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巩固深化新课改理念进一步引导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摭拾

2011年12月28日,修订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我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虽曾有幸参与过教育部在湖南株洲的调研和课标的最后审定修改工作,但要全面准确解读这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实在有点力不从心之感。因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以来,就暴露出不少问题。为此,教育部专门组建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小组,并从2007年开始着手调研和修订工作,因此,仅凭短短一篇文章是无法解读其深刻内涵的。

一、巩固与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新课程改革理念源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源于对现实教育深刻反思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源于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课程改革的成功是新教育理念实践的结果。” 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二是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是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在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可以说“‘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求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其次要求课程改革面向每一位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最后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全面总结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以来经验教训,坚定遵循和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尤其是注重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历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改变和避免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情况,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历史知识和学习技能;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力求弥补和解决新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巩固新课改的成果,使其更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有利于新课改的实施,更要有助于新课改的持续发展和深入进行。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明确提出:“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出“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明确指出:内容标准是对学习内容和基本目标提出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教师可在具体实施中酌情处理,因材施教。”同时强调“本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以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一方面为教材编写留下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便利,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我相信,《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继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二、进一步引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含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为进一步引导基础教育人才模式的变革,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注重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遵循教育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对能力目标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如要求学生在“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想象。”“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同时,在内容标准中,以教学活动建议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开发。他表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能力目标方面的要求表述得更为全面和准确,更有鲜明的层次性,更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

表现在“过程与方法”上,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模糊叙述,增强了对学习方法的具体表述。如“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注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在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上,本着删繁就简的精神,突出重点,降低难度,力图进一步减少内容的枝蔓,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更多的条件。在教学活动建议中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活动,能够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力图使历史课程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注重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在“前言”部分依据“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这一现实背景,明确提出:“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提出“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等。

第三,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确保个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和新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具体而言,“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而关注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发展,激励学生成长。”“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为落实这一精神,这一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与编排中,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达成课程目标的要求。 B1uDwAaHufhuJux+CNX3ws5x8Sf+OSMKU+4VJaPv7n2K/MLoXcW6G+4NYg7RsS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