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大学校园,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其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作用,把“红色文化”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载体,探索实践以“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途径。
关键词: 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引领;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林具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也积聚沉淀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特殊价值功能,把“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扬主旋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理论、精神、经验和传统,以及承载这些理论、精神、经验和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3] “红色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富有理想、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的卓越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变革实践中的体现。
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德育价值,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理解高校“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拓展其教育功能,实现“红色文化”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面对日趋多元的学生思想观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渠道。“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借助“红色文化”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等优势,结合形式高雅、内容丰富、寓意深远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呆板等不足,进一步深化、拓展“红色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功能,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增添其历史使命意识、责任意识,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筑思想上防腐拒变的阵线,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实效性,坚定大学生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美丽中国而奋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特殊重要性,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地,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红色文化”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1. 以先进的思想引导和团结大学生的作用。“红色文化”是理论、精神、经验和传统,更是一种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结合时代教育的背景,紧密联系大学生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实际,坚持贴近青年、贴近校园、贴近社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思想内涵的主题“红色文化”活动,在校园中宣传“红色文化”内容,宣讲“红色文化”内涵,宣扬“红色文化”精神,能够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所具有的时代价值、所代表的革命精神、所体现的民族品格,从而为“红色文化”所吸引、所感召、所引领,在思想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价值选择上坚定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在行动上紧密团结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地奋斗。 [4]
2. 以精神的感染和渗透传递时代强音的作用。“红色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富有理想、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民族品格,在不同的时代传递了时代内容和时代强音。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球化变革日益深化的时代条件下,国与国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以其不同的载体、丰富的类型,创新的活动形式、深刻的精神内涵、多元的展示方式,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大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体会相结合,在实践和学习中传递价值倾向;使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成为“红色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播者,在学习和活动中传递红色文化内涵,传递中华民族精神,参与时代竞争,发出属于大学生的时代强音。
3. 以丰富的内涵提升思想意识的作用。“红色文化”的创造基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其内涵非常丰富,不仅体现了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操,还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时代烙印和其所在时代的时代特征。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通过“红色文化”的各种载体和多元展示形式去展示、体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时代精神、革命传统与民族精神,能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用最理性的思维剖析最前沿的社会问题、用睿智的眼光分析社会万象,在思想碰撞与交流中提升意识。
4. 以形式的新颖增强思想引领实效性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大多通过报告、讲座和课堂教育等形式进行,这些形式,虽然能给予学生理论方面的引导,但务虚较多,务实较少,使得思想引领工作长期处于表象状态。“红色文化”对思想的引领,多采用社会实践和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形式,且在网络阵地、新媒体方面有网上拜祭英烈,网络追思等创新形式,使思想引领工作有了新的平台。“红色文化”的新载体和展示形式,使学生能在形象逼真的历史真实场景模拟详实的背景资料、革命知识、斗争智慧等鲜活材料的实境中,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的寓意,使受教育者受到渲染、熏陶,进而有所体悟,在实践、体悟中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激发广大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1. 将“红色文化”作为开展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善于抓住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新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行为更加务实,需求更加多样,具有鲜明的特性。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把握规律、突出主题,及时调整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红色文化”以其特有的展示形式和实践方式,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更为贴近青年。把“红色文化”活动与主题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继承和弘扬传统“红色文化”精神,广泛开展形式新颖,贴近青年的“红色文化”活动,将“班级红歌会”“青春颂”诗歌朗诵会、青春故事会、网上祭祀英烈、重走长征路、红色社会实践等红色文化活动作为开展思想引领活动的重要内容,始终高扬“红色文化”在构筑校园精神文明上的主旋律,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2. 将“红色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探索“红色文化”和思想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为了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积极完善相关政策,统筹规划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学校要依托本地红色教育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将“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同时,根据“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纳入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使“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大学生了解国情、掌握知识的重要课堂,从而找到“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及良性互动机制,搭建校园文化传播、传递、影响的新平台。
3. 将“红色文化”与“两个全体青年”有机结合,实现“红色文化”和思想教育的有效覆盖和影响。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把工作关注的重点始终放在如何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活动,进一步覆盖和影响全体大学生、实现对大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的引导。要紧紧围绕“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两项根本任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深刻、寓意深远的“红色文化”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实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有效覆盖和影响,从而确保广大大学生牢固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4. 将“红色文化”开展与新媒体应用相结合,拓展“红色文化”和思想教育的工作平台。信息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青年中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开放性、迅捷性、吸引性等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将“红色文化”的开展与新媒体相结合,扩展“红色文化”思想教育的有效渠道。要充分利用微博、BBS、手机飞信、QQ群、微信、人人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和广泛使用的新兴媒体,号召全校大学生持续创作和发送传播“红色文化”信息,扩大“红色词条”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学习和传播“红色文化”的热潮,产生“红色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倍乘放大效应。
5. 将“红色文化”凝练打造成校园文化精品,形成“红色文化”和思想引领的良好氛围。在校园“红色文化”的建设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满足青年需求、体现先进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典型载体,将“红色文化”打造成校园文化精品,以“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如学校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重走长征路”活动、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构建“红色文化”活动基地,把学生吸引到“红色文化”实践中;以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为基础,结合日常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化和拓展“红色文化”的教育内涵,使广大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发扬者和传播者,进而带动和影响全校大学生,形成“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只有探索大学生交流、沟通、联络和聚集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把“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适应青年特点的教育机制,才能更好促进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
[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11~9.
[2]宝艳园. 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中华文化进步的动力[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78~79.
[3]张爱芹. 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3):18~19.
[4]高青.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J]. 思想教育研究,2007(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