特色显著、符合学生需要、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第二,坚持精诚合作,合力开发出科学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绝不是一个或几个教师闭门造车之事,因为任何人的认识、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开发高质量的历史校本课程,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政策、教育教学规律、科学的历史观,历史校本课程所涉及的所有历史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必须准确无误。他“要求学校内各成员必须认同及分享以下的价值取向:强调学习、珍惜互助及合作、接纳不同专业意见的表达、重视相互参考及支持、愿意妥协。” 否则,就有可能误人子弟,甚至给学生、学校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某历史教师曾向我表示,他准备编写一本《株洲市少数民族宗教》的校本教材,我当时就感到非常吃惊,并表示反对。因为,这一“专题”涉及太多的法律政策、民族关系、史料来源和科研经费等问题,绝不是一个学校和中学教师可以完成的。实际上,这位教师至今在这一教材开发上尚无任何结果。

我认为,凡有心从事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必须具有坦荡的胸怀,在开发课程过程中善于精诚与他人合作,虚心征求他人的意见。我反对任何形式的“课程开发英雄主义”,倡导组建历史校本课程编写组,真正实现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之间,主体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课程专家、校长之间的通力合作。只有形成“课程开发的合力”,才能打造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为促进我所在的株洲市四中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尝试以株洲市历史教育学会为龙头,于2008年上期,两次组织城区各高中历史教研组长,先后在我校和株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了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并决定整合株洲市城区所有高中历史教师的力量,开发出既具有株洲特色,又符合所在学校需要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

第三,科学选择、分类编撰,构建高中历史校本系列课程。

“校本课程的内容根据目标与学校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加之“跟国家课程开发不同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十分有限”。 因此,从实际出发,科学选择编撰内容是开发独具特色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核心工作之一。我认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在编撰内容选择上,主要可从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自己的校本课程系列:一是乡土历史类。如,我们尝试以株洲市历史教育学会为龙头,决定发掘株洲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逐步开发出《株洲历史变迁》《株洲历史名人传》《炎帝陵与炎帝文化》《株洲红色风云》《株洲现代工业的崛起》等历史校本课程教材系列;二是社会生活类。就国家课程来说,无论是传统历史课程,还是新课标历史课程,都是以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史为主体。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我们完全可就社会生活方面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如,我们以社会生活为题材,可逐步开发《中国服饰的演变》《中国交通的变迁》《中国住宅的变迁》《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变》《中国传统礼仪与习俗的变迁》等历史校本课程教材系列;三是研究性学习和学习方法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内容之一。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就史学与学习方法开发出历史校本课程教材系列。例如,我以主持省级研究课题《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为契机,整合课题组全体研究成员,尝试开发《历史学常识纵横》《中国历代陶瓷赏析》《中外著名建筑赏析》《中国古代钱币赏析》《中国古代墓葬与文物》《中国历代图书类型与价值》《著名史家与治史》《历史学习与考试》等校本教材;四是历史教材拓展系列。如《历史教材中的重要人物》(还可按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系列编写)、《历史教材中的重大事件》《历史教材中的名著》《历史教材中的典故》《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现象》等。

第四,因地制宜,发掘乡土课程资源,突出历史校本课程的地域特色。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推动历史教学生活化。常听人说:历史距离我们的生活过于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谓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就是本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至今还保留着某些痕迹,能供今人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资源。它既可以是历史遗迹,也可以是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物、民间传说;既可以是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有价值的凡人凡事、社区和家庭的演变等。历史学习的价值就在于鉴古知今、以史为镜,把乡土历史搬入课堂,实行“本土化教学” ,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当历史融入生活,历史就变得“可望而可及”;当历史融入生活,学习就变得生动且亲切。

在发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上,总有一些历史教师存在畏难情绪,他们不知从何处着手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实际上,任何地区都有值得我们去开发的历史课程资源。如我所在的株洲并不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人们都说,株洲是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所在的株洲市没有可供开发的历史课程资源,细数起来主要有红色遗产(如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旧址、谭震林墓、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等)数十处,古代建筑遗产(如醴陵的渌江书院、攸县的谭氏祠堂、大夫第、翰林第、茶陵的陈石泉宗祠、炎陵的洣江书院等)数十处,古代碑刻(如荷塘区明照乡走沙巷义渡记碑;醴陵的吴楚古刹碑、攸县的重建宝宁禅寺并捐田记碑、炎陵的骆宾王摩崖石刻等)数十处、古代墓葬(如炎陵的炎帝陵、攸县安葬尧帝的尧山等)数十处、古代遗址(如恐龙化石遗址、三国建宁古城遗址等)数十处、近现代工业遗存(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等)100多个“全国第一”,株洲南方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株洲车辆厂等一大批大型企业,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遗存。我们致力将这些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成系列历史校本课程,不仅能突出学校办学的地域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会作用巨大。

第五,构建灵活多变、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历史校本教材体例。

校本课程研发,既改变了传统课程简单划一的格局,又有利于学校优化自己的资源配置,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课程设置更多依赖于学校教师、学生的特点、特长。因为,教师的专长和课程开发的技能技巧,“可决定他们能有效地进行何种课程的开发”“可决定他们适合哪些层次和环节的课程开发”。学生已经形成的群体优势能力、课程选择和反馈能力,“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和被动的接收者。” 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我国传统历史教材是结构严密的章节体系,以历史知识为中心,强调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学科体系,“难、繁、偏、旧”现象严重,行文也相对固定。2003年历史课程标准教材虽在编写体例上按“专题”以相对灵活的“课”为单位编写,版式和行文也比传统历史教材有很大的改观。但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来看,教与学的难度仍不容乐观,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仍普遍感到难以达到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在心理、情感上还不太乐意接受。因此,作为国家历史课程补充的高中历史校本教材,一定要力避体例和行文呆板之弊,编撰出受广大学生喜爱的历史校本课程来。我认为,编撰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在体例和行文上,一是要以“课”或“讲”为单位,不要拘泥于体例的制约,可以将“阅读课”“讨论课”“活动课”“调查课”“研究课”“竞赛课”等,杂呈于一本高中历史校本教材之中。二是课文标题,可不拘一格,以便于表达、富有意境、吸引学生为目标。三是课文编撰必须图文并茂,版式精美,富有吸引力。四是每“课”或每“讲”的栏目不要过多,但一定要生动活泼,新颖精彩,富有意境,引发学生共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将自己编著的《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发展》一书,依据上述这四个基本要求改编成校本教材,就深受师生欢迎。

第六,创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运行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评价和改进活动。” 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者创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运行机制,高效协调各种关系,以确保课程的开发、评价和使用的顺利进行。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组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其成员以自己所在学校的历史教师为主,但也适当邀请当地高校的历史学家、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参与,为顺利解决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专业、经费等问题创造条件。对开发小组成员,我们既做到分工明确,又强调团结协作。二是建立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石。因此,我们要求课程开发者,不仅要有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的新型课程观外,还要注意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历史课程资源和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建立校内外历史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三是以学校教科室为龙头,建立历史校本课程主客体的有效评价机制。并就下列主题开展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度、投入度有效性如何?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对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艺术和教师社会声誉的提升等有何影响?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何影响?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预设目标与生成的达成度如何?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对所在学校的整个校本课程开发有何影响?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办学特色形成有何影响?由于我们注意建立历史校本课程主客体的有效评价机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校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质量的提高。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第一,人本性原则。

“以人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但综观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情况,偏离这一原则也时有发现。如一些学校领导不顾实际,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一月之内拿出自己的校本课程;一些历史教师则不顾学生实际,编写大部头资料当作校本课程让学生选修。以人为本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一是要以教师为本,要从历史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工作条件出发,对不具备相关能力和条件的历史教师进行培训,以确保其有能力和条件进行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果在历史教师不具备这些素养的情况下,盲目要求他们从事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其结果既弄得他们疲惫不堪,又使其开发出来的历史校本课程达不到相应质量要求而贻误学生。二是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我们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力求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不要人为地加重学生课业和身心负担。学生通过选修我们开发的历史校本课程,不仅能在掌握历史学知识,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较大提升,而且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时,还应充分考虑所选主题要包含人文精神。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我们历史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想当然”,要么将校本课程开发当成课题研究做,要么将校本课程当成学习辅导资料或课外阅读资料选编。实际上,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弥补国家历史课程的局限,满足本校不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既要有坚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又要有坚持从当地历史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出符合历史课程建设要求和学生需要的历史校本课程,切忌仅凭历史教师的个人喜好、兴趣,随意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要求我们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时,注意从实践的角度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历史活动课。如结合本地的乡土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历史社会调查、文物古迹探幽、历史名胜溯源、历史人物寻访、生活习俗寻根等。这些历史活动课,能有力促进学生在感知历史过程中,体验历史的魅力,感悟历史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特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三,多样性原则。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的历史发展极不平衡,社会发展复杂多样,各地各校教育发展水平和拥有的资源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学校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具有多样性。贯彻多样性原则,一是历史校本课程在开发内容选择上要保持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二是历史校本课程在开发形式上要保持多样性。如在编撰形式上要注意图文并茂,在课题内容设计上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可设计一些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区的历史调研、参观、访问、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的亲切与真实,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四,协调性原则。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只是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校校本课程又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协调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时,一方面必须遵循国家的课程计划,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弥补国家课程的缺失,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发展。如必须保持与国家课程在人文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学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一致。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与学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配合,也需要与潜在的课程相配合。另外,要使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科学化,还应注意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学校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相协调,以确保历史校本课程健康稳步地发展。

三、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第一,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有利于弥补国家历史课程缺陷。

实事求是地说,高中历史教材是存在一定缺陷的。从教学角度来说,原统编历史教材过于重视历史结论,忽视历史过程性。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一标多本”的新课标历史教材,虽有较大的改观,但因受内容标准、体例、篇幅等因素的制约,过程性的东西仍然有限。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利于学生认知历史的。因为历史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这就好像个体对自我发展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一样。如果我们的历史课程只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思维也容易被束缚。加之,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民族结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相差甚大,无论是传统整齐划一的统编历史教材,还是“一标多本”的新课标教材,都难以适应其需要。从学生个性差异来看,无论是传统的统编教材,还是“一标多本”的新课标历史教材,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差生”“吃不下”,“特优生”和特别喜爱学历史的学生“不够吃”和“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特殊性,开发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校历史教学需要的校本课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历史课程的缺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选择相应的课程,并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模式。我们开发出来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系列,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已在实践中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有利于开创学校办学特色。

从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安身之命。但传统的国家课程设置,在课程结构上过于注重系统性、全局性,课程结构显得单一、直板,不利于学校开创自己的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建立在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区人士广泛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机制下,充分建立在有效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这就有利于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正因为如此,一些重点中学早就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培养特色人才,在实践中开发一些校本课程,以满足部分学生“选修”的需要,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们所开发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对开创株洲市四中“文科做优、理科做强、艺体做大”的办学特色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第三,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如我们基于研究性学习开发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因注重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学生通过形形色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如周年纪念、社会实践、知识讲座、模型制作等)学习,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尽可能地挖掘和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潜力,培养了个体间的集体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领悟生活,促进了学生整体发展和个体发展和谐统一。

第四,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无论是传统高中历史教材,还是“一标多本”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或选修教材,都是由相关开发机构组织历史课程专家来完成的。对于绝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而言,他们只是历史课程的实施者。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就是依据已有的高中历史教材开展教研,这无疑限制了历史教师的专业视野和素养的提高。随着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历史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每位历史教师创造了一次课程开发的机会。我们在组织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过程中发现,有些历史教师开始或不以为然,或不愿意参加,一旦自己参与进来,他们才发现编写一本好的历史校本教材并非易事,并深感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和编写功力的不足。他们为了编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历史校本教材,不得不深入透彻地钻研自己所要编写的相关课文所涉及的历史专业知识,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不断学习现代史学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的课程意识,培养自己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实践表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使我本人受益匪浅,而且凡参与了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其专业素养都普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以饱满的热情、敏锐的目光、睿智的思维、务实的作风投入到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中。 yfpE1VPUl5Hviq6PzK8q/BWfbXbzqppE5Hctfs02jhpMNq1j+aRhIKmB8ljnyJ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