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网络管理 16 字方针,做出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等战略部署。2016 年 4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016 年 12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力量,成为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变量”。当前,意识形态的热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难点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网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紧紧抓住高校网络文化这一切入点和着力点,把工作重心延伸到网络空间,把教育要求融入网络空间,把文化阵地构筑到网络空间,切实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网络作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既是思维活跃的创新之所,也是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必争之地。在网络空间上,我们能否掌握主导权和管理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当前大学生是伴随中国网络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网上的“原住民”,最懂得网络的话语体系和擅长使用网络开展学习工作。同时,广大青年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大学生理所当然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后备军,既是网络的使用者,也是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者。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建设,为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创作丰富的网上正能量作品,勇于发出正面声音提供了工作阵地和平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创新高校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新机制,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根据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教育部改革工作计划安排,教育部思政司于 2014 年启动了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重庆大学前锋网络文化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被评选为首批“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重庆大学前锋网络文化工作室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舆论引导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工作特色。工作室以“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项目平台建设为契机,狠抓队伍培养,强化内容建设和阵地建设,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活力运转机制,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初步探索创新高校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新机制。工作室以唱响网上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工作重点,注重网络文化传播规律和青年人网络行为的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网络文化作品中,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把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四个自信”作为政治责任,以服务学生为切入点,转化话语体系,注重网上参与和互动,注重网言网语的呈现,注重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紧贴热点和亲近青年大学生,以水滴石穿和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作风为营造干净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努力成为理性爱国的中国好网民。经过两年的建设,工作室不断探索创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在师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影响,在网络空间凝聚了强大的青春正能量,并荣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本书是工作室建设情况阶段性的成果展示。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事业,但也需要我们积极破解一些现实难题。一是在内容建设上,要着力破解优秀作品产生、传播机制的问题。理论不会用网言网语来表达、文章刊发在网站上没人点击浏览、缺少转发评论是当前很多高校网站面临的主要问题。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用户导向,坚持“内容为王”,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坚持传得开是硬道理。要积极探索网络文化产品的评价认证机制,研究建立优秀网络文章认证平台,对在网络上产生较强影响力的优秀文章进行第三方评估认证,并推动将认证结果作为科研成果统计和职务职称评审的依据,以突破将网络文章作为成果的机制瓶颈,从而激发调动广大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发文、发声的内生动力,唤醒“沉默的大多数”,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场。二是在阵地建设上,要着力破解网络、传统媒体统筹协调的问题。网络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加强网上网下的工作统筹,实现目标导向相一致、标准要求无例外。网上宣传方式应当“活一点”,但绝不意味着导向要求可以“松一点”。不能为了引人注意而去做“标题党”,更不能以“爆料”等方式哗众取宠。必须依照同样的标准尺度和纪律要求开展宣传、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地壮大网上正能量。要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对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新的媒体业态和传播平台,一开始也要立好规矩、亮明底色、筑牢底线,要与传统媒体协同发展,并保持同一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重大宣传上同频共振,形成互补互动、一呼百应的生动局面。在高校层面,要着力推动增强校园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加强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建设,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共账号建设,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三是在队伍建设上,要着力破解人才成长动力、环境的问题。建设一支强大的网军,是提升互联网宣传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网络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和激励评价体系,做到工作有任务、有考核、有评价、有奖惩。要让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者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业务能力上有“几把刷子”、有几样“撒手锏”。要努力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干部培养体系,强化网络应急、网络宣传、网络评论、网络管理、网络研究、网络技术队伍建设,解决好干部的职称职级、待遇、培训、发展等问题。四是在方式方法上,要着力破解网络传播话语转换、加工的问题。网络文化的发展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需要从思想认识到行动落实上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网络空间的教育引导活动,不能仅仅拘泥于单向灌输式的教育引导模式,一方面要打好防御战,另一方面要打好主动仗;一方面要强调教育引导者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在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当网上的正能量无限放大,负面信息才能被有效挤压,才不至于让“虚拟”扰乱“现实”。所以,要充分重视学生网民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网络行为方式和接受习惯,提高主动设置议题和引导舆论的能力,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普通话”去阐释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平等的网络互动中“因势利导”,在互动的氛围中“顺势引导”,切忌“居高临下”,善于“换位思考”,力求“教学相长”。要重视传播的有效性,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不能简单照搬到网上,要从“搬运工”变为“深加工”,网络既是现实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但网络世界又不是现实社会的简单“复制”,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网下对应工作的“电子版”。需要立足于掌握网络信息传播交流技术的作用机制,坚持文化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创新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法方式,强调文化产品标题的凝练性、内容的故事性、蕴涵的深刻性、语言的感染性、阅读的便捷性,用网言网语来发声,让广大网民愿意看,看了能够信服。
网络作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既是思维活跃的创新之所,也是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必争之地。在网络空间上,我们能否掌握主导权和管理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其重要意义毋庸置疑。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广大青年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坚守和守卫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希望我们的网络空间有更多的青年前锋,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2017年8月于北京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