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教育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讲解——接受”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把教育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概念、原理和技能演示,学生把学习理解为记忆、模仿和解题。课堂上,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自导自演,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教师预设的内容展开,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则是观众,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接受性学习的状态中,学生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诚然,教师的满堂灌输,在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固然有其自身的作用。但是,却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最终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极差和高分低能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2010年11月24日《重庆晚报》的一则报道,说的是在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而且是年龄越大、知识越多,越与创造性想象力“反着动”。该报道还说:在美国专业学会评出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非常缺乏。

原国家教委研究员周贝隆教授在1998年第6期的《教育研究》一篇文章《民族振兴靠创新,创新能力何处寻》中也谈到这个问题。文章中说:回顾百年来风靡世界的技术发明,大到电力系统、集成电路、卫星通信、互联网络、基因工程、抗生素,小到易拉罐、圆珠笔、阿司匹林,有哪一件是出自我们中国人之手?而每年中国的高校毕业生超过美国,科技人员数量名列世界前茅!

我们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究竟丢在哪里了?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教授对中西方的教育教学方式做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传统教育的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型人才成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将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今天称得上先进的技术,不久就有可能变为落后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经说:“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谁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刚刚离我们远去的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奠基人钱学森在临终前的最后一次谈话中强调指出:我国科技人才的教育需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第一要务。

面对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教育必须深化改革,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使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应运而生。2001年以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了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从而成为我国中学生的必修课。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推进我们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2008年我们申报了《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立项,随后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质性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课堂教学研究资源、教学经验以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我们希望以“研究”为突破口,让学生“学会研究”,让师生在学会研究中得到提升,让我们的学校在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全新视野中谋求得到更好的发展。 f74X60Qj3uE9DGWJSKEmU61MuCi+6hm9GBc7OAwl7/58/GzMNqri3cG6GyZ+on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