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国家的经济的命脉,“有国者,必以人为本。固本者,必以食为先” “富国之道,莫尚于务农” 。因此,农业被广泛受到重视。中国还是一个农民大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一直占中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成为最大的社会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18世纪,西方产业革命揭开了工业文明的序幕,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也使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及冲突凸显。19世纪60年代,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晚清政府开启了现代化进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农村和农民面临严峻挑战。与城市相比,近代以来农村的发展是失衡的、落后的,农民一直沿用手工生产方式,从事自给自足的小规模生产和经营,商品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生活方式单一,受教育程度低,1898年,清政府下令各省书院改学堂,各地农村纷纷筹建公立或私立的新式小学堂。1904年,癸卯学制问世,这是一个临摹西方工业化国家、以城市青少年教育为主体的学制样本,在中国农村很难试行,以至于颁行数年,农村教育面貌依旧:文盲仍然充斥,非正规的私塾教育与正规的学校教育并存,近代科学知识没有被广泛地介绍到农村,现代教育难以在农村推行,落后的农村教育严重阻滞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世纪早期,众多知识精英领悟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农村,于是纷纷寻觅改造农村的各种办法,20年代,兴起了一股乡村教育改革和实验的热潮,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对农村教育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例如,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必须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身上存在的愚、穷、弱、私四个病症;梁漱溟提出“乡村建设”理论,乡村建设的核心是乡村教育,他在山东邹平、菏泽两县建立乡村建设实验区,举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和乡农学校,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黄炎培提出“富教合一”理论,主张教育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相结合,并积极倡导农村改革实验;陶行知提出“乡村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乡村教育与农业携手;雷沛鸿认为发展农村教育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幸福”,他在广西积极推行农村成人教育。虽然他们改革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探索农村教育的发展之路不无借鉴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对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方向、教育内容等进行过数次改革,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地方以此为契机,迈出了探索农村教育改革的步伐。1985年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广大群众和全社会兴学助教的积极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后建立了650多个试验县,以县为主体、以乡镇为基础,围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劳动力,对县级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控和优化,实施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结合实施“燎原计划”,推进农业、科技和教育三者结合,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推广科学技术和普及教育,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建成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大大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义务教育又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新世纪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的空白,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教育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农村教育是一种与城市教育相对的区域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农村教育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短期非正规的成人扫盲学习以及技能培训。” 具体到我国,农村教育的含义是指发生在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地区(县、乡镇、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包括农村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农村教育是对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口实施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总称。本书所指的农村教育限定为县以下(包括县城、乡镇和自然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包括在内,具体指县城的高中、乡镇的初中及自然村的小学。
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是涉及亿万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亿万农民素质提高的基础工程,是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新中国6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不同时期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制约当代农村教育发展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总结60年来农村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为今后来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