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期,汉语拼音化运动引起了汉语学界对离合词现象的关注。汉语拼音化的目的之一是使汉语摆脱汉字的束缚,最终把汉字变为拼音文字,从而与西方保持一致。实现拼音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像印欧语一样将词作为书写单位,实现“分词连写”,而分词连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将汉语的词这一级单位明确地界定处理,可是明确划分词的最大障碍就是词的离合现象。如“洗澡”是将其作为一个词拼写为“xǐzǎo”,还是拼写为“xǐ zǎo”?这些结构是词还是短语?陈望道先生就发现双音述词,如“上当”、“捣乱”、“生气”等的对象词是“你”、“我”、“他”等的时候,常常会将对象词插于双音述词的中间,成为“上你的当”、“捣我的乱”、“生他的气”等等句式。虽然陈望道先生并没有对此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但是由于离合词的特殊性,此后的学者对离合词的现象逐步给予了关注并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由此拉开了词的离合现象的序幕。总体来看,离合词的研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本问题的探索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起到70年代末):该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厘清离合词的基本面貌为基点,以汉语拼音化运动为背景,以词与词组的界定与分词连写的探讨为动力,探索离合词的定义、性质、分类、归属等。
第二阶段是扩展深挖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该阶段的研究除了进一步探索离合词的基本问题以外,还主要运用新的理论方法对离合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深入研究,着力在实际应用,如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和词典编撰等实践方面进行探讨。
以下是对离合词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成果的总结,将从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