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特点、挑战及对策研究

邱 杰
(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摘 要: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到来和全球化进程加速,国家的政治安全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状况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安全和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关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状况,探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特点、面临的挑战并由此给出了相关对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教育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大学生政治认同 对策研究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数字化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和传播,使得以拥有信息技术优势的西方国家在不断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推销到了各个角落,这给世界各国的国家政治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作为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处于西方国家的渗透、颠覆和和平演变的风口浪尖,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是我们党结合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政治认同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政治认同培育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依据教育部网站2012年6月4日公布的全国第21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少数大学生由于受西方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影响,贪图享乐,盲目推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其思想状况及其政治认同状况并不容乐观。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探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教育无疑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特点

新媒体是继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之后出现的又一全新的媒体形式,它以信息量大、具有更强隐匿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广为人们所接受。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已经将资源丰富、信息传播快捷的新媒体当作学习和获取信息的平台,使用和利用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1. 实现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隐匿性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具有即时和匿名特点,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突破了时间、空间、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突破了以往传统的说教模式。通过利用网络交流、沟通具有匿名性特点,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减轻以往由于师生面对面交流给大学生带来的顾虑,教师可以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据此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引导,增强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利用大学生乐于通过互联网、手机、数字杂志、报纸等新媒体形式获取信息的特点,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将政治认同教育信息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实现政治认同教育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 突出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即时性

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了“数字化”特性。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发展,飞信、微信、微博等各种应用于手机、移动设备和计算机终端的即时沟通软件越来越多,这使得即时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成为可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与大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实施动态的过程管理,在全面真实掌握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同时,对外界环境中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予以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选择和研判,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教育,巩固和提高其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

3. 体现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服务性

教育只有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才会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和运用,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教学,获取知识的主体地位。适应新媒体时代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视频、即时互动等新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打破以课堂为主的单一教学形式,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实际,就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开展国情、社情、党情、民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政治保证。

4. 增强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可接受性

新媒体技术以其互动性、快捷性、即时性和海量信息等特点,广为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已经习惯“即时沟通”的手机在线生活。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可以通过飞信、微信、博客、微博、主题网站、网络论坛等多种灵活方式,将教育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式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克服传统政治认同教育的说教、刻板、枯燥、滞后、灌输等印象,即时、生动的将各种学生关注的正面信息传递学生,运用文字、图片、影音等图文并茂的刺激,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使政治认同教育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挑战

实践表明,信息网络化的程度越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广泛,既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出了挑战,也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带来了机遇。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主体,互联网和手机、pad等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改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应对目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以提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1. 打破了以往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模式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沟通、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对大学生而言,说教、灌输、典型示范等传统的政治认同教育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也逐渐丧失了以往的地位。大学生更乐于接受具有影音、图像、文字,融交流、互动于一体的新媒体形式,但由于受对网络信息的分辨和判断能力的限制,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焦点问题,提高其信息研判能力,是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带来的挑战。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只有积极改革教育模式,主动适应时代和大学生对政治认同教育的变化,关注网络舆论导向,共享学习资料,推送教育信息,利用飞信、微信、博客、MSN、QQ和论坛等方式与大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及时有效的快速反应,才能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要求,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2. 提高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知识更新和陈旧速度,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知识传播的自由度,同时也使知识的快速传播成为可能。这些变化无疑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拓展知识基础;既要掌握业务知识又要学习新媒体技术知识;既要注重传统的课堂教育又要延伸课外教育内容;既要全面掌握网络舆情又要关注重点信息;既要明确认同教育任务又要坚持合理筛选和正面引导。高校教师要正确应对新媒体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就要明确认同教育的目标要求,自觉按照新媒体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及时更新、补充知识和信息,培养信息敏感度,提高个人对信息的处理、运用能力和媒介素养,正确获取、解读和研判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

3. 弱化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传统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开展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通过特有的政治认同教育体制掌握大量的信息,而大学生由于受获取信息渠道的限制而掌握极少量的信息,因此教师可以凭借其拥有的绝对信息优势实施自上而下的政治认同教育。新媒体时代突破了信息由少数特权阶层控制的限制,实现了信息全球共享,这打破了原有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剥夺了教师在政治认同教育的优势同时,还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图文并茂的信息传播形式与以往课堂教学形式相比,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不高,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缺乏正确有效的分辨,使大学生对某些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左右和影响,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政治认同处于摇摆状态。

三、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的未来,一直是敌对势力争夺的重要对象,他们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大学生传播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打着民主、自由、开放的旗号妄图实现其西化、同化我国的青年学生的政治目的。现阶段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还存在着政治认同理论教育缺失,大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实践环节薄弱和阵地建设不容乐观等诸多薄弱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认真分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特点,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辨别力上下功夫,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防线,彻底粉碎敌对势力的阴谋和企图。

1. 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政治认同,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是关键所在。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教育,整合资源,全员动员,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这要求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政治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育形式,加强队伍建设,搭建教育平台,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政治认同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促进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政治认同的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转化,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思想行为标准的同时,外化为大学生行为指南。新媒体时代,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只有积极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在与西方社会和平演企图下争夺我国青年一代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获得胜利,培养越来越多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体现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新媒体时代,受教育者不满足于单一的、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他们更乐于接受作为主体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学习模式。作为一个渐进的,由个体内化向外化转换的过程,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培养政治情感,获取政治信任,形成政治见解,达成政治共识的过程,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参与政治认同的趋同、信任、满意、护卫等各个环节,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接受、认同社会政治生活准则并将其作为自己政治行为标准的过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依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知识基础来设置政治认同教育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平台,增加教学互动和实证调研等教学环节,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政治认同教育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理性对待社会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培养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现有政治体系的信任,激发他们为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报国之志。

3. 拓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载体形式

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表达个人意愿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需求,当代的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谈话开会和理论学习等学习方式,需要不断探寻新的教育载体,以推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需要拓展以下载体:(1)网络载体。数字化、信息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网络载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注重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信息辨别能力,使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发挥积极作用。(2)文化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影响、引导、约束等重要作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导向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巩固政治认同教育效果。(3)实践载体。实践是大学生运用知识,体验知识价值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只有与政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热情,培养政治情感,增强政治信任,强化政治认同。具体来讲,可以通过扩大校内民主政治参与、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拓展教育基地等措施拓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践载体。(4)朋辈互促。朋辈互促是将心理学中的“朋辈”概念引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借助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觉悟高的大学生党员在广大同学的交流沟通中,运用自身的政治理论知识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注重用正确、理性的态度引导大家合理表达政治情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进而达到政治认同教育的互相促进的目的。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朋辈互促中需要特别强调学生党员的选择和参加交流人员范围的控制,以保证朋辈引导的效果。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思想极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长效机制,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创新载体,正面应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回应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增强大学生对现有政治体系的信任,引导大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提高政治辨别力,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安强. 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0(1):70~72;

[2]刘冬梅.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探究. 南方论刊. 2010(3):62~64;

[3]张怀重. 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探析. 社会纵横. 2008(6):254~255;

[4]方旭光. 政治认同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 思想理论教育. 2007(1):49~58;

[5]陈英涛,李晓丹,李文,陈巧玲. 论政治认同中理性的局限与非理性的作用-以大学生政治认同为例. 东南学术. 2012(1):230~236;

[6]王晓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 思想教育研究. 2010(11):33~36;

[7]尹建锋,邓磊. 高校公民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培育.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10):35~37;

[8]高永久,陈纪. 论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国家转向. 广西民族研究. 2008(2):1~6;

[9]胡媛.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建构大学生政治认同. 教育学术月刊. 2012(7):24~25;

[10]赵跃先. 政治认同: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关键环节. 探索. 2012(2):127~132; XE8dEMP1I38YAR0ElJHMJeNV7/oEctMXY4YBtx0oCSij+7/6wqf+W4CtWrGd8G4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