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农村教育的畸形发展

1966~1971年,农村教育遭受极大破坏,处于混乱、倒退的状态。1971年之后,农村各类教育开始恢复 ,中小学数量超常规增长,而教育质量却大滑坡,造成畸形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管理体制混乱不堪

“文革”爆发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陷入瘫痪状态。农村教育管理机构几经撤并,县教育局一度被撤销,由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卫生办公室负责管理教育,直到1970年才恢复。县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全县教育战线的“文化大革命”,搞好“斗、批、改”,在教育行政事务方面除了发放国拨教育经费外,对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和管理都被迫中断。

1968年,各地普遍将农村中小学管理权下放至公社和生产队,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或教育革命委员会,领导学校的“文化大革命”,管理全日制中小学和戴帽初中班;清理、下放教师;推选革命干部、民兵、贫下中农成立讲师团进行讲学活动;按社队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推荐学生升学;办理农民政治夜校等。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重在“管”,其内涵已不是常规意义的管理学校,而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场夺权斗争”,这无疑加剧了农村教育管理的混乱,历经17年探索建立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遭受严重破坏。

在办学体制上,随着管理权限的全面下放,农村基本上是单一的集体办学,即村办小学、生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中小学教育教学秩序陷入混乱状态。

在经费投入上,1966~1971年,整个国家教育财政管理混乱。1972年到“文革”结束,基础教育在中央统一计划下,实行以“块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教育经费由中央切块单列,下拨到地方,农村社队办学经费由国家补助、集体负担、杂费收入和勤工俭学收入几方面解决,“许多农村小学到70年代中期已经主要由国家拨付经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学校,也还是一直收取学生的学费,以补贴教育经费。生产大队通常所负责的只是支付本大队被雇佣教师的工资,以及补充国家下拨的建房、维修等款项的不足部分。”

在师资管理上,1969年,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各地勒令公办教师回原籍拿工分,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生产队的负担,也使造成教师生活的窘迫。仅河北省就有几十万小学教师回到本大队工作,不发工资改记工分,本人及子女吊销非农业户口改为农业户口,停止商品粮供应改吃社队口粮。 全国农村民办教师由1965年的2.3万人,激增到1975年的55万人。

二、中小学规模急剧膨胀

1967年下半年,农村小学开始复课。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争取“四五”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由于政策推动及人口数量增加,农村小学数量开始增长,1975年增至最高峰,达到105.7万所,1976年趋于减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逐年增加,平均年增加783.76万人,教学班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农村小学生数占全国小学生数的比重逐年上升。“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广东、陕西、吉林、辽宁、江苏、山东、湖北、浙江、山西、四川等省、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农村小学发展情况详见表2-1。

表2-1 1971~1976年农村小学发展情况表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相关数据整理。

农村初中的数量也快速蹿升。197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1974年教育事业计划(草案)的通知》,不切实际地提出“农村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在全国掀起社社办高中、队队办初中、小学附设初中班的热潮,原有的农业中学几乎全部变成普通中学。1965年全国农村初中为10906所,学生占全国初中学生总数的57.9%,1971年猛增到75720所,学生比例增加到81%。到1976年,农村初中的数量是1965年的11.9倍,在校生总数占全国初中在校生总数的84.4%。1971~1976年农村初中的发展情况详见表2-2。

表2-2 1971~1976年农村初中发展情况表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相关数据整理。

农村普通高中的发展更是一个“神话”。1965年,全国农村只有604所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仅占全国高中生数的9%;1971年,农村高中增加到13298所;1976年,又猛增到53527所,学生数的比例增加到77.3%。短短六年时间,学生数增加了2.7倍。1971~1976年农村高中的发展情况详见表2-3。

表2-3 1971~1976年农村高中发展情况表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相关数据整理。

农村中小学数量超常规迅猛增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数量急剧膨胀,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缺乏师资,各地普遍采取降格以求的办法,因而教学质量很难保障,农村中小学“虚肿”的普及,使绝大部分毕业生未达到应有的程度,有些小学毕业生甚至没有掌握基本的读写算知识。

2.破坏了中等教育结构。脱离实际,不顾办学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充普通初中和高中,取消了农业中学,使中等教育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3.削弱了师资力量,中学小学两败俱伤。由于各级师范院校一度停办,合格师资的来源被切断,大批小学骨干教师被提拔到中学任教,又从社会上招收一些非专业人员担任小学教师,结果是“层层提拔,层层无骨干”,中、小学都缺乏合格教师。

三、成人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

“文革”初期,农业中学不复存在,农民业余学校名存实亡。1972年以后,一些地方的扫盲教育和业余教育开始逐步恢复,到1974年,全国扫盲班人数为3304.48万人,业余小学班为4697.61万人。1974年,“四人帮”炮制小靳庄政治夜校经验,冲击了刚刚恢复的农民业余教育。所谓小靳庄经验,就是坚持组织干部、社员以学政治、学理论为主,“结合政治运动,组织大家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唱革命样板戏和革命歌曲,编演文艺节目,开赛诗会,使夜校成为学习革命理论的课堂、批判资产阶级的战场、开展革命文化活动的中心,……将政治夜校作为批林批孔的主要阵地。” 其主要任务是向资产阶级进行全面专政。这一“经验”的推广,使刚刚恢复的农民教育工作受到冲击。1976年,尽管全国扫盲班人数为3052.13万人,业余小学人数增至12730.24万人,但质量普遍不高。1966~1975年,共扫盲1000万人,年均脱盲仅100万人。 据1979年全国第二次农民教育会议估计,全国青年农民中名义上小学或中学毕业的,绝大部分尚未达到小学毕业的实际程度。

“文革”初期,农民中等技术教育一度中断,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1972年以后才逐步恢复,以政治夜校为主要形式的农民业余教育有了较快发展,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学生数和毕业生数逐年增加。 BWo+cwQqofKqjV1xJdPSMKj3XgMGb06rAzfOllSa7ZjS/dck3iOw/d418wiWK7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