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理论,正由于一批中国学者有意识地译介和引入,已对中国课程改革发生直接的影响,并与一些中国专家、教师立足本土的理论与实践产生内在、自然的交汇。诸如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裴娣娜教授的“主体教育实验”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范例。它们产生于新旧世纪转换之际,都以尊重学生、强化特色、创新教学、凸显人文为共同主题,都有利于促使教育的心脏——课程范式发生质的转换。
其中,生本教育最早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提出,之后他在广东省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生本教育改革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生本教育正使多年来的传统教育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
生本教育倡导并力求坚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为本: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以生命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要求教育要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去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郭思乐教授指出生本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种全面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的体系就是生本教育。他把过去传统的囿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模式称为“师本教育”。他说:“我们似乎可以明确地发现师本教育的运行机制与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的区别。前者是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运转,我们把那样的方式称为连动式。后者是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我们把它叫作激发式。”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以生命为本是生本教育的深层内涵,那种把教育仅仅视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对教育内涵的窄化。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更是精神生命的启迪与激发,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生命幸福、自由、健康地成长为根本的价值追求。“生本教育强调生命的体悟,它以进入教育视野的生命特质为基础,以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命展开为特征。其主要特征是生命具有整体性,即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具有独特性,即每一个生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生命具有可能性,即人的生命不能被决定,而是永远处于不断地生成和不断地完善之中;生命具有超越性,即生命有超越生命的能力,生命过程就是不断超越生命本身而不断发展自身的过程。”
任何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生本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探析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其本质内涵和实践意义。
1.主体性思想。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过分地强调了教育“上所施,下所效”的以教为本,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生本教育充分认识到儿童学习的天性和发展的无限潜能,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变传统的传授教育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通过为学生创设适合学习的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使教育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生本教育所蕴含的主体性思想真正符合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2.自然主义思想。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回归自然(back to nature)”,其杰出的代表卢梭提出了教育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教育原则——正确看待儿童,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郭思乐教授用一个抛秧的启示来阐释教育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我们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大量地做着类似密植插秧的事情,把知识和技能细化成一个个小的目标,然后针对每个目标按部就班地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完全被局限在这些预设的并且颇带强制性的目标之上,他们不需要去思考什么,一切活动都按老师所设下的“套”进行着,学生自然也就思考不出什么来,有的更是懒得去思考。生本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从插秧式的师本教育体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教育教学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
3.自由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各个时期的教育家和学者存在着共同的思想:“自由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而不是以人为物,以人为工具的教育,因此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沉的人文关怀……是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前提的,反对标准化、均质化,因而有利于鼓励和帮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按照某种纯粹外在的标准来塑造自己。”自由教育并非无所限制的随心所欲,而是顺应生命的本性,使生命体的自然本性自由地发展。生本教育倡导教师作为引导者不给学生过多的预设和干预,而是通过创设有更多自主、自由空间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学习的天性爆发出来,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中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或理论都是在批判和继承历史上已有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所处时代的社会特征和需求产生的,生本教育也不例外,它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渊源。
1.“产婆术”和“愤启悱发”。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以“问答法”著称,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学生不断的讨论和提问诱导学生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种“问答法”也被形象地称为“产婆术”,它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原则,把学生作为整个探讨活动的主体,在探讨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培养论辩的能力,最终激发学生不断地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显然,“产婆术”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全面依靠学生、诱发学生的潜能为根本的教育方法,其目的是对学生生命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家孔子指出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把握启发时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其实质就是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根据学生的状况通过启发全面依靠学生而进行教育。由此可见,无论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还是孔子的“愤启悱发”,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实质上都是生本的教育。
2.教育即生长。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针对当时教育为儿童遥不可及的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弊病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他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倡导一种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体悟儿童的感受和期待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这种教育观要求教育教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出发,高度尊重学生,使儿童获得充分的生长和发展;要求教育给儿童创设学习的情境,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生命感。从这层意思上来说,“教育即生长”就是一种生本的教育。
3.罗素自由教育思想。罗素在吸取历史上诸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自由”教育主张。他基于两点考虑,主张教育要给儿童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其一是,儿童情感的发展需要很大程度的自由。其二是,自由对于理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种用压制思想自由而得到的成功是短暂的,极无价值的。因此,他说“只要我们在身体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适当地关心青年,所有这些资质(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均可形成”。所谓“适当地关心”,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更多地发展个人自由的原则,采用让儿童有更多自由的方法。当然罗素所指的自由绝对不是放任自流,教育中的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与纪律约束要巧妙地结合。据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生本教育所倡导的教师作为引导者不给学生过多的预设和干预,而是要给学生创设自由成长的教育情境的教育观是罗素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下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在追寻生本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师本教育体系。在师本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纬度的线性灌输为主要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教师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师本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必须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三个基本观念:
(1)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学生是最大的教学资源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天作之才,是天地间多少万年发展的精灵!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说也说不完!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学生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探究很深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提高。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学生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2)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他们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曾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竭力想收回“教”的权力,那么,他必然为自己的教学环节所计,一再打断学生的活动,或企图以学生的活动为自己的表演服务。当学生表现出茫然和不配合时,他默默地动怒了,他偷偷地用力拉扯动作慢的学生……。此时,鞋子不合脚了,脚就开始反对。那些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充满效率的美,转眼间就荡然无存了!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3)学生快乐、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的真正基础
生本教育指出:“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学习生活作为学生生活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生形成美好德行的摇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德行的未来走向。“学生美好德行的建立、人格的建树,不能依靠外在的说教,而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去实现。”而生本教育的学生自主的课堂和与之相连的生活实践,就成为学生获得真善美、涵养德行的经常性的、最自然和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